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己巳,帝將北征,敕都督硃榮領前鋒,安遠侯柳升領中軍,寧陽侯陳懋領禦前精騎,永順伯薛斌、恭順伯吳克忠領馬隊,武安侯鄭亨、陽武侯薛祿領左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山侯王通領左右掖。 八月辛卯朔,日有食之。 冬十一月辛酉,分遣中官楊實、御史戴誠等核天下庫藏出納之數。 丙子,議北征軍餉,下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部尚書吳中于獄,兵部尚書方賓自殺。 辛巳,下侍讀李時勉于獄。 甲申,發直隷、山西、河南、山東及南畿應天等五府,滁、和、徐三州丁壯運糧,期明年二月至宣府。 是年,瓦剌賢義王太平、安樂王把禿孛羅來朝。 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東、古裡、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渤利、蘇門答剌、阿魯、滿剌加、甘巴裡、蘇祿、榜葛剌、浡泥、古麻剌朗王入貢。 暹羅入貢者再。 二十年春正月己未朔,日有食之,免朝賀,詔群臣修省。 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壬申,豐城侯李彬卒於交阯。 二月乙巳,隆平侯張信、兵部尚書李慶分督北征軍餉,役民夫二十三萬五千有奇,運糧三十七萬石。 三月丙寅,詔有司遇災先振後聞。 乙亥,阿魯台犯興和,都指揮王喚戰死。 丁丑,親征阿魯台,皇太子監國。 戊寅,發京師。 辛巳,次鷄鳴山,阿魯台遁。 夏四月乙卯,次雲州,大閲。 五月乙丑,獵于偏嶺。 丁卯,大閲。 辛未,次西涼亭。 壬申,大閲。 乙酉,次開平。 六月壬辰,令軍行出應昌,結方陣以進。 癸巳,諜報阿魯台兵攻萬全,諸將請分兵還擊,帝曰:「詐也。 彼慮大軍搗其巢穴,欲以牽制我師,敢攻城哉。 」甲午,次陽和谷,寇攻萬全者果遁去。 秋七月己未,阿魯台棄輜重於闊欒海側北遁,發兵焚之,收其牲畜,遂旋師。 謂諸將曰:「阿魯台敢悖逆,恃兀良哈為羽翼也。 當還師翦之。 」簡步騎二萬,分五道併進。 庚午,遇于屈裂兒河,帝親擊敗之,追奔三十里,斬部長數十人。 辛未,徇河西,捕斬甚眾。 甲戌,兀良哈餘黨詣軍門降。 是月,皇太子免南、北直隷、山東、河南郡縣水災糧芻共六十一萬有奇。 八月戊戌,諸將分道者俱獻捷。 辛丑,以班師詔天下。 壬寅,鄭亨、薛祿守開平。 鄭和還。 九月壬戌,至京師。 癸亥,下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于獄。 丙寅,下吏部尚書蹇義、禮部尚書呂震于獄,尋俱釋之。 辛未,錄從征功,封左都督硃榮武進伯,都督僉事薛貴安順伯。 冬十月癸巳,分遣中官及朝臣八十人核天下倉糧出納之數。 十二月辛卯,硃榮鎮遼東。 閏月戊寅,乾清宮災。 是年,暹羅、蘇門答剌、阿丹等國遣使隨貢方物。 占城、琉球中山、卜花兒、哈密、瓦剌、土魯番、爪哇入貢。 二十一年春正月乙未,大禮天地于南郊。 癸卯,交阯參將榮昌伯陳智追敗黎利於車來。 二月己巳,都指揮使鹿榮討柳州叛蠻,平之。 三月庚子,御史王愈等會決重囚,誤殺無罪四人,坐棄市。 夏五月癸未,免開封、南陽、衛輝、鳳陽等府去年水災田租。 己丑,常山護衛指揮孟賢等謀逆,伏誅。 六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秋七月戊戌,復親征阿魯台,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領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瑛領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領右哨,英國公張輔、安平伯李安領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領右掖,寧陽侯陳懋領前鋒。 庚子,釋李時勉,復其官。 辛丑,皇太子監國。 壬寅,發京師。 戊申,次宣府,敕居庸關守將止諸司進奉。 八月己酉,大閲。 庚申,塞黑峪、長安嶺諸邊險要。 丁丑,皇太子免兩京、山東郡縣水災田租。 九月戊子,次西陽河。 癸巳,聞阿魯台為瓦剌所敗,部落潰散,遂駐師不進。 冬十月甲寅,次上莊堡,迤北王子也先土干帥所部來降,封忠勇王,賜姓名金忠。 庚午,班師。 十一月甲申,至京師。 是年,錫蘭山王來朝,又遣使入貢。 占城、古裡、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柯枝、加異勒、溜山、南渤利、蘇門答剌、阿魯、滿剌加、失剌思、榜葛剌、琉球中山入貢。 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阿魯台犯大同、開平,詔群臣議北征,敕邊將整兵俟命。 丙戌,徵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西寧、鞏昌、洮、岷各衛兵,期三月會北京及宣府。 戊子,大祀天地于南郊。 癸巳,鄭和復使西洋。 三月戊寅,大閲,諭諸將親征。 命柳升、陳英領中軍,張輔、硃勇領左掖,王通、徐亨領右掖,鄭亨、孟瑛領左哨,薛祿、譚忠領右哨、陳懋、金忠領前鋒。 己卯,賜邢寬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監國。 己酉,發京師。 庚午,次隰寧,諜報阿魯台走答蘭納木兒河,遂趨進師。 五月己卯,次開平,使使招諭阿魯台諸部。 乙酉,瘞道中遺骸。 丁酉,宴群臣于應昌,命中官歌太祖御製詞五章,曰:「此先帝所以戒後嗣也,雖在軍旅何敢忘。 」己亥,次威遠州。 復宴群臣,自製詞五章,命中官歌之。 皇太子令兔廣平、順德、揚州及湖廣、河南郡縣水災田租。 六月庚申,前鋒至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命張輔等窮搜山谷三百里無所得,進駐河上。 癸亥,陳懋等引兵抵白邙山,以糧盡還。 甲子,班師,命鄭亨等以步卒西會于開平。 壬申夜,南京地震。 秋七月庚辰,勒石于清水源之崖。 戊子,遣呂震以旋師諭太子,詔告天下。 己丑,次蒼崖戍,不豫。 庚寅,至榆木川,大漸。 遺詔傳位皇太子,喪禮一如高皇帝遺制。 辛卯,崩,年六十有五。 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 壬辰,楊榮偕禦馬監少監海壽馳訃皇太子。 壬寅,次武平鎮,鄭亨步軍來會。 八月甲辰,楊榮等至京師,皇太子即日遣太孫奉迎于開平。 己酉,次雕鶚谷,皇太孫至軍中發喪。 壬子,及郊,皇太子迎入仁智殿,加殮納辛宮。 九月壬午,上尊謚曰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長陵。 嘉靖十七年九月,改上尊謚曰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 贊曰:“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 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 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 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本紀第八 仁宗 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諱高熾,成祖長子也。 母仁孝文皇后,夢冠冕執圭者上謁。 寤而生帝。 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 稍長習射 ,發無不中。 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 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 嘗命與秦、晉、周三世子分閲衛士,還獨後。 問之。 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閲,故後。 」又命分閲章奏 ,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謬誤,不以聞。 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 」又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 」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 」 第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