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自唐以前,皆北入海。 宋熙寧中,始分趨東南,一合泗入淮,一合濟入海。 金明昌中,北流絶,全河皆入淮,元潰溢不時,至正中受害尤甚,濟寧、曹、鄆間,漂沒千餘裡。 賈魯為總制,導使南,匯淮入海。 明洪武元年決曹州雙河口,入魚台。 徐達方北征,乃開塌場口,引河入泗以濟運,而徙曹州治於安陵。 塌場者,濟寧以西、耐牢坡以南直抵魚台南陽道也。 八年,河決開封太黃寺堤。 詔河南參政安然發民夫三萬人塞之。 十四年決原武、祥符、中牟,有司請興築。 帝以為天災,令護舊堤而已。 十五年春,決朝邑。 七月決滎澤、陽武。 十七年決開封東月堤,自陳橋至陳留橫流數十里。 又決杞縣,入巴河。 遣官塞河,蠲被災租稅。 二十二年,河沒儀封,徙其治於白樓村。 二十三年春,決歸德州東南鳳池口,逕夏邑、永城。 發興武等十衛士卒,與歸德民併力築之。 罪有司不以聞者。 其秋,決開封西華諸縣,漂沒民舍。 遣使振萬五千七百餘戶。 二十四年四月,河水暴溢,決原武黑洋山,東經開封城北五里,又東南由陳州、項城、太和、潁州、潁上,東至壽州正陽鎮,全入於淮。 而賈魯河故道遂淤。 又由舊曹州、鄆城兩河口漫東平之安山,元會通河亦淤。 明年複決陽武,汜陳州、中牟、原武、封丘、祥符、蘭陽、陳留、通許、太康、扶溝、杞十一州縣,有司具圖以聞。 發民丁及安吉等十七衛軍士修築。 其冬大寒,役遂罷。 三十年八月決開封,城三面受水。 詔改作倉庫於滎陽高阜,以備不虞。 冬,蔡河徙陳州。 先是,河決,由開封北東行,至是下流淤,又決而之南。 永樂三年,河決溫縣堤四十丈,濟、澇二水交溢,淹民田四十餘裡,命修堤防。 四年修陽武黃河決岸。 八年伙,河決開封,壞城二百餘丈,民被患者萬四千餘戶,沒田七千五百餘頃。 帝以國家籓屏地,特遣侍郎張信往視。 信言:「祥符魚王口至中灤下二十餘裡,有舊黃河岸,與今河面平。 浚而通之,使循故道,則水勢可殺。 」因繪圖以進。 時尚書宋禮、侍郎金純方開會通河。 帝乃發民丁十萬,命興安伯徐亨、侍郎蔣廷瓚偕純相治,並令禮總其役。 九年七月,河復故道,自封丘金龍口,下魚台塌場,會汶水,經徐、呂二洪南入於淮。 是時,會通河已開,黃河與之合,漕道大通,遂議罷海運,而河南水患亦稍息。 已而決陽武中鹽堤,漫中牟、祥符、尉氏。 工部主事蘭芳按視,言:「堤當急流之沖,夏秋泛漲,勢不可驟殺。 宜捲土樹椿以資捍禦,無令重為民患而已。 」又言:「中灤導河分流,使由故道北入海,誠萬世利。 但緣河堤埽,止用蒲繩泥草,不能持久。 宜編木為囤,填石其中,則水可殺,堤可固。 」詔皆從其議。 十四年決開封州縣十四,經懷遠,由渦河入於淮。 二十年,工部以開封土城堤數潰,請浚其東故道。 報可。 宣德元年霪雨,溢開封州縣十。 三年,以河患,徙靈州千戶所於城東。 六年從河南布政使言,浚祥符抵儀封黃陵岡淤道四百五十里。 是時,金龍口漸淤,而河復屢溢開封。 十年從御史李懋言,浚金龍口。 正統二年筑陽武、原武、滎澤決岸。 又決濮州、范縣。 三年,河複決陽武及邳州,灌魚台、金鄉、嘉祥。 越數年,又決金龍口、陽谷堤及張家黑龍廟口,而徐、呂二洪亦漸淺,太黃寺巴河分水處,水脈微細。 十三年方從都督同知武興言,發卒疏濬。 而陳留水夏漲,決金村堤及黑潭南岸。 築垂竣,複決。 其秋,新鄉八柳樹口亦決,漫曹、濮,抵東昌,沖張秋,潰壽張沙灣,壞運道,東入海。 徐、呂二洪遂淺澀。 命工部侍郎王永和往理其事。 永和至山東,修沙灣未成,以冬寒停役。 