蔡元培的回答異常簡潔:白話文和文言文的不同只是在形式方面,而不是內容方面:赫胥黎、孟德斯鳩和亞當.斯密的著作,以及嚴復和林紆翻譯的狄更斯、大小仲馬和哈代的小說,都是以平易的語言寫就的。公平而論,難道他們能說文言的翻譯就超過原文嗎當
1920年政府在學校中採用白話時,白話文就得到了官方的肯定。
從歷史的角度看,白話文運動的成功,至少部分來源於這樣的事實,即
1902年廢除「八股文」後,中國學生缺少可倣傚的明確樣板,在追求新鮮異常事物的過程中,他們首先被梁啟超半文半白的新聞文體吸引了很短一段時間。但是,隨着白話文的出現,他們很快便追隨新的潮流。
1918年,北大學生組織了一份名為《新潮》的雜誌,以三項標準為圭臬:批評的精神、科學的思維和改造的修辭。《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週評論》
13在內的許多其它雜誌,對傳統主義的堡壘
舊文學、舊道德、舊式人際關係和儒家
發動了全面攻擊。這些雜誌嘲笑舊的思維方式、舊習慣、官員對個人的忠誠、孝親、迷信、男女貞潔的雙重標準、大家庭體系,而首當其衝的則是君主制度和軍閥主義。他們批評對國粹全盤的接受,並要求對所有經學和古典文獻進行批判性的重估,創造新文化。
他們津津樂道科學、民主、科技、不可知論、實用主義、自由主義、議會制度和個人主義。
這些雜誌都是思想炸彈。在中國,有關國家和社會的重要問題,第一次得到公開的探討和爭論,中國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閲讀每期新雜誌。
1919年,杜威訪問中國時就評論道:「世上似乎沒有一個國家的學生像中國的學生這樣,一致而熱切地追求現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別是關於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同時,也很少見到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有些辯論本來可以用來維護已建立的秩序和現狀的,卻一點不被重視
事實上,閉口不談。」
14這種社會和思想的醞釀,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全國性運動。
3.五四運動,
1919年
1919年
5月
4日,大約五千名北京學生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的遊行,反對凡爾賽和會有關山東問題的決定。這場遊行很快就引起公眾憤懣情緒的爆發、民族主義的宣洩、對西方的深深失望及對「賣國的」北京軍閥政府的強烈譴責。這場運動來勢洶洶及影響深遠,全國立即響應,迫使在凡爾賽的中國代表團拒絶和約。民族主義、公眾輿論、群眾遊行已崛起成為中國政治的新興力量,有些歷史學家更稱讚五四運動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五四運動要追溯到
1898年,當時德國從清政府租借山東省的膠州灣作為海軍基地,租期為
9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中國是中立國,而日本加入了協約國,並將德國驅逐出膠州灣;隨後,日本佔領了山東的大部分地區。為了使佔領合法,日本將這一點包含在確認其山東地位的二十一條條款中。此外,為了進一步鞏固其要求,日本還與列強簽定了一系列條約。
1917年
2月
20日的日俄協定,俄國承認了二十一條,而日本則同意承認
1912-
1915年期間俄國在外蒙古所獲得的利益。翌日的英日協定,英國承擔了這樣的義務:在即將到來的和平會議上,支持日本在山東的地位,同意日本對太平洋赤道以北德國所竊取領土的權利;而日本則同意支持英國對太平洋赤道以南德國所占島嶼的權利,作為回報。日本也和法國及意大利簽定了類似的秘密協定。及後,
1917年
11月藍辛
石井(Lansing-Ishii)協議簽定,美國承認「領土相近之國家間有特殊之關係」
即日本在中國有着特殊的地位,而日本則口頭支持門戶開放政策。
對山東問題的致命一擊,是
1918年
9月北京與日本政府之間的秘密協議,日本給中國軍閥政府
2,
000萬日元的貸款,以獲取在山東修建兩條鐵路、在各要塞駐軍,及訓練指揮中國路警的權利。在北京的指示下,中國駐日公使章宗祥「欣然同意」這些條款。
日本帶著這些秘密條約來到凡爾賽,自信能在山東問題上獲勝。毋庸贅言,日本如能保住山東,便是間接承認了「二十一條」的有效性和與北京政權簽訂的秘密協議的可行性。這些條約使日本在滿洲和中國其它地區獲得了比在山東更多的特權。日本對待條約的行徑,顯示了它在國際關係的務實態度,這與中國人信奉西方思想的天真態度,形成了鮮明對照。
中國代表團
15來到了這個他們認為是忠實於民主、自決、保護弱者原則的公正法庭上。事實上,威爾遜的理想主義和十四點和平計劃已使中國人着迷,許多人相信,久已期待的世界民主終於到來了,威爾遜要從破碎的舊世界中鍛造出一個新的世界。
1918年
11月
17日,六千名中國人在北京遊行,慶祝西方民主在對抗德國專制和黷武主義上所取得的勝利。正是在懷抱這種高期望,中國代表團來到凡爾賽,發誓要尋求收復山東,徹底廢除不平等條約。
但是,他們熱情澎湃的樂觀情緒迅速變成為沮喪,因為他們被冷酷地告知,和會並不是為了調整昔日所有的國際間的恩怨而召開,而是為瞭解決戰爭結束後出現的問題而召開,因此,只有山東問題被列入了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