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 洪武初,以州治益津縣省入。 拒馬河舊在北,後徙治南。 又南有沙河。 東有苑家口巡檢司。 北距府二百十里。 領縣三: 文安州南少東。 西有易水。 東北有得勝、火燒等澱。 大城州東南。 東北有黃汊河,源自交河,分流至縣境,入三角澱。 保定州南少西。 洪武七年九月省入霸州。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玉帶河在北,東流入會通河。 西南有磁河,東南與玉帶河合。 涿州 洪武初以州治范陽縣省入。 西有獨鹿山。 北有涿水,西北有挾河,合焉。 南有范水。 東北距府百四十里。 領縣一。 房山州北,少西。 西有大房山。 北有大安山。 西南有青龍潭,其下流為挾河,一名韓村河,至涿州與胡良河合。 北有磁家務巡檢司。 昌平州元昌平縣,直隷大都路。 正德元年七月升為州,旋罷。 八年復升為州。 舊治白浮圖城,景泰元年築永安城於東,三年遷縣治焉。 北有天壽山,成祖以下陵寢咸在。 東南有白浮山。 西南有駐蹕山。 又南有榆河,一名溫余河,下流為沙河,入於白河。 又東南有鞏華城,嘉靖十九年築。 東北有黃花鎮。 弘治中,置渤海守禦千戶所於此,萬曆元年移於慕田峪,四年復故。 西有鎮邊城,又有常峪城,俱正德十年五月築,各置守禦千戶所。 又有白陽守禦千戶所,亦正德中置。 西北有居庸關。 南距府九十里。 領縣三: 順義州東少南。 元順州。 洪武元年十二月改為順義縣,屬府。 正德元年七月來屬。 東有白河,西南有榆河,又有潮河,俱流入焉。 懷柔州東北。 洪武元年十一月省入檀州。 十二月復分密雲、 昌平二縣地置,屬府。 正德元年七月來屬。 東有黍谷山。 西有白河。 密雲州東北。 元檀州,後置縣,為州治。 洪武元年十一月省縣入州。 十二月復置縣,省州入焉,屬府。 正德元年七月來屬。 南有白檀山。 西有白河。 東有潮河。 北有古北口,洪武十二年九月置守禦千戶所於此。 三十年改為密雲後衛。 又有石塘嶺、牆子嶺等關。 薊州 洪武初,以州治漁陽縣省入。 西北有盤山。 東北有崆峒山。 又泃水在北,沽河在南。 州北有黃崖峪、寬佃峪等關。 東又有石門鎮。 西距府二百里。 領縣四: 玉田州東南。 東北有無終山,又有徐無山。 又東有梨河。 北有浭水。 東南有興州左屯衛,永樂元年自故開平境移置於此。 豐潤州東南。 南有沙河。 西南有浭水。 遵化州東。 東北有五峰山。 南有靈靈山及龍門峽。 又東有灤河。 西南有梨河。 北有喜峰口、馬蘭峪、松亭等關。 平谷州西北。 洪武十年二月省入三河縣。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東南有泃河,又有洳河。 西北有營州中屯衛,永樂元年自故龍山縣移置於此。 又東有黃松峪關,與密雲縣將軍石關相接。 保定府元保定路,直隷中書省。 洪武元年九月為府。 十月屬河南分省。 二年三月來屬。 領州三,縣十七。 東北距京師三百五十里。 弘治四年編戶五萬六百三十九,口五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 萬曆六年,戶四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五十二萬五千八十三。 清苑倚。 北有徐河,一名大冊水,自滿城經縣北至安州,東入澱。 又西有清苑河。 又南有張登巡檢司,嘉靖十三年自滿城縣方順橋移置於此。 滿城府西少北。 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慶都縣。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北有徐河。 南有方順河。 安肅府北少東。 元安肅州。 洪武二年七月降為縣。 易水在北。 曹河在南。 徐河在西。 西南又有鮑河。 又西有遂州,元屬保定路。 洪武初降為縣。 八年二月省。 定興府北少東。 元屬易州。 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 西有拒馬河,即淶水也。 又易水自西來,合焉,謂之白溝河。 南有河陽巡檢司,後移於清苑縣界之固城鎮。 新城府東北。 元屬雄州。 