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秉忠薦之世祖,召見于六盤山,命輔導裕宗,為太子伴讀。 中統二年,擢太子贊善,時年二十八。 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敕兩府大臣:凡有咨稟,必令王恂與聞。 初,中書左丞許衡集唐、虞以來嘉言善政,為書以進。 世祖嘗令恂講解,且命太子受業焉。 又詔恂于太子起居飲食,慎為調護,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恂言:「太子天下本,付託至重,當延名德與之居處。 況兼領中書、樞密之政,詔條所當遍覽,庶務亦當屢省,官吏以罪免者毋使更進,軍官害人,改用之際,尤不可非其人。 民至愚而神,變亂之餘,吾不之疑,則反覆化為忠厚。 」帝深然之。 恂早以算術名,裕宗嘗問焉。 恂曰:「算數,六藝之一,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 」每侍左右,必發明三綱五常,為學之道,及歷代治忽興亡之所以然。 又以遼、金之事近接耳目者,區別其善惡,論著其得失,上之。 裕宗問以心之所守,恂曰:「許衡嘗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則雖摹千萬紙皆不差;本既差,則摹之於紙,無不差者。 」裕宗深然之。 詔擇勛戚子弟,使學于恂,師道卓然。 及恂從裕宗撫軍稱海,乃以諸生屬之許衡,及衡告老而去,覆命恂領國子祭酒。 國學之制,實始於此。 帝以國朝承用金《大明歷》,歲久浸疏,欲釐正之,知恂精於算術,遂以命之。 恂薦許衡能明歷之理,詔驛召赴闕,命領改歷事,官屬悉聽恂闢置。 恂與衡及楊恭懿、郭守敬等,遍考曆書四十餘家,晝夜測驗,創立新法,參以古制,推算極為精密,詳在《守敬傳》。 十六年,授嘉議大夫、太史令。 十七年,歷成,賜名《授時歷》,以其年冬頒行天下。 十八年,居父喪,哀毀,日飲勺水。 帝遣內侍慰諭之。 未幾,卒,年四十七。 初,恂病,裕宗屢遣醫診治,及葬,賻鈔二千貫。 後帝思定歷之功,以鈔五千貫賜其家。 延祐二年,贈推忠守正功臣、光祿大夫、司徒、上柱國、定國公,謚文肅。 子寬、賓,並從許衡游,得星曆之傳于家學。 裕宗嘗召見,語之曰:「汝父起於書生,貧無貲蓄,今賜汝鈔五千貫,用盡可復以聞。 」恩恤之厚如此。 寬由保章正歷兵部郎中,知蠡州。 賓由保章副累遷秘書監。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順德邢台人。 生有異操,不為嬉戲事。 大父榮,通五經,精於算數、水利。 時劉秉忠、張文謙、張易、王恂同學于州西紫金山,榮使守敬從秉忠學。 中統三年,文謙薦守敬鰼水利,巧思絶人。 世祖召見,面陳水利六事:其一,中都舊漕河,東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歲可省僱車錢六萬緡。 通州以南,于蘭榆河口徑直開引,由蒙村跳樑務至楊村還河,以避浮鷄氵甸盤淺風浪遠轉之患。 其二,順德達泉引入城中,分為三渠,灌城東地。 其三,順德灃河東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沒民田千三百餘頃。 此水開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種,自小王村經滹沱,合入禦河,通行舟筏。 其四,磁州東北滏、漳二水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鷄澤,合入灃河,可灌田三千餘頃。 其五,懷、孟沁河,雖澆灌,猶有漏堰餘水,東與丹河餘水相合。 引東流,至武陟縣北,合入禦河,可灌田二千餘頃。 其六,黃河自孟州西開引,少分一渠,經由新、舊孟州中間,順河古岸下,至溫縣南復入大河,其間亦可灌田二千餘頃。 每奏一事,世祖嘆曰:「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 」授提舉諸路河渠。 四年,加授銀符、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從張文謙行省西夏。 先是,古渠在中興者,一名唐來,其長四百里,一名漢延,長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長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萬餘頃。 兵亂以來,廢壞淤淺。 守敬更立閘堰,皆復其舊。 二年,授都水少監。 守敬言:「舟自中興沿河四晝夜至東勝,可通漕運,及見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宜加修理。 」又言:「金時,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盧溝一支東流,穿西山而出,是謂金口。 其水自金口以東,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頃,其利不可勝計。 兵興以來,典守者懼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 今若按視故跡,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廣京畿之漕。 」又言:「當於金口西預開減水口,西南還大河,令其深廣,以防漲水突入之患。 」帝善之。 十二年,丞相伯顏南征,議立水站,命守敬行視河北、山東可通舟者,為圖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歷》自遼、金承用二百餘年,浸以後天,議欲修正而卒。 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與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測驗推步于下,而命文謙與樞密張易為之主領裁奏于上,左丞許衡參預其事。 守敬首言:「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 今司天渾儀,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與此處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極,約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復欹側。 」守敬乃盡考其失而移置之。 既又別圖高爽地,以木為重棚,創作簡儀、高表,用相比覆。 又以為天樞附極而動,昔人嘗展管望之,未得其的,作候極儀。 極辰既位,天體斯正,作渾天象。 象雖形似,莫適所用,作玲瓏儀。 以表之矩方,測天之正圜,莫若以圜求圜,作仰儀。 古有經緯,結而不動,守敬易之,作立運儀。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守敬一之,作證理儀。 表高景虛,罔象非真,作景符。 月雖有明,察景則難,作窺幾。 曆法之驗,在於交會,作日月食儀。 天有赤道,輪以當之,兩極低昂,標以指之,作星晷定時儀。 又作正方案、丸表、懸正儀、座正儀,為四方行測者所用。 又作《仰規覆矩圖》、《異方渾蓋圖》、《日出入永短圖》,與上諸儀互相參考。 十六年,改局為太史院,以恂為太史令,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給印章,立官府。 及奏進儀表式,守敬當帝前指陳理致,至于日晏,帝不為倦。 守敬因奏:「唐一行開元間令南宮說天下測景,書中見者凡十三處。 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遠方測驗,日月交食分數時刻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測驗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測景。 」帝可其奏。 遂設監候官一十四員,分道而出,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逾硃崖,北盡鐵勒,四海測驗,凡二十七所。 十七年,新曆告成,守敬與諸臣同上奏曰: 第2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下》
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