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孫在從外交官與領事官那裡得知清帝遜位後,便主動辭職;
(
4)國會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
(
5)袁保證遵守國會即將通過的憲法,在此之前他將不享有軍事權。
袁便動員其友人慶親王向清室施加壓力,他指出,與其一無所剩,不如在革命黨人主動提出的有利條件下體面退位。在
1月
17日至
19日間,為討論這一問題曾召開了三次禦前會議,大多數滿族與蒙古族親王反對遜位。袁於是發動約五十名軍官宣佈支持共和。段祺瑞更過分,他通告清室說,如果滿州貴族仍對共和持有疑議,他將率兵赴京與他們辯論。
馮國璋也公開地向部屬宣佈支持共和。與上述舉動相配合,袁的密使還多次拜見清室,敦促清帝早日遜位,他們巧妙地勸說皇太后,既然光緒帝開啟了憲政運動,但他無法親眼目睹,那麼她就應該推行光緒帝的事業,接受共和主義。據說皇太后回覆說:「我曉得國家為公眾、非滿人所有。但滿人畢竟沿承了二百餘年。
我只求能保存並修復光緒帝塚,勿貶賤皇室的身分。」
1月
30日,醇親王與前攝政王即總理大臣慶親王建議道:「既然官軍已喪鬥志,趁時退位為佳。」
1912年
2月
1日,太后召見袁入宮,抽泣着宣佈:「我將諸事付汝處理,只求保全皇上的尊榮。」
28南京政府提出可將清廢帝同外國君主一樣加以禮遇,每年補助
400萬兩
29, 允許他住在頤和園,並可擁有昔日的衛士與侍從。
2月
12日,孫發出警告:如果清帝二日內仍不退位,便取消這些優厚的條款。同一天,袁向公眾公佈了早已擬就的、由他這位總理大臣與全部閣員簽署的一份清室通告,宣佈清帝正式退位。這樣,中國二十五個王朝中最後一朝清朝,統治了二百六十八年之後,壽終正寢。
清室詔書授權袁組織臨時共和政府,並與革命黨就國家的統一問題進行談判。這一聲明是最初詔書文本中沒有的,它是由著名學者張謇為南京政府擬就的,也得到了袁的認可。但是後來,袁卻私自將它塞進清室詔書中,以顯示他是從遜位的清帝手中而非從南京政權那裡獲得臨時大總統一職。對此,孫十分震怒,但木已成舟,他也無可奈何。
同一天,袁宣誓擁護共和,這是他出任總統一職的先決條件:「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公認,......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佈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
302月
13日,孫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並推薦由袁繼任,其前提是袁接受三項要求:(
1)都城仍設在南京;(
2)袁赴南京就任臨時總統;(
3)袁遵守即將由臨時參議院制定的臨時約法。第二天,臨時參議會正式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
2月
18日,一支由知名領袖們組成的使團赴京迎袁赴南京。
而袁卻無意離開他勢力強大的北方,前去革命黨勢力強大的南方。他指使手下士兵發動騷亂,以證明他必須繼續留在北京。革命黨領袖別無選擇,只好允許他于
3月
10日在北京就職。一天後,孫頒佈了中國第一部憲法《臨時約法》,全文共
56條。
1912年
4月
1日,孫正式辭去臨時總統職務。
4月
5日,參議院投票決定以北京作為首都,美國率先承認了新生的中華民國,此後為巴西、秘魯、奧地利、葡萄牙及其它一些國家所倣傚。
3.
4歷史意義民國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因為它結束了長達二千餘年的王朝時代。中國不再隷屬於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歸屬於全體民眾。革命的勝利不僅實現了兩個半世紀以來民族主義革命傳統的夢想,而且還超越了狹隘的種族訴求,將政權從滿族那裡解放出來,將它擴大到所有中國人:漢人、滿人、蒙古人、回人及西藏人。從
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起義爆發至
1912年
1月
1日共國和成立,其間僅共有
83天。
這樣迅速的勝利在世界上其它任何偉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但是,革命並不徹底,而且產生了許多不幸的後果,令孫感到沮喪。他的多數追隨者僅致力於推翻滿人,建立共和國,而很少有人關注民主重建與解決民生這些更重要的任務。當帝國被推翻、民國成立之時,他們認為自己的主要目標已經實現。他們非常渴望和平,因此不顧孫的反對,情願同袁這種毫無原則的人進行妥協,而孫得不到多數人的支持,更被認為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至于三民主義,他們完全拋棄了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而只接受了民族主義的部分內容,即反對滿州異族統治的民族主義。他們並未意識到在民國建立後,必須繼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抗爭。他們也無視孫中山三階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樂於同遺老遺少合作,並優待廢帝,這些都為以後軍閥割據及復辟帝制的企圖(
1915年袁復辟與
1917年張勛復辟)鋪平了道路。孫對其政黨的失望,正是他放棄臨時大總統一職的一個主要原因,他曾這樣質問道:「沒有革命重建,革命總統又有何益」
4.袁世凱背叛共和
袁一旦當選臨時大總統,便開始扭曲共和制度。在首屆內閣中,外交、內政、陸軍與海軍四個實權部長均由其親信擔任,而教育、司法、農業、林業四個權力較弱的部長則分配給同盟會員擔任。革命黨提名的陸軍部長人選黃興僅擔任南京留守使一職,而且由於袁拒絶為黃興手下的五萬士兵提供軍餉,黃不久便被迫將部隊解散。總理唐紹儀是
1872年赴美留學的幼童,他真誠地想將國家引向法治軌道,這明顯與袁的野心抵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