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頁
至光緒間,新疆大定,西顧無虞,而北境俄患漸偪。光緒六年,調宣化練軍、直隷步隊赴庫倫防俄。七年,因烏城三面鄰俄,邊防重要,而原有防軍,技藝生疏,烏城共駐蒙古練軍及黑龍江、察哈爾馬隊二千五百人,由京營派教習前往教練,俾成勁旅。十八年,李鴻章以熱河東境山穀叢雜,毗連奉天,撥直隷練軍馬步隊各一營擇要駐防。二十四年,以熱河、察哈爾為蒙邊要地,令各都統等選練兵丁,整備軍實。三十二年,以熱河馬步隊三營改編為常備軍,其兵額均次第補足。時內外蒙古兵日益孱弱,俄人遂駸駸闌入,烏梁海以南受其牢籠,喀魯倫河以東恣其墾牧,鄂博、卡倫遂同虛設矣。
直隷沿蒙邊防務,雍正九年,令直隷疆臣修治邊牆,其古北、宣化、大同三處,鹹募兵增防。自獨石口以西,至殺虎口一帶要隘,亦酌增弁兵。十年,於獨石口改設副將以下各官,增額兵八百人,邊牆衝要處,增設鹿柵木柵,以備堵禦。自清初至乾隆、嘉慶朝,蒙邊綏輯。鹹、同之間,西陲用兵,蒙匪亦漸滋事。同治四年,以直隷北境沿邊關口五十餘處,兵數甚單,調撥京師火器營、威遠隊、提標馬步隊,分駐喜峰口、鐵門關、灤陽、灑河橋、遵化、羅文峪迤北迤西等處。光緒七年,李鴻章以北邊多倫地兼蒙旗,僅有新舊防軍七百餘人,不敷分佈,增調宣化練軍馬隊一營分段梭巡。十八年,以直隷防軍五營駐古北口。十九年,李鴻章因古北口防營調回內地,而熱河地廣兵單,乃別練馬隊三哨,與原有之朝陽馬隊一營、圍場馬隊百人,互為援應。直隷邊務,重在海疆,東之山海關,為遼、沈門戶,南之天津、大沽,為京師屏蔽。其北境惟緝捕蒙匪,無事重兵屯戍也。
山西邊界之歸化、綏遠、包頭鎮,控扼草地,毗連大青山,南抵殺虎口,西逾纏金,東接得勝口,與蒙古、回部錯壤。鹹豐軍興以後,官兵四出征討,邊備空虛,寇盜乘機竊發。同治六年,左宗棠督師秦、晉,以山西省弁兵團勇均不可恃,乃分撥營勇,駐守黃河西南兩岸,別募三千人,赴禹門、保德間防守,並造砲船四十艘,酌配水師,駐垣曲、三門一帶。軍事定後,防軍旋撤。光緒間,曾國荃調撥湘軍,擇要屯守,而兵數僅一千二百人。九年,張之洞以雁門關為晉邊要口,止有練軍千人,令各營以次抽練,以固邊防。十年,增練大同、太原二鎮馬步營。衛榮光增練馬隊五旗,以三旗駐口外,二旗駐口內,以佐湘軍之不逮。由山西省迤西,為陝西之北境,惟榆林、神木一隅,地接蒙疆,而障以長城,環以河套,民情馴樸,防務更簡於燕、晉也。
新疆為西域三十六國故壤,歷代籌邊列戍,近在玉門,遠亦僅龍堆而外。自乾隆年準部平,道光朝回疆定,至光緒間,再定天山,開省治於迪化城,設五府三十六縣。而俄羅斯邊境由北而西,綿延錯亙。自奪取霍罕三部後,伊犁及南路喀什噶爾皆與俄屬相接。全境中界天山,分南北二路。北路為准噶爾部落,西北以伊犁為重鎮,烏魯木齊當往來孔道,塔爾巴哈台為北境屏籓。南路悉回族所居,烏什當適中之地。葉爾羌、喀什噶爾雄冠諸城。英吉薩爾西達外籓。