且言河決自衛輝,宜敕河南守臣修塞。 帝切責之,令山東三司築沙灣,趣永和塞河南八柳樹,疏金龍口,使河由故道。 明年正月,河複決聊城。 至三月,永和浚黑洋山西灣,引其水由太黃寺以資運河。 修築沙灣堤大半,而不敢盡塞,置分水閘,設三空放水,自大清河入海。 且設分水閘二空於沙灣西岸,以泄上流,而請停八柳樹工。 從之。 是時,河勢方橫溢,而分流大清,不耑向徐、呂。 徐、呂益膠淺,且自臨清以南,運道艱阻。 景泰二年特敕山東、河南巡撫都御史洪英、王暹協力合治,務令水歸漕河。 暹言:「黃河自陝州以西,有山峽,不能為害;陝州以東,則地勢平緩,水易泛溢,故為害甚多。 洪武二十四年改流,從汴梁北五里許,由鳳陽入淮者為大黃河。 其支流出徐州以南者為小黃河,以通漕運。 自正統十三年以來,河復故道,從黑洋山後徑趨沙灣入海明,但存小黃河從徐州出。 岸高水低,隨浚隨塞,以是徐州之南不得飽水。 臣自黑洋山東南抵徐州,督河南三司疏濬。 臨清以南,請以責英。 」未幾,給事中張文質劾暹、英治水無績,請引塌場水濟徐、呂二洪,浚潘家渡以北支流,殺沙灣水勢。 且開沙灣浮橋以西河口,築閘引水,以灌臨清,而別命官以責其成。 詔不允,仍命暹、英調度。 時議者謂:「沙灣以南地高,水不得南入運河。 請引耐牢坡水以灌運,而勿使經沙灣,別開河以避其衝決之勢。 」或又言:「引耐牢坡水南去,則自此以北枯澀矣。 」甚者言:「沙灣水湍急,石鐵沉下若羽,非人力可為。 宜設齊醮符咒以禳之。 」帝心甚憂念,命工部尚書石璞往治,而加河神封號。 璞至,浚黑洋山至徐州以通漕,而沙灣決口如故。 乃命中官黎賢、阮洛,御史彭誼協治。 璞等築石堤於沙灣,以禦決河,開月河二,引水以益運河,且殺其決勢。 三年五月,河流漸微細,沙灣堤始成。 乃加璞太子太保,而於黑洋山、沙灣建河神二新廟,歲春秋二祭。 六月,大雨浹旬,複決沙灣北岸,掣運河之水以東,近河地皆沒。 命英督有司修築。 復敕中官黎賢、武艮,工部侍郎趙榮往治。 四年正月,河複決新塞口之南,詔復加河神封號。 至四月,決口乃塞。 五月,大雷雨,複決沙灣北岸,掣運河水入鹽河,漕舟盡阻。 帝覆命璞往。 乃鑿一河,長三里,以避決口,上下通運河,而決口亦築壩截之,令新河、運河俱可行舟。 工畢奏聞。 帝恐不能久,令璞且留處置,而命諭德徐有貞為僉都御史耑治沙灣。 時河南水患方甚,原武、西華皆遷縣治以避水。 巡撫暹言:「黃河舊從開封北轉流東南入淮,不為害。 自正統十三年改流為二。 一自新鄉入柳樹,由故道東經延津、封丘入沙灣。 一決滎澤,漫流原武,抵祥符、扶溝、通許、洧川、尉氏、臨潁、郾城、陳州、商水、西華、項城、太康。 沒田數十萬頃,而開封患特甚。 雖嘗築大小堤於城西,皆三十餘裡,然沙土易壞,隨築隨決,小堤已沒,大堤復壞其半。 請起軍民夫協築,以防後患。 」帝可其奏。 太仆少卿黃仕亻雋亦言:「河分兩派,一自滎澤南流入項城,一自新鄉八柳樹北流,入張秋會通河,並經六七州縣,約二千餘裡。 民皆蕩析離居,而有司猶徵其稅。 乞敕所司覆視免徵。 」帝亦可其奏。 巡撫河南御史張瀾又言:「原武黃河東岸嘗開二河,合黑洋山舊河道引水濟徐、呂。 今河改決而北,二河淤塞不通,恐徐、呂乏水,必妨漕運,黑洋山北,河流稍紆迴,請因決口改挑一河以接舊道,灌徐、呂。 」帝亦從之。 第1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中》
第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