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從弭息爭訟到襄贊公共設施到組織當地防務,士紳在家鄉本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官府和百姓之間充當了聯繫紐帶的角色:一方面在地方事務上為官吏出謀劃策,另一方面推動官吏造福地方,而這是普通百姓所做不到的事。由於士紳的身分與州縣官平起平坐,因此在與當地父母官交往時能神情自如,而不像普通百姓的那種恐懼畏縮之色;在官場民間都能左右逢源、如魚得水。如果說州縣官代表着正式的權力的話,士紳則代表非正式的權力。在平時,雙方的權力源自同一個政治秩序,因此利益是一致的。
但有些時候,當利益發生衝突時,士紳會與官員分庭抗禮,因為他們是地方唯一的有力量的集團。如果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時,士紳將組織起來,抗議官府的壓迫。毫無疑問,士紳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集團。有時人們把中國稱為「士紳國家」,並非沒有道理。
1.
5科舉在考察了士紳在中國社會中巨大的影響力之後,有必要來探究一下一個人成為士紳的過程。一個人獲授予士紳頭銜,主要是由於在科舉考試中博取了功名。而撰寫所謂「八股文」的能力是中考的關鍵,這種文章表現一種正規嚴格的寫作風格,要求考生有高超的文字技巧,但毋需有廣博的學識。文章開篇為兩句破題,隨後是三句承題和一小段起講。
接着是一小段一到三句話專論該題的提比和兩段
一長一短
四言或六言的押韻駢體文(虛比和中比)。然後文章款款步入後比段,再洋洋歸於大結。這種文字表達形式長度在
360字到
720字之間。成功的寫作者必須通曉韻律、擅于辭藻並精於書法和詩文。
遣詞貧乏或字跡潦草反映一個人功底淺薄,甚至是「鄙野鈍頑」,此人注定要落榜。
科試分童試、鄉試和會試幾個等級舉行。要獲得參加童試的資格,考生必須;出具一份由一名士紳提供的擔保,證明其出身和品行。童試每三年舉行兩次,每次考三場。第一場由考生所在地的知縣主持,要求寫兩篇題目出自「四書」
10的「八股文」和一首十二行的五言格律詩。
許多考生在第一場中就因錯用詞彙、不合韻律和書法幼稚等緣故而被淘汰;考中縣試的考生(童生)將赴考第二場。第二場科試由知府或直隷州知州主持。考題與第一場相同,旨在確認沒有人僥倖中考縣試。過這一關的童生隨後參加由各省學政主持的院試。
官府預先就定下了能成功通過這三場科試的考生之數目額度,比如,全國每次只有
25,
089人有資格參加院試。在這個數目中,直隷省所占的比額最高(
2,
845人)而貴州省最低(
753人)。
11這些考生中只有
1%或
2%的人能過院試關而獲得生員的頭銜,更流行的叫法是秀才。有了這個頭銜,便可獲接納進士紳階層,但他們還只是「低紳」,平均年齡為
24歲。
假設其壽命為
57歲的話,他們就可享有士紳身分達三十三年之久。在
1850年以前,全國有
526,
869名文生員和
212,
330名武生員,也即在任何時候都有總共
74萬生員。
12生員成為府、州、縣學的學生,他們從省署獲取糜膳津貼,供自己準備更高級的科試。當地士紳還向他們提供前往省府參加下一輪鄉試的盤纏。每三年一次的鄉試由一名主考官和一名副主考主持,兩人均是皇帝從有進士頭銜的官員中遴選。根據「迴避法」,這些考官必須來自其它省份。
他們在八至十八名同考官(也稱房考官)協助下履職,同考官由總督或巡撫在本省官員中遴選,他們至少要有舉人頭銜。由於政府允許全國只能有一千四百名生員考中鄉試,因此鄉試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與童試一樣,鄉試也考三場。通常在陰曆八月初九開考。此前一天,考生便進入貢院;然後關在考房裡三天,寫三篇題目出自「四書」的文章和一首十六行的五言詩。八月初十出考房,十一日重進考房考
第二場,這一場是寫五篇題目出自「五經」13的文章 。
他們在十三日再次出房,十四日又得入房考
第三場,這一場要求寫五篇有關政務的文章 。十六日他們筋疲力盡地出考房。考試結果將在三十到四十五天內公佈。
貢院裡採取了極端嚴密的措施以防範形形色色的作弊行為,尤其是「依靠關係」的弊端。考生的所有考卷都是密封的,而所有的同考官在閲卷期間都會隔離開來。同考官將比較好的案卷推薦給正副主考,由他們作最後定奪。在發榜日,主考官在巡撫或總督的陪同下,以皇帝的名義向中榜的考生授予舉人頭銜,至翌日總督或巡撫將賜宴款待這些新科舉人。
鄉試案卷隨後將呈送到北京的禮部審核存檔。那些在鄉試中落第但也顯示出較高造詣的人將授予貢生頭銜,並回到家鄉充任地方社會的領袖或教師,等待下一次科試。舉人則衣錦還鄉,因為為家族和州縣爭了光。這些幸運者成為「高紳」成員,平均年齡為
31歲。
舉人由省衙提供川資以參加三年一度在北京舉行的會試,會試通常安排在第二年的三月。
會試也考三場:
第一場考生寫四篇有關歷史題材的文章 三篇闡述和一篇評論;
第二場四篇考經義的文章 和一首五言律詩;第三場則寫一篇政治論文
策論。
會試結果三天後即公佈,中考者被授予貢士頭銜,並獲一個半月後參加殿試的資格。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另有十四名高官協助。這次考試只考一場,考生寫一篇千餘字的時務策。儘管文策的內容很重要,但雋麗的書法和出色的文風可以在開始時就引起閲卷者的注意,從而產生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