乾隆十八年,以准噶爾逼處邊境,哈密及西藏北路雖已設防,而選將備,具駝馬,簡軍實,勘水草,儲糧餉,修城垣,諸端待理。命疆吏先事籌備,次第施行。哈密已駐重兵,而防所全恃卡倫。天山冰雪嚴寒,加意撫循士卒。南路各城,以滿洲營、綠旗營協同防守。和闐、庫車、闢展諸城,則但設綠旗營兵。其卡倫台站,自哈密西至闢展,北至巴裡坤,自闢展西至庫車,北至烏魯木齊,自庫車西至烏什,又西至葉爾羌,又西至喀什噶爾,其南至和闐,視卡倫之大小,定戍兵之多寡。各台站設駝馬車輛毋缺,前行阻水,則造舟以濟之。二十四年,戡定准部,北路重地,鹹分兵設防,山川隘口,悉置卡倫台站。各卡倫設索倫、錫伯、厄魯特兵丁自十名至三十餘名有差。各台站設滿洲、綠旗、察哈爾兵丁各十五名。南路各城設辦事大臣。其理事回官阿奇木伯克以下,各有所司,分統回兵,隷駐防大臣調遣。二十六年,設伊犁馬步兵二千五百人。二十七年,設伊犁將軍及參贊領隊大臣。三十一年,設烏魯木齊辦事大臣。
嘉慶二年,於惠遠城之北關,增調戍兵。
道光六年,以新疆防軍已增至萬餘人,令疆吏調兵四千人赴回疆,二千人赴阿克蘇,協力防堵。又因喀什噶爾防兵較少,於城北要隘增兵三營,城南增兵二營。八年,分遣喀什噶爾防兵四千三百人防守各路,選精壯二千人分十班教練。那彥成因阿克蘇為南路要地,增兵千人,合原有防兵凡二千餘人,以控制南北二路。其冰嶺一路,北通伊犁西南卡倫,外通烏什之捷徑,一律封禁。喀什噶爾、葉爾羌、英吉薩爾各卡倫,向僅駐兵十餘名,乃於各卡倫適中處,凡通霍罕、巴達克山、克什米爾外夷之路,增築土堡,以都司等官率兵駐守,兵數自數十人至二百人不等。九年,於喀什噶爾邊界增卡倫八處。十一年,回疆大定,命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總理八城回務,節制巴裡坤、伊犁兩路滿、漢兵一萬四千餘人,分防各路。喀什噶爾之八卡倫,道通霍罕,築土堡三座,增建兵房。葉爾羌所屬卡倫,通克什米爾外夷要隘,英吉薩爾通布魯特要隘,各修土堡駐兵。於烏克蘇、烏什二處,各駐八旗兵一千三百人。於喀什噶爾駐綠營兵三千人,為前鋒,兼守邊卡。英吉薩爾駐馬隊五百人,綠營兵千人,為前後二城中權接應之師。巴爾楚克綠營兵三千人,築堡屯守。和闐增足防兵五百人。所餘滿、漢兵六千餘人,悉數駐葉爾羌,隷參贊大臣統轄,遇警援剿。其喀什噶爾、葉爾羌舊額回兵,仍挑補訓練,以替防兵。十四年,以索倫、錫伯、察哈爾、額魯特四處營兵,守衛伊犁沿邊大小卡倫七十餘座,按期會哨,統兵將領,不得輕出邀功。
鹹豐二年,廷臣會議,以新疆南北路駐兵益多,數逾三萬,頻年由內地換防,殊苦煩費,乃於伊犁等處綠營兵內調撥換班,其不足者,就地募之。
鹹、同間,中原用兵,關外南北各城,邊氛四起。同治二年,調察哈爾蒙兵,悉數由科布多赴烏魯木齊屯守。五年,調烏里雅蘇台蒙兵六千人赴伊犁。九年,調黑龍江兵二千人,察哈爾兵千人,馬隊二百餘人,馳赴烏城,並令喀爾喀各盟長,隨時整頓蒙兵。十年,在烏梁海一帶,安設台站,迤西亦一律設台,直抵塔爾巴哈台。十一年,因庫爾喀喇烏蘇等處,為晶河要地,招募勇丁,協同馬隊防守。調宣化、古北口營兵,分赴烏城。十二年,調大同、宣化兵千人,赴防塔爾巴哈台。十三年,以塔城為西路防務扼要之區,調伊犁迤北之察哈爾兵二千人,及蒙古兵益之。尋命左宗棠由關、隴西征,天山內外,次第戡平,而俄羅斯亦歸我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