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年,南京工部尚書劉應節、侍郎徐栻覆議海運,言:「難海運者以放洋之險,覆溺之患。 今欲去此二患,惟自膠州以北,楊家圈以南,浚地百里,無高山長阪之隔,楊家圈北悉通海潮矣。 綜而計之,開創者什五,通濬者什三,量浚者什二。 以錐探之,上下皆無石,可開無疑。 」乃命栻任其事。 應節議主通海。 而栻往相度,則膠州旁地高峻,不能通潮。 惟引泉源可成河,然其道二百五十餘裡,鑿山引水,築堤建閘,估費百萬。 詔切責栻,謂其以難詞沮成事。 會給事中光懋疏論之,且請令應節往勘。 應節至,謂南北海口水俱深闊,舟可乘潮,條悉其便以聞。 山東巡撫李世達上言:「南海麻灣以北,應節謂沙積難除,徙古路溝十三里以避之。 又慮南接鴨綠港,東連龍家屯,沙積甚高,渠口一開,沙隨潮入,故復有建閘障沙之議。 臣以為閘閉則潮安從入?閘啟則沙又安從障也?北海倉口以南至新河閘,大率沙淤潮淺。 應節挑東岸二里,僅去沙二尺,大潮一來,沙壅如故,故復有築堤約水障沙之議。 臣以為障兩岸之沙則可耳,若潮自中流衝激,安能障也?分水嶺高峻,一工止二十丈,而費千五百金。 下多岡句石,掣水甚難。 故復有改挑王家丘之議。 臣以為吳家口至亭口高峻者共五十里,大概多岡句石,費當若何?而舍此則又無河可行也。 夫潮信有常,大潮稍遠,亦止及陳村閘、楊家圈,不能更進。 況日止二潮乎?此潮水之難恃也。 河道紆曲二百里,張魯、白、膠三水微細,都泊行潦,業已乾涸。 設遇亢旱,何泉可引?引泉亦難恃也。 元人開濬此河,史臣謂其勞費不貲,終無成功,足為前鑒。 」巡按御史商為正亦言:「挑分水嶺下,方廣十丈,用夫千名。 才下數尺為岡句石,又下皆沙,又下盡黑沙,又下水泉湧出,甫挑即淤,止深丈二尺。 必欲通海行舟,更須挑深一丈。 雖二百餘萬,未足了此。 」給事中王道成亦論其失。 工部尚書郭朝賓覆請停罷。 遂召應節、栻還說,罷其役。 嗣是中書程守訓,御史高舉、顏思忠,尚書楊一魁相繼議及之,皆不果行。 崇禎十四年,山東巡撫曾櫻、戶部主事邢國璽復申王獻、劉應節之說。 給內帑十萬金,工未舉,櫻去官。 十六年夏,尚書倪元璐請截漬糧由膠萊河轉餉,自膠河口用小船抵分水嶺,車盤嶺脊四十里達於萊河,復用小船出海,可無島礁漂損之患。 山東副總兵黃廕恩獻議略同。 皆未及行。 志第六十四 河渠六 ○直省水利 三代疆理水土之制甚詳。 自井田廢,溝遂堙,水常不得其治,於是穿鑿渠塘井陂,以資灌溉。 明初,太祖詔所在有司,民以水利條上者,即陳奏。 越二十七年,特諭工部,陂塘湖堰可蓄泄以備旱潦者,皆因其地勢修治之。 乃分遣國子生及人材,遍詣天下,督修水利。 明年冬,郡邑交奏。 凡開塘堰四萬九百八十七處,其恤民者至矣。 嗣後有所興築,或役本境,或資鄰封,或支官料,或採山場,或農隙鳩工,或隨時集事,或遣大臣董成。 終明世水政屢修,可具列雲。 洪武元年修和州銅城堰閘,周回二百餘裡。 四年修興安靈渠,為陡渠者三十六。 渠水發海陽山,秦時鑿,溉田萬頃。 馬援葺之,後圮。 至是始復。 六年發松江、嘉興民夫二萬開上海胡家港,自海口至漕涇千二百餘丈,以通海船,且浚海鹽澉浦。 八年開登州蓬萊閣河。 命耿炳文浚涇陽洪渠堰,溉涇陽、三原、醴泉、高陵、臨潼田二百餘裡。 九年修彭州都江堰。 