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衛成化六年三月以榆林川置。 其城,正統二年所築也。 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南,為三岔川流入焉。 又北有大河,自寧夏衛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又東入山西平虜衛界,地可二千里。 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洪武中,為內地。 天順後,元裔阿羅出、毛裡孩、孛羅出相繼居之。 西南有鹽池,舊屬寧夏衛,嘉靖九年來屬。 又衛東有長鹽池、紅鹽池。 西有西紅鹽池、鍋底池。 又東有長樂堡,分轄雙山等十二營堡,為中路。 又有神木堡,分轄鎮羌等九營堡,為東路。 西有安邊營,分轄永濟等十二營堡,為西路。 俱成化後置。 又北有邊牆,成化九年築,長一千七百七十餘里,東起清水營,接山西偏頭關界,西抵定邊營,接寧夏花馬池界。 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寧夏衛元寧夏府路,屬甘肅行省。 洪武三年為府。 五年,府廢。 二十六年七月置衛。 二十八年四月罷。 永樂元年正月復置。 洪武二十六年,慶王府自慶陽府遷此。 西有賀蘭山。 又西南有峽口山,黃河流其中,一名青銅硤。 黃河出硤東流,亦曰三岔河。 又東有黑水河,南有清水河,即葫蘆河下流也,俱注於黃河。 有寧夏群牧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置。 領千戶所四。 東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靈州守禦千戶所衛東南。 洪武十六年十月置,治在河口。 宣德三年二月徙於城東。 弘治十三年九月復置靈州於所城。 興武守禦千戶所衛東南。 正德元年以興武營置。 韋州守禦千戶所衛東南。 弘治十年以故韋州置。 西有大蠡山。 南有小蠡山。 東有東湖。 平虜千戶所衛北少東。 嘉靖三十年以平虜城置。 東北有老虎山,濱大河。 北有鎮遠關。 寧夏前衛在寧夏城內,洪武十七年置。 ○寧夏左屯衛 寧夏右屯衛亦俱在寧夏城內,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置,後廢。 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 寧夏後衛本花馬池守禦千戶所,成化十五年置。 正德元年改衛。 其城,正統九年所築也。 東北有方山。 西有花馬池。 西北有大鹽池。 又西有小鹽池。 東有長城關,正德初置。 東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寧夏中衛元應理州,屬寧夏府路。 洪武三年州廢。 永樂元年正月置衛。 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 大河在南。 又西南有溫圍水,流入大河。 又有裴家川。 又東南有鳴沙州,元屬寧夏府路。 洪武初廢。 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十里。 靖虜衛正統二年以故會州地置,屬陝西都司。 南有烏蘭山,上有烏蘭關。 北有大河。 西南有祖厲河,東北有亥刺河,皆注於大河。 西南有會寧關。 南距布政司千二百二十里。 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元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 洪武五年十一月置甘肅衛。 二十五年罷。 二十六年,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自莊浪徙置於此。 領衛十二,守禦千戶所四。 距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甘州左衛倚。 元甘州路。 洪武初廢。 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衛。 二十七年十一月罷。 二十八年六月復置。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肅王府。 建文元年遷於蘭縣。 西南有祁連山。 西北有合黎山。 東北有人祖山,山口有關,曰山南,嘉靖二十七年置。 又東北有居延海。 西有弱水,出西南山谷中,下流入焉。 又有張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黑水河,仍合於張掖河。 又東南有盧水,亦曰沮渠川。 甘州右衛、甘州中衛俱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置。 甘州前衛、甘州後衛俱洪武二十九年置。 四衛俱與甘州左衛同城。 肅州衛元肅州路,屬甘肅行省。 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衛。 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關也。 弘治七年正月扁關曰鎮西。 西南有小崑崙山,亦曰雪山,與甘州山相接。 北有討來河,東會於張掖河。 西南有白水,又西北有黑水,東南有紅水,俱流入白水,下流入西寧衛之西海。 又東北有威虜衛,洪武中置,永樂三年三月省。 東距行都司五百十里。 山丹衛元山丹州,直隷甘肅行省。 洪武初廢。 二十三年九月置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 東南有焉支山。 西有刪丹河,即弱水也。 北有紅鹽池。 西距行都司百八十里。 永昌衛元永昌路,屬甘肅行省,至正三年七月改永昌等處宣慰司。 洪武初廢。 十五年三月置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 北有金山,麗水出焉。 西南有白嶺山,亦曰雪山。 西有水磨川,上有水磨關。 又東南有蹇占河。 西北距行都司三百十里。 涼州衛元西涼州,屬永昌路。 洪武九年十月置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 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 東南有洪池嶺。 又東北有白亭海,有瀦野澤。 又西有土彌干川,即五澗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於三岔河。 又東有雜木口關。 又有涼州土衛,洪武七年十月置。 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 鎮番衛本臨河衛,洪武中,以小河灘城置。 三十年正月更名。 建文中罷。 永樂元年六月復置。 西有黑河,即張掖河下流也。 又東有三岔河。 南有小河。 西有鹽池。 西南有黑山關。 西距行都司五百五十里。 莊浪衛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 十二年正月置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於衛城。 二十六年,行都司徙於甘州。 建文中,改衛為守禦千戶所。 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復改所為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 東有大松山。 其北有小松山。 西有分水嶺,南出者為莊浪河,北出者為古浪河。 又南有大通河,與莊浪河合,北流經衛西,入於沙漠。 北距行都司九百四十里。 西寧衛元西寧州,直隷甘肅行省。 洪武初廢。 六年正月置衛。 宣德七年十一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屬陝西都司,後來屬。 西南有小積石山,與河州接界。 東南有峽口山,亦曰湟峽。 南有大河,自西域流入,迴環於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四布政司,及南直隷之地,幾至萬里,至淮安府清河縣,南合長淮,又東至安東縣南入於海。 又北有湟水,即蘇木連河也,東入大河。 又西南有賜支河,又城北有西寧河,皆流入大河。 又西北有浩亹水,西南有宗哥川,俱流合於湟水。 又西有西海,亦名卑禾羌海,俗呼青海。 西北有赤海。 又有烏海鹽池。 東南有綏遠關。 西北距行都司千三百五十里。 碾伯守禦千戶所本碾北地。 洪武十一年三月置莊浪分衛。 七月改置碾北衛,後廢,而徙西寧衛右千戶所於此。 成化中更名。 南有碾伯河。 西北距行都司千二百三十里。 沙州衛元沙州路,屬甘肅行省。 洪武初廢。 永樂元年置衛。 正統間廢。 南有鳴沙山。 東南有三危山。 又東有龍勒山,又有渥窪水。 西有瓜州,元屬沙州路,洪武初廢。 東距行都司千三百六十里。 鎮夷守禦千戶所洪武三十年以甘州衛地置。 建文二年罷。 永樂元年復置所,舊在西北,天順八年移於今治。 南有黑河,即張掖河也。 西南有鹽池。 北有兔兒關。 東南距行都司三百里。 古浪守禦千戶所正統三年六月以莊浪衛地置。 古浪河在東。 又南有古浪關。 東有石峽關。 東南距行都司六百四十里。 高台守禦千戶所景泰七年以甘州衛之高台站置。 弱水在北。 又西有合黎山。 西南有白城山。 東南距行都司一百六十里。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四川江西 第1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