洪武初屬北平府。 六年五月改屬府。 南有白溝河。 西南有巨河鎮巡檢司。 雄府東北。 元雄州。 洪武二年七月省州治歸信縣入焉。 七年四月降為縣。 北有白溝河。 南有瓦濟河。 容城府東北。 元屬雄州。 洪武七年四月省入州。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 舊治在拒馬河南,景泰二年遷於河北。 西有易水,又有濡水。 唐府西,少南。 西北有大茂山,即恆岳也,東麓有岳嶺口巡檢司。 又唐河在西,源出恆山,流經定州曰滱水,下流合於南易水。 又西北有倒馬關,有巡檢司,後移於縣西之橫河口。 又有周家鋪、軍城鎮二巡檢司。 慶都府西南,南有唐河。 北有祁水。 博野府南。 舊治在今蠡縣界,直隷保定路。 洪武元年從今治,改屬祁州。 六年五月還屬府。 西北有博水。 南有唐河,亦曰滱水。 又有永安鎮巡檢司,有鐵燈盞巡檢司。 蠡府南少東。 元蠡州,屬真定路。 洪武二年七月來屬。 八年正月降為縣。 楊村河在南,滋、沙、唐三河之下流也,俗亦謂之唐河。 完府西。 元完州。 洪武二年七月降為縣。 西有伊祁山,祁水出焉,其下流為方順河。 祁州 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蒲陰縣省入。 北有唐河,西南有滋河,至州東南合沙河, 流入易水。 北距府百二十里。 領縣二: 深澤州南少西。 西有滋河。 束鹿州東南。 北有故城。 今治,天啟二年所徙。 滹沱河在南。 又南有百天口巡檢司。 安州 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葛城縣省入。 七年降為縣。 十三年十一月復升為州。 北有易水,府境九河之水所匯也,下流至雄縣南,為瓦濟河。 西距府七十里。 領縣二: 高陽州南。 元屬安州,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 尋屬蠡州。 八年正月省入蠡縣。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還屬。 故城在東,洪武三年圮於水,遷於今治。 東有馬家河,其上流為蠡縣之楊村河。 新安州東少北。 元直隷保定路。 洪武七年七月省入安州。 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 西有長流河,一名長溝河,其上源為鮑河。 南有曹河,又有徐河,經縣南,合流為溫義河,又南與長流河合,又東南入於瓦濟河。 易州 洪武初,以州治易縣省入。 西南有五回山,雷溪出焉,徐河之上源也。 西北有窮獨山,濡水所出。 又南有易水,出州境之西山,與濡水並東流,而為白溝河,所謂北易水也。 又有雹水,一名鮑河,出縣西南,東南流為長流河,所謂南易水也。 西有紫荊關,洪武中置守禦千戶所於此。 又有安座嶺、五回嶺、金陂鎮、奇峰口、塔崖口五巡檢司。 南距府百二十里。 領縣一: 淶水州東北。 東有淶水,亦曰拒馬河,源出山西代郡,下流合易水。 北有乾河口、西北有黃兒莊二巡檢司。 河間府元河間路,直隷中書省。 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 二年三月來屬。 領州二,縣十六。 北距京師四百十里。 弘治四年編戶四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口三十七萬八千六百五十八。 萬曆六年,戶四萬五千二十四,口四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二。 河間倚。 西南有滹沱河。 西有滱水。 西南有景和鎮巡檢司。 獻府南。 元獻州。 洪武初,省州治樂壽縣入焉。 八年四月降為縣。 有滹沱河自代郡流入境,經縣南,至青縣合衛河達於海。 有單家橋巡檢司。 阜城府南。 元屬景州。 洪武七年改屬府。 西北有胡盧河,即《禹貢》衡漳水。 肅寧府西。 中堡河在縣東。 任丘府北少西。 元屬莫州。 洪武七年改屬府。 西北有瓦濟河,下流為五官澱,注於滹沱河。 北有莫州,元治莫亭縣,屬河間路。 洪武七年七月,州縣俱省。 第10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