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上 - 225 / 663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上

第225頁 / 共663頁。

 大小:

 第225頁

朗讀:

寧國府: 繁,難。隷徽寧池太廣道。明,寧國府,屬江南。 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隷安徽省。西北距省治四百三十里。廣二百二十里,袤三百三十五里。北極高二十度二分。京師偏東二度十六分。領縣六。宣城 繁,疲,難。倚。響山,縣南。城內:陵陽山。城北隅:敬亭山。南:響山。東南:華陽山,盤亙宣、涇、寧、旌四縣,華陽之水出焉。東流逕魯山為魯顯水。又東北流為魯溪,會句溪、宛溪、雙溪,北流入青草湖,復合南湖、慈溪,由蕪湖入江。東北有大南崎、小南崎湖。又綏溪一名白河,納廣德、建平諸水,入南湖。西:青弋江,漢志為青水,一名冷水,自涇縣入,匯西南境諸水,東北流,會太平黃池河,入蕪湖。北灣沚河有鎮,今為鹽埠,漕運並會此。其水出揚青口,亦會黃池河。西:青弋關。水陽鎮巡司。西河、楊柳鋪、沈村並有汛。一驛:宣城。 寧國 簡。府東北九十里。南:鳳山。東:銀山。南:巃鷁山。徽水自績溪入,合仙人洞、篁嶺、滑渡、葛村、龍潭諸水,是為西溪。又東北流合東溪。東溪出浙江天目山,入縣境,合湯公山、博裡溪塘、千頃山、洋丁山諸水,流為杭水,北受宣城柏梘溪水,是為句溪上源。嶽山、湖樂二巡司。一驛:寧國。 涇 疲,難。府南百里。西南:石砫。東北:幙山。北:琴高。西南:藍山。南:涇水自旌德入,北流,一名藤溪,納楓村、小溪諸水,北入岩潭,與賞溪合。賞溪上源為舒溪、麻川,二水相合,出麻口,入縣境,會烏石水。藤溪,北流至城西南,納烏溪、西阬水、幙溪水,又北逕馬頭山蘆塘入青弋江。琴溪東北受曹溪、丁溪水,與賞溪合。南花林、方村二水,併入賞溪。東南有蘭石鎮、黃沙鎮。縣丞一,駐查村。茹麻嶺巡司一。一驛:涇縣。 太平 疲,難。府西南二百二十里。唐析涇縣地置。西:龍門。南:黃山,麻川出其麓,與舒溪合流,入涇之賞溪。梅溪水出縣北三門山,合麻川,為麻口。又有瀼、鐍二溪水,亦同注麻川。浮丘垣、譚家橋有汛。宏潭鎮巡司。一驛:太平。 旌德 繁,難。府南二百二十里。唐永泰中,始析太平縣置。東南:大鰲石島。北:石壁。西南:蛟山、天井。徽水自績溪入,南合清潭,霞溪水自東溪來注。又合績溪之龍頭水,北過石壁山,與抱麟溪、玉溪水合,是名三溪。北至龍首山入涇縣,為涇水上源。抱鱗溪源出黃華嶺,東流,與陶環溪、豐溪合,亦曰三溪。陶環溪即玉溪也。有分防營汛一。三溪鎮巡司。一驛:旌德。 南陵 繁,難。府西九十里。南:呂山,有泉湧出,即淮水之源也。南流至孔鎮浦,與漳水合,為澄清河。繞城東流為東溪,一名浣溪。縣南鵝嶺諸溪水皆匯焉。又北受籍山、後港、蒲橋諸水,為小淮河,併入蕪湖石硊渡入青弋江。西港源出玉山朗陵之南,合諸水北流,自西南水門入城,繞治前過東市,曰中港,其出城西北水門者曰後港。鵝嶺鎮巡司一。一驛:公館。

