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御史郭思極、陳世寶先後請復練湖,浚孟瀆。 而給事中湯聘尹則請於京口旁別建一閘,引江流內注,潮長則開,縮則閉。 御史尹良任又言:「孟瀆渡江入黃家港,水面雖闊,江流甚平,由此抵泰興以達灣頭、高郵僅二百餘裡,可免瓜、儀不測之患。 ,至如京口北渡金山而下,中流遇風有漂溺患,宜挑甘露港夾岸洲田十餘裡,以便回泊。 」御史林應訓又言:「自萬緣橋抵孟瀆,兩厓陡峻,雨潦易圮,且江潮湧沙,淤塞難免。 宜於萬緣橋、黃連樹各建閘以資蓄泄。 」又言:「練湖自西晉陳敏遏馬林溪,引長山八十四溪之水以溉雲陽,堤名練塘,又曰練河,凡四十里許。 環湖立涵洞十三。 宋紹興時,中置橫埂,分上下湖,立上、中、下三閘。 八十四溪之水始經辰溪衝入上湖,復由三閘轉入下湖。 洪武間,因運道澀,依下湖東堤建三閘,借湖水以濟運,後乃漸堙。 今當盡革侵佔,復浚為湖。 上湖四際夾阜,下湖東北臨河,原埂完固,惟應補中間缺口,且增筑西南,與東北相應。 至三閘,惟臨湖上閘如故,宜增建中、下二閘,更設減水閘二座,界中、下二閘間。 共革田五千畝有奇,塞沿堤私設涵洞,止存其舊十三處,以宣洩湖水。 冬春即閉塞,毋得私啟。 蓋練湖無源,惟藉瀦蓄,增堤啟閘,水常有餘,然後可以濟運。 臣親驗上湖地仰,八十四溪之水所由來,懼其易泄;下湖地平衍,僅高漕河數尺,又常懼不盈。 誠使水裕堤堅,則應時注之,河有全力矣。 」皆下所司酌議。 十三年,鎮江知府吳捴謙復言:「練湖中堤宜飭有司春初即修,以防衝決,且禁勢豪侵佔。 」從之。 十七年浚武進橫林漕河。 崇禎元年,浚京口漕河。 五年,太常少卿姜志禮建《漕河議》,言:“神廟 初,先臣寶著《漕河議》,當事採行,不開河而濟運者二十餘年。 後復佃湖妨運,歲累畚鍤。 故老有言,「京口閘底與虎丘塔頂平」,是可知挑河無益,蓄湖為要也。 今當革佃修閘,而高築上下湖圍埂,蓄水使深。 且漕河閘座非僅京口、呂城、新閘、奔牛數處而已,陵口、尹公橋、黃泥壩、新豐、大犢山節節有閘,皆廢去,並宜修建。 而運道支流如武進洞子河、連江橋河、扁擔河,丹陽簡橋河、陳家橋河、七里橋河、丁議河、越瀆河,勝村溪之大壩頭,丹陽甘露港南之小閘口,皆應急修整。 至奔牛、呂城之北,各設減水閘。 歲十月實以土,商民船盡令盤壩。 此皆舊章所當率由。 近有欲開九曲河,使運船竟從泡港閘出江,直達揚子橋,以免瓜洲啟閘稽遲者,試而後行可也。 回空糧艘及官舫,宜由江行,而於河莊設閘啟閉。 數役並行,漕事乃大善矣。 ”議不果行。 江漕者,湖廣漕舟由漢、沔下潯陽,江西漕舟出章江、鄱陽而會於湖口,暨南直隷寧、太、池、安、江寧、廣德之舟,同浮大江,入儀真通江閘,以溯淮、揚入閘河。 瓜、儀之間,運道之咽喉也。 洪武中,餉遼卒者,從儀真上淮安,由鹽城泛海;餉梁、晉者,亦從儀真赴淮安,盤壩入淮。 江口則設壩置閘,凡十有三。 浚揚子橋河至黃泥灣九千餘丈。 永樂間,浚儀真清江壩、下水港及夾港河,修沿江堤岸。 洪熙元年浚儀真壩河,後定製儀真壩下黃泥灘、直河口二港及瓜洲二港、常州之孟瀆河皆三年一浚。 