十二年,李文忠言:「陝西病鹹鹵,請穿渠城中,遙引龍首渠東注。 」從其請,甃以石。 十四年築海鹽海塘。 十七年築磁州漳河決堤。 決荊州岳山壩以灌民田。 十九年築長樂海堤。 二十三年修崇明、海門決堤二萬三千九百餘丈,役夫二十五萬人。 四川永寧宣慰使言:「所轄水道百九十灘,江門大灘八十二,皆被石塞。 」詔景川侯曹震往疏之。 二十四年修臨海橫山嶺水閘,寧海、奉化海堤四千三百餘丈。 築上虞海堤四千丈,改建石閘。 浚定海、鄞二縣東錢湖,灌田數萬頃。 二十五年鑿溧陽銀墅東壩河道,由十字港抵沙子河胭脂壩四千三百餘丈,役夫三十五萬九千餘人。 二十七年浚山陽支家河,鬱林州民言:「州南北二江相去二十餘裡,乞鑿通,設石陡諸閘。 」從之。 二十九年修築河南洛堤。 復興安靈渠。 時尚書唐鐸以軍興至其地,圖渠狀以聞。 請濬深廣,通官舟以餉軍。 命御史嚴震直燒鑿陡澗之石,餉道果通。 三十一年,洪渠堰圮,覆命耿炳文修治之。 且浚渠十萬三千餘丈。 建文四年疏吳淞江。 永樂元年,修安陸京山漢水塌岸,章丘漯河東堤,高密、濰決岸,安陽河堤,福山護城決堤,浙江赭山江塘,餘干龍窟壩塘岸,臨潁褚河決口,濰縣白浪河堤,潛山、懷寧陂堰,高要青岐、羅婆圩,通州徐灶、食利等港,平遙廣濟渠,句容楊家港、王旱圩等堤,肇慶、鳳翔遙頭岡決岸,南陽高家、屯頭二堰及沙、澧等河堤,夏縣古河決口三十餘裡。 修築和州保大等圩百二十餘里,蓄水陡門九。 浚昌邑河渠五所,鑿嘉定小橫瀝以通秦、趙二涇,浚崑山葫蘆等河。 命夏原吉治蘇、松、嘉興水患,浚華亭、上海運鹽河,金山衛閘及漕涇分水港。 原吉言:「浙西諸郡,蘇、松最居下流,嘉、湖、常頗高,環以太湖,綿亙五百里。 納杭、湖、宣、歙溪澗之水,散注澱山諸湖,以入三泖。 頃為浦港堙塞,漲溢害稼。 拯治之法,在浚吳淞諸浦。 按吳淞江袤二百餘裡,廣百五十餘丈,西接太湖,東通海,前代常疏之。 然當潮汐之沖,旋疏旋塞。 自吳江長橋抵下界浦,百二十餘裡,水流雖通,實多窄淺。 從浦抵上海南倉浦口,百三十餘裡,潮汐淤塞,已成平陸,氵艷沙游泥,難以施工。 嘉定劉家港即古婁江,徑入海,常熟白茆港徑入江,皆廣川急流。 宜疏吳淞南北兩岸、安亭等浦,引太湖諸水入劉家、白茆二港,使其勢分。 松江大黃浦乃通吳淞要道,今下流遏塞難浚。 旁有范家浜,至南倉浦口徑達海。 宜濬深闊,上接大黃浦,達泖湖之水,庶幾復《禹貢》“三江入海“之舊。 水道既通,乃相地勢,各置石閘,以時啟閉。 每歲水涸時,預修圩岸,以防暴流,則水患可息。 」帝命發民丁開濬。 原吉晝夜徙步,以身先之,功遂成。 二年,修泰州河塘萬八千丈,興化南北堤、泰興沿江圩岸、六合瓜步等屯。 浚丹徒通潮舊江,又修象山茭湖塘岸,海康、徐聞二縣那隱坡、調黎等港堤岸,黃嚴混水等十五閘、六陡門,孟津河堤,分宜湖塘,武陟馬田堤岸,香山竹徑水陂,復興安分水塘。 興安有江,源出海陽山。 江中橫築石埭,分南北渠,溉民田甚溥。 埭上疊石如鱗,以防沖溢。 嚴震直撤石增埭,水迫無所泄,沖塘岸,盡趨北渠,南渠淺澀,民失利。 至是修復如舊。 第1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中》
第1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