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六 地理一 自黃帝畫野置監,唐、虞分州建牧,沿及三代,下逮宋、元,廢興因革 ,前史備矣。 明太祖奮起淮右,首定金陵,西克湖、湘,東兼吳、會,然後遣將北伐,並山東,收河南,進取幽、燕,分軍四出,芟除秦、晉,訖於嶺表。 最後削平巴、蜀,收復滇南。 禹跡所奄,盡入版圖。 近古以來,所未有也。 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中書省,以京畿應天諸府直隷京師。 後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 ,分領天下府州縣及覊縻諸司。 又置十五都指揮使司以領衛所番漢諸軍,其邊境海疆則增置行都指揮使司,而於京師建五軍都督府,俾外都指揮使司各以其方附焉。 成祖定都北京,北倚群山,東臨滄海,南面而臨天下,乃以北平為直隷,又增設貴州、交址二布政使司。 仁、宣之際,南交屢叛,旋復棄之外徼。 終明之世,為直隷者二:曰京師,曰南京。 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 ,曰陝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雲南,曰貴州。 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 覊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 編裡六萬九千五百五十有六。 而兩京都督府分統都指揮使司十有六,行都指揮使司五,曰北平、曰山西、曰陝西、曰四川、曰福建,留守司二。 所屬衛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禦千戶所三百一十有五。 又土官宣慰司十有一,宣撫司十,安撫司二十有二,招討司一,長官司一百六十有九,蠻夷長官司五。 其邊陲要地稱重鎮者凡九:曰遼東,曰薊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寧夏,曰甘肅,曰太原,曰固原。 皆分統衛所關堡,環列兵戎。 綱維佈置,可謂深且固矣。 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 ,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 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 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覊屬者,不在此數。 嗚呼盛矣! 論者謂交趾之棄,未為失圖,而開平近遷,則守衛益薄,雖置萬全都指揮使司 ,不足以鎮伏山後諸部,故再傳而有土木之變。 然睿皇自以失律蒙塵,非由經制未備。 景帝任賢才,修守禦,國步未移,乘輿旋復。 由是觀之,三衛者,一隅之隘,而無關大計也審矣。 至其季世,流寇首禍於西陲,浸尋蔓延,中原為之糜爛。 金湯之固不足以制土崩,皈宇之廣不足以成掎角。 疆圉不蹙於曩時,形勝無虧於初盛,而強弱懸殊,興亡異數者,天降喪亂,昏椓內訌,人事之乖,而非地利之失也。 語曰:「在德不在險」,詎不信夫!今考其升降之差,沿革之故, 具著於篇。 作《地理志》。 京師 南京 京師 《禹貢》冀、兗、豫三州之域,元直隷中書省。 洪武元年四月分屬河南、山東兩行中書省。 二年三月置北平等處行中書省,治北平府。 先屬山東、河南者皆復其舊。 領府八,州三十七,縣一百三十六。 八月置燕山都衛。 與行中書省同治。 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北平都指揮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 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 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隷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隷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 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 罷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直隷後軍都督府。 衛所有實土者附見,無實土者不載。 罷北京行部,直隷六部。 洪熙初,仍稱行在。 正統六年十一月罷稱行在,定為京師。 府八,直隷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 為裡三千二百三十有奇。 府州縣建置沿革,俱自元始。 其沿革年月已見《元史志》者,不載。 其未見《元史志》及明改元舊,並新增、新廢者,悉書。 北至宣府,外為邊地。 東至遼海,與山東界。 南至東明,與山東、河南界。 西至阜平,與山西界。 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 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隷中書省。 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北平府。 十月屬山東行省。 二年三月改屬北平。 三年四月建燕王府。 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改府為順天府。 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 十九年正月告成。 宮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 門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門,第三重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 宮城之外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 門六: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 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 門九:正南曰麗正,正統初改曰正陽;南之左曰文明,後曰崇文;南之右曰順城,後曰宣武;東之南曰齊化,後曰朝陽;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平則,後曰阜成;西之北曰彰儀,後曰西直;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 嘉靖三十二年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 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西之北曰西便。 領州五,縣二十二。 弘治四年編戶一十萬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三。 萬曆六年,戶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 大興倚。 東南有大通河,亦日通惠河,水自玉河出,繞都城東南,下流至高麗莊,入白河,即元運河也。 又有玉河,源自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 宛平倚。 西山在西。 有桑乾河出山西馬邑縣,流千里入京師宛平縣境。 出盧溝橋下,又東南分為二:一至通州,入白河;一至武清小直沽,合衛河,入於海。 又有沙河、高梁河、清河,皆在西北。 西又有沿河口守禦千戶所,有盧溝、王平口、石港口、齊家莊四巡檢司。 良鄉府西南。 有琉璃河,即古聖水,下流入澱。 北有天津關。 固安府西南。 元固安州。 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 西南有拒馬河,即淶水。 源自代郡,下流合易水為白溝,入三角澱。 永清府南。 南有拒馬河。 東安府東南。 元東安州,治在西。 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 三年徙今治。 南有鳳河,即桑乾分流,南入三角澱。 香河府東南。 元屬漷州。 洪武十年二月省入州。 十三年二月復置,改屬府。 西有板罾口河,源出通州東之孤山,經縣界,入於白河。 通州 洪武初,以州治潞縣省入。 西有通惠河,西南有渾河,即桑乾,至州東張家灣,俱合於白河。 有張家灣巡檢司。 西南有弘仁橋巡檢司。 西距府四十里。 領縣四: 三河州東。 北有泃河。 又西有洳河,西南有鮑丘河,一名矣榆河,即東潞水,俱流入於泃河。 西有泥窪鋪巡檢司,後移於夏店舖。 武清州南。 元屬漷州。 洪武十二年來屬。 有三角澱,在縣南,即古之雍奴,周二百餘里,諸水所聚。 有直沽,在縣東南,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此入海。 有巡檢司。 又東北有河西務、東南有楊村二巡檢司。 漷縣州南。 元漷州。 洪武十四年二月降為縣來屬。 有漷河,一名新河,東入于白河,即盧溝之下流。 寶坻州東南。 元直隷大都路。 洪武十年二月來屬。 東有潮河。 南有泃河。 又縣東南有梁城守禦千戶所,建文二年,燕王置。 有蘆台巡檢司。 第1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