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哲學 / 經學考全書目錄
佚名
經學考 - 21

經學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篤守古義,無取新奇;各承師傳,不憑胸臆,猶漢、唐註疏之遺也。宋王旦作試官,題為「當仁不讓于師」,不取賈邊解師為眾之新說,可見宋初篤實之風。乃不久而風氣遂變。《困學紀聞》云:「自漢儒至于慶歷間,談經者守訓故而 ...

經學考 - 22

《詩》,魯、齊、韓三家,《藝文志》以為魯最近之。《齊詩》五際六情,獨傳異義,則《詩》之別傳也。《韓詩》,唐時尚存,惜無傳人而亡。《毛傳》孤行,鄭《箋》間采魯、韓。自漢以後,說《詩》皆宗毛、鄭。宋歐陽修《本義》始辨毛、鄭之失,而斷以己意。蘇轍 ...


  
經學考 - 23

宋人不信註疏,馴至疑經;疑經不己,遂至改經、刪經、移易經文以就己說,此不可為訓者也。世譏鄭康成好改字;不知鄭《箋》改毛,多本魯、韓之說;尋其依據,猶可徵驗。注《禮記》用盧、馬之本,當如盧植所云「發起紕繆」;註云「某當為某」,亦必確有憑依。《 ...

經學考 - 24

宋人說經之書傳于今者,比唐不止多出十倍,乃不以為盛而以為衰者,唐人猶守古義而宋人多務新義也。唐人經說傳世絶少,此亦有故。考《唐書經籍志》,唐人自為之書二萬八千餘卷,《五經》義說著于錄者凡數十種,則亦未為鮮矣。而今所傳不及什一,由於其時刊本未 ...

經學考 - 25

經學自兩漢後,越千餘年,至國朝而復盛。兩漢經學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經學、稽古右文故也。國朝稽古右文,超軼前代。康熙五十四年,禦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乾降二十年,禦纂《周易述義》十捲;康熙六十五年,欽定《書經傳說彙纂》二十四卷,欽定《詩經 ...

經學考 - 26

雍、乾以後,古書漸出,經義大明。惠、戴諸儒,為漢學大宗,已盡棄宋詮,獨標漢幟矣。惠周惕子士奇,孫棟,三世傳經。棟所造尤邃,著《周易述》、《古文尚書考》、《春秋補註》、《九經古義》等書。論者擬之漢儒,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間。而惠氏紅豆山齋楹帖云 ...


  
經學考 - 27

國朝經學凡三變。國初,漢學方萌芽,皆以宋學為根柢,不分門戶,各取所長,是為漢、宋兼采之學。乾隆以後,許、鄭之學大明,治宋學者已鮮。說經皆主實證,不空談義理。是為專門漢學。嘉、道以後,又由許、鄭之學導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義,《書》宗伏生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