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93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93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93頁

朗讀:

的確,大部分的因素以前就已經存在,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新進展;卻為這些因素提供了有效的方向和推動:1865年美國內戰的結束、1868年日本的明治維新、1870年意大利和德國的統一,以及同年法國第三共和國的興起

這些劃時代事件,使離心能量向外擴張,同時,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進一步助長了歐洲在亞洲的擴張。此時,不僅英、法、俄等老牌的侵略國,而且那些後起國家


  

最突出的是日本和德國

也加入了帝國主義的行列。與此相反,慈禧太后統治下的中國在自強和復興方面卻進展甚小:經過同治朝(1862-1874年)短暫的中興之後,清王朝的國勢江河日下。外國列強利用中國的衰弱,在邊疆地區和朝貢國進行蠶食,其後更開始對這個「東亞病夫」的心臟地帶髮動了正面的攻勢。

至十九世紀末,中國面臨着被瓜分的厄運。1.日本侵略台灣,1871-1874

1871年之前,中日之間的官方往來已中斷了三百年之久。日本在明代(1368-1643年)曾做過中國的朝貢國。那時,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為了通過經商增加國庫收入,接受了朝貢國的地位

1433年至1549年,共有十一個朝貢與通商使團浮海來華。但在十六世紀中葉以後,具有民族主義情緒的日本政治家發覺這種關係很不體面,於是中斷了朝貢的慣例,因此結束了與大陸的官方往來。

但那些被稱為「倭寇」(「倭寇」意指「矮小的海盜」)的日本海盜,仍不斷騷擾中國沿海,令明王朝惱怒不已。1644年清王朝建立以後,官方關係仍未恢復;滿清統治者與明代皇帝不同,他們從未試圖把日本納入朝貢體制之中。

隨着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和日本在商業與外交上對西方的開放,日本商人也搭乘英國和荷蘭的船隻來到上海。時至1870年,明治政府決定與清王朝建立官方關係,便派遣柳原前光來北京,謀求訂約。總理衙門雖然贊同與日本通商,卻不願簽訂正式的條約。

進步的官員如李鴻章和曾國藩贊同建立條約關係,李鴻章認為,雖然日本曾為明朝的朝貢國,但卻從來不是清朝的朝貢國;其地位根本不同於朝鮮和安南。日本要求建立官方關係的行為,並未受某個西方強國的引見或幫助,造就表明了它的獨立性和善意,所以中國不應當對它的要求漠然置之。李鴻章警告說,如果硬搞成一種不友好的關係,日本因其更鄰近中國,將帶來比西方列強更大的麻煩。而且不應該忘記中國每年要從日本進口大量的銅,何況有眾多數目的華人在日本。

基于這些考慮,李鴻章建議應與日本建立平等條約關係。曾國藩贊同上述觀點,另外還強調中日貿易的互利性質,很大程度上這與只是一方有利的中西貿易不同。他贊成建立條約關係,但是建議不要給予最惠國待遇。

在這些建議的鼓勵下,清廷于1871724日批准與日本締結一項通商章程,它包括如下重要條款:(1)互不侵犯對方領土;(2)在和第三國發生衝突時互相給予幫助;(3)彼此享有領事裁判權;(4)只準在通商口岸,根據海關稅則進行通商;(5)日本不在中國任命商務領事。


  
1873年,日本外務大臣副島種臣來到北京,表面上是為了交換條約批准書,實際上卻是為了參加覲見同治的活動,並試探中國在台灣事件上的立場。1871年底,有五十四名航海遇難的琉球水手被台灣原著民殺害,日本抓住這個時機,欲確立它代表琉球人的獨占權力。日本的行動使兩個半世紀以來一直神秘模糊的琉球地位問題突出了。

1372年以來,琉球一直是中國的正式朝貢國。在清代,它每兩年納貢一次,與朝鮮和安南同為最重要的朝貢國。1609年,日本的薩摩藩背着中國征服了琉球,將琉球北部置於它的直接管轄之下,而南部則仍由琉球國王治理。琉球成了薩摩藩的一個藩屬,每年向其納貢,還定期向設在江戶的幕府納貢。

但是,薩摩藩為了能從與中國的貿易中獲利,仍指示琉球繼續與中國保持朝貢關係。薩摩藩決定琉球的王位繼承,但又允許中國派使冊封,確認琉球王的合法統治。清代共有八批冊封使團出使琉球,最後一次是在1866年;在這些使者逗留琉球期間,薩摩藩小心翼翼地不讓島上的日本官員與物品被發現,並且教導琉球居民以一種掩蓋日本存在的方式回答中國人的提問。琉球陷入這種雙重的隷屬關係,以中國為父,以日本為母,當與中國交涉時使用中國曆法,與日本交涉時則使用日本曆法。

雖然中國冊封使者私下已覺察到該島上有日本人影響的跡象,但清廷官方對琉球的雙重地位卻一無所知,而只是把它看作向中國朝貢的藩屬。2

因此,當副島種臣在1873年公開聲稱他有為琉球代言的權利時,總理衙門便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由於琉球是中國的朝貢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一方水手遭到另一方原著民的殺害一事,與日本毫無關係。何況,由於中國允許原著民享有很大程度的自由,從來就不干涉他們的內部事務,因此,中國不能對原著民的行為負責。副島種臣反駁道,對某一領土的主權基于對這一領土的有效控制;既然中國未曾控制過台灣的原著民,他們顯然不受中國管轄,因此日本懲罰他們的一切行動,就不會侵犯中國的管轄權。在內相大久保利通的支援下,副島種臣勸說東京政府派兵征討台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