池州府: 沖,疲。隷徽寧池太道。明,池州府,屬江南。 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隷安徽省。西北距省治一百二十里。廣三百七十里,袤二百三十五里。北極高三十度四十五分。京師偏東五十九分。領縣六。貴池 沖,繁。倚。西南:大雄山。東:碧山,濱湖。南:大棕。西:烏石。大江自東流緣界逕縣北至吉陽河,北折至大通河,入銅陵。西:貴池水,一名池口河,北達大江,古稱貴口。大通河東北與銅陵界。梅根河自青陽入,至縣東鬥龍山,沿五埠河口,合雙河,北注大江。一名梅根港,又曰錢溪,為歷代鑄錢之所。東北:清溪河,源出洘溪者為上清溪,出南太仆山者為下清溪,俱東北入江。西南:秋浦。西北:池口鎮。黃龍磯廢巡司一。殷家匯汛一。池口驛一。李陽河鎮巡司一。碧湖村縣丞一。青陽 沖,難。府東八十里。北:青山。西南:九華,原名九子山,梅根水出,流入貴池。大江逕縣北百里,濱江有鎮曰大通,鹽茶所集。西:五溪俱出九華山,合流北匯為大通河。臨城河亦西流會於大通河。南:博山河、三溪河、七溪河,均下流入石埭。東南:陵陽鎮有廢司。五溪汛。一驛:青陽。 銅陵 沖,繁。府東北百二十里。東:銅井、杏山。北:鵲頭山,古名鵲頭戍。西:雲門。南:伏牛、石耳。西南:大江自貴池入,合大通河。大通河別派匯縣南之車橋湖,至大通鎮入江。北:天門水,出天門山,由縣東北至荻港達江,為境內眾水合流入江之口,匯而為河,縣東湖城所出之順安河來合焉。西接鳳心徬,北接黃滸。鳳心徬河會東湖、西湖水達荻港。黃滸河東北自南陵入,西流合荻港。棲鳳湖在縣東南,源出儀鳳嶺,下流通鳳心徬。西南和悅州,一名荷葉洲,汛一。並有大通營水師駐此。池太分防同知一。大通鎮巡檢一。驛一:銅陵。 石埭 疲,難。府東南百六十里。西:城子、雨台。南:蓋山、慈雲。北:陵陽。池口河源出櫟山,西流,經龍鬚河,會蒼隼潭,為秋浦,貢溪水西來入之。西:管溪,源亦出櫟山,至管口入石埭鄉,與大洪嶺水合。西南:鴻陵溪,西北流,合舒溪,自太平西北流入縣西舒泉鄉,合縣南之佘溪、前溪,縣北縣西之後溪、嶽溪,西南之船溪,東入太平。縣西有巨石三,橫亙溪中,曰頭埭、中埭、下埭,縣名以此。有汛一。驛一:石埭。 建德 簡。府西南百八十里。治白象山麓。南:玉峰、南豐。西南:梅山。東南:艮木嶺,黃湓河出焉,東流入貴池。前河出東南石門嶺,匯為官池。後河出石門別嶺,亦名石門溪,一曰南河,流至雙河口,與貴池西溪水合,入東流。南:龍口河,縣南迤入江西饒州府之獨山湖。南:永豐鎮。有汛一。巡司一。 東流 沖,疲。府西百八十里。南:馬當山,橫枕江流,險。安慶、宿松、江西之彭澤,皆以此山為界。西南:大江,自馬當東北流,逕香口、青陽諸鎮,至黃湓河入貴池。城西江口河、南東流河、香口河,下流皆入江。南黃金、白洋二湖,東大清湖,亦皆入江。黃石磯,


  

東北濱江。香河鎮,明置巡司,今移駐青陽鎮。張家鎮舊有河泊所,雁汊鎮昔有巡司,今皆裁廢。有汛。驛一:東流。

太平府: 沖,簡。隷徽寧池太廣道。長江水師提督駐。明,太平府,屬江南。 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隷安徽省。西南距省治一百九十里。廣九十里,袤二百一十里。北極高三十一度三十八分。京師偏東二度三分。領縣三。當塗 沖,繁。倚。南:淩家、甑山。南、東南:青山、龍山。北:採石山,一名牛渚。西:博望山,即天門山,又名東梁山,與和州西梁山夾岸對峙。大江自繁昌荻港入,過東西梁山,繞城北而東下採石入江南。東南:丹陽湖。東南再東則固城湖、石臼湖,總名三湖。徽、寧、池、廣及江寧之水畢匯,南流入蕪湖,北為姑熟溪上源。新壩,東南引姑熟水入城壕。中軍守備駐此。黃池河自宣城入,受丹陽南入之水,西北流,合夾河入江。烏溪、黃池鎮、金柱關有汛。池太分防捕盜同知一,管糧通判一,縣丞一。採石、大信巡司二。一驛:採石。 蕪湖 沖,繁。府西南六十里。東北:★山,山色純赤,古丹陽郡因此得名。西南:戰鳥山,一名孤圻山,對岸孤立為蟂磯。大江自繁昌入,逕城西,為中江故道。南:魯港,上承青弋江,下並高淳東灞之水入江。西南:蕪湖。自丹陽湖南支分流,合青弋江及五丈、路西諸湖之水,西流逕城南,為長河,北入江。東:扁擔河,即長河分流,入當塗,合大信河。東南:天成湖,亦丹陽湖下流所匯,流達長河。徽寧池太廣道、監督工關鈔關,駐江口。蕪湖、採石有汛。蕪湖關商埠,鹹豐八年開。河口鎮巡司。一驛:魯港。 繁昌 簡。府西南百三十里。南:磕山,一名蜃居山。西北:鳳皇。東北:三山磯。大江自銅陵入,逕城北而東,過蕪湖、當塗入江南界,合黃滸河,匯於荻港入江。東:小淮水自南陵入,會城河入蕪湖。一驛:荻港。有汛。河口鎮、三山司、荻港巡司三。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