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禮部進葬祭儀:發引前三日,百官齋戒。 遣官以葬期告天地宗社,皇帝衰服告幾筵,皇太子以下皆衰服隨班行禮。 百官衰服朝一臨,至發引止。 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橋、午門、端門、承天門、大明門、德勝門並所過河橋、京都應祀神祇及經過應祀神祠,儀用酒果餚饌。 是夕,設辭奠,帝后太子以下皆衰服,以序致祭。 司禮監、禮部、錦衣衛命執事者設大昇轝、陳葬儀于午門外並大明門外。 將發,設啟奠。 皇帝暨皇太子以下衰服四拜。 奠帛、獻酒、讀祝,四拜。 舉哀,興,哀止,望瘞。 執事者升,徹帷幙,拂拭梓宮,進龍輴于幾筵殿下。 設神亭、神帛輿、謚冊寶輿于丹陛上,設祖奠如啟奠儀。 皇帝詣梓宮前,西向立。 皇太子、親王以次侍立。 內侍于梓宮前奏,請靈駕進發,捧冊寶、神帛置輿中;次銘旌出;執事官升梓宮,內執事持翣左右蔽。 降殿,內侍官請梓宮升龍輴,執事官以彩帷幕梓宮,內侍持傘扇侍衛如儀。 舊禦儀仗居前,冊寶、神帛、神亭、銘旌以次行。 皇帝由殿左門出,后妃、皇太子、親王及宮妃後隨。 至午門內,設遣奠,如祖奠儀。 內侍請靈駕進發,皇帝以下哭盡哀,俱還宮。 梓宮至午門外,禮官請梓宮升大升轝。 執事官奉升轝訖,禮官請靈駕進發。 皇太子、親王以下哭送出端門外,行辭祖禮。 執事官設褥位於太廟帛香案前。 皇太子易常服,捧神帛,由左門入,至褥位跪,置神帛于褥,興,正立於神後跪。 禮官跪于左,奏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謁辭。 皇太子俯伏,興。 贊五拜三叩頭畢,皇太子捧神帛興,以授禮官。 禮官安輿中,請靈駕進發。 皇太子仍喪服,親王以下隨行。 梓宮由大明中門出,皇太子以下由左門出,步送至德勝門外,乘馬至陵,在途朝夕哭奠臨。 諸王以下及百官、軍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婦,以序沿途設祭。 文武官不繫山陵執事者悉還。 至陵,執事官先陳龍輴于獻殿門外,俟大升轝至。 禮官請靈駕降轝,升龍輴詣獻殿。 執事官奉梓宮入,皇太子、親王由左門入,安奉訖,行安神禮。 皇太子四拜,興,奠酒,讀祝。 俯伏,興,四拜,舉哀。 親王以下陪拜,如常儀。 遣官祀告后土並天壽山,設遷奠禮,如上儀。 將掩玄宮,皇太子以下詣梓宮前跪。 內侍請靈駕赴玄宮,執事官奉梓宮入皇堂。 內侍捧冊寶置於前,陳明器,行贈禮。 皇太子四拜興,奠酒,進贈。 執事官捧玉帛進于右,皇太子受獻,以授內執事,捧入皇堂安置。 俯伏,興,四拜,舉哀,遂掩玄宮。 行饗禮,如遷奠儀。 遣官祀謝后土及天壽山。 設香案玄宮門外,設題主案于前,西向。 設皇太子拜位於前,北向。 內侍盥手奉主置案上,題主官盥手西向題畢,內侍奉主安於神座,藏帛箱中。 內侍奏請太宗文皇帝神靈上神主。 贊四拜,興,獻酒,讀祝。 俯伏,興,四拜,舉哀。 內侍啟櫝受主訖,請神主降座升輿。 至獻殿,奏請神主降輿升座,行初虞禮。 皇太子四拜,初獻,奠帛酒,讀祝,俯伏,興。 亞獻、終獻,四拜,舉哀,望瘞。 內官捧神帛箱埋于殿前,焚兇器于野。 葬日初虞,柔日再虞,剛日三虞,後間日一虞,至九虞止。 在途,皇太子行禮。 還京,皇帝行禮。 神主將還,內侍請神主降座升輿,儀仗侍衛如儀。 皇太子隨,仍朝夕奠。 至京,先於城外置幄次,列儀衛,鼓吹備而不作。 