宣德間,從侍郎趙新、御史陳祚請,浚黃泥灘、清江閘。 成化中,建閘於儀真通江河港者三,江都之留潮通江者二。 已而通江港塞。 弘治初,復開之,既又於總港口建閘蓄水。 儀真、江都二縣間,有官塘五區,築閘蓄水,以溉民田,豪民占以為業,真、揚之間運道阻梗。 嘉靖二年,御史秦鉞請復五塘。 從之。 萬曆五年,御史陳世寶言:「儀真江口,去閘太遠,請於上下十數丈許增建二閘,隨湖啟閉,以截出江之船,盡令入閘,庶免遲滯。 」疏上,議行。 白塔河者,在泰州。 上通邵伯,下接大江,斜對常州孟瀆河與泰興北新河,皆浙漕間道也。 自陳瑄始開。 宣德間,從趙新、陳祚請,命瑄役夫四萬五千餘人浚之,建新閘、潘家莊、大橋、江口四閘。 正統四年,水潰閘塞,都督武興因閉不用,仍自瓜洲盤壩。 瓜洲之壩,洪武中置,凡十五,列東西二港間。 永樂間,廢東壩為廠,以貯材木,止存西港七壩。 漕舟失泊,屢遭風險。 英宗初年,乃復浚東港。 既而巡撫周忱築壩白塔河之大橋閘,以時啟閉,漕舟稍分行。 自鎮江裡河開濬,漕舟出甘露、新港,徑渡瓜洲;而白塔、北新,皆以江路險遠,舍而不由矣。 衛漕者,即衛河。 源出河南輝縣,至臨清與會通河合,北達天津。 自臨清以北皆稱衛河。 詳具本《志》。 白漕者,即通濟河。 源出塞地,經密雲縣霧靈山,為潮河川。 而富河、罾口河、七渡河、桑乾河、三里河俱會於此,名曰白河。 南流經通州,合通惠及榆、渾諸河,亦名潞河。 三百六十里,至直沽會衛河入海,賴以通漕。 楊村以北,勢若建瓴,底多淤沙。 夏秋水漲苦潦,冬春水微苦澀。 沖潰徙改頗與黃河同。 耎兒渡者,在武清、通州間,尤其要害處也。 自永樂至成化初年,凡八決,輒發民夫築堤。 而正統元年之決,為害尤甚,特敕太監沐敬、安遠侯柳溥、尚書李友直隨宜區畫,發五軍營卒五萬及民夫一萬築決堤。 又命武進伯硃冕、尚書吳中役五萬人,去河西務二十里鑿河一道,導白水入其中。 二工並竣,人甚便之,賜河名曰通濟,封河神曰通濟河神。 先是,永樂二十一年築通州抵直沽河岸,有衝決者,隨時修築以為常。 迨通濟河成,決岸修築者亦且數四。 萬曆三十一年從工部議,挑通州至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築堤兩岸,著為令。 大通河者,元郭守敬所鑿。 由大通橋東下,抵通州高麗莊,與白河合,至直沽,會衛河入海,長百六十里有奇。 十里一閘,蓄水濟運,名曰通惠。 又以白河、榆河、渾河合流,亦名潞河。 洪武中漸廢。 永樂四年八月,北京行部言:「宛平昌平西湖、景東牛欄莊及青龍華家BG1111山三閘,水衝決岸。 」命發軍民修治。 明年復言:「自西湖、景東至通流,凡七閘,河道淤塞。 自昌平東南白浮村至西湖、景東流水河口一百里,宜增置十二閘。 」從之。 未幾,閘俱堙,不復通舟。 第1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中》
第1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