百官衰服候城外,主入幄次,百官序列,五拜三叩首。 神主行,百官從。 至午門外,皇帝衰服迎于午門內,舉哀,步導主升幾筵殿。 皇帝立殿上,內侍請神主降輿升座,行安神禮。 皇帝四拜,興,奠酒,讀祝。 俯伏,興,四拜,舉哀。 皇太子以下陪拜。 百官于思善門外行禮如儀。 明日,百官行奉慰禮。 卒哭用虞祭後剛日,禮同虞祭,自是罷朝夕奠。 祔饗用卒哭之明日,太常寺設醴饌于太廟,如時饗儀,樂設而不作。 設儀衛傘扇于午門外,內侍進禦輦于幾筵殿前,皇帝衰服四拜,舉哀。 興,哀止,立於拜位之東,西向。 內侍請神主降座升輦,詣太廟祔饗。 至思善門外,皇帝易祭服,升輅,隨至午門外,詣禦輦前跪。 太常卿奏請神主降輦,皇帝俯伏,興,捧主由左門入,至丹陛上。 典儀唱「太宗文皇帝謁廟」。 至廟前,內侍捧主至褥位,皇帝于後行八拜禮。 每廟俱同。 內侍捧主北向,太常卿立壇東,西向。 唱「賜坐」,皇帝搢圭,奉神主安於座,詣拜位行祭禮,如時饗儀。 太常卿奏請神主還幾筵,皇帝捧主由廟左門出,安奉於禦輦。 皇帝升輅隨,至思善門降輅,易衰服,隨至幾筵殿前。 內侍請神主降輦,升座。 皇帝由殿左門入,行安神禮畢,釋服還宮。 明日,百官素服行奉慰禮。 大祥,奉安神主于太廟,禮詳廟制。 皇帝祭告幾筵殿,皇太后、皇后以下各祭一罈,王府遣官共祭一罈,在京文武官祭一罈。 自神主出幾筵殿,內侍即撤幾筵、帷幄,焚于思善門外。 禫祭,遣親王詣陵行禮。 洪熙元年,仁宗崩。 皇太子還自南京,至良鄉,宮中始發喪,宣遺詔。 文武官常服于午門外四拜。 宣畢,舉哀,復四拜。 易素服,迎皇太子于盧溝橋,橋南設幕次香案。 皇太子至,常服,詣次四拜。 聽宣遺詔,復四拜,哭盡哀。 易素服至長安右門下馬,步哭至宮門外,釋冠服,披髮詣梓宮前,五拜三叩首,哭盡哀。 宮中自皇后以下皆披髮哭。 皇太子就喪次東,見母后。 親王以次見皇太子畢,各居喪次,行祭告禮。 喪儀俱如舊。 惟改在京朝夕哭臨三日,後又朝臨止七日,在外止朝夕哭臨三日,無朝臨禮。 文武官一品至四品命婦入哭臨。 服除,禮臣請帝服淺淡色衣、烏紗翼善冠、黑角帶,于奉天門視事。 百官皆淺淡色衣、烏紗帽、黑角帶,朝參如常儀。 退朝,仍終太宗服制。 帝曰:「朕心何能忍,雖加一日愈于已。 」仍素服坐西角門,不鳴鐘鼓,令百日後再議。 已百日,禮臣復請禦奉天門。 帝命候山陵事畢。 先是,詔營獻陵,帝召尚書蹇義、夏原吉諭曰:「國家以四海之富葬親,豈惜勞費。 然古聖帝明王皆從儉制。 孝子思保其親體魄于永久,亦不欲厚葬。 況皇考遺詔,天下所共知,宜遵先志。 」於是建寢殿五楹,左右廡神廚各五楹,門樓三楹。 其制較長陵遠殺,皆帝所規畫也。 吏部尚書蹇義等請祔廟後,素服禦西角門視事。 至孟冬歲暮,行時饗禮。 鳴鐘鼓,黃袍禦奉天門視朝。 禫祭後,始釋素服。 從之。 宣宗崩,喪葬如獻陵故事。 惟改命婦哭臨,自三品以上。 英宗崩,遺命東宮過百日成婚,不得以宮妃殉葬。 憲宗即位,百日禦奉天門視朝,禮儀悉用吉典。 憲宗崩,孝宗既除服,仍素翼善冠、麻衣、腰絰視朝,不鳴鐘鼓,百官素服朝參,百日後如常。 弘治元年正旦,時未及小祥,帝黃袍禦殿受朝。 次日,仍黑翼善冠,淺淡服、犀帶。 及大祥,神主奉安太廟及奉先殿。 至禫祭,免朝。 擇日遣官詣陵致祭。 第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中》
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