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弼,字輔之,女直人也。 本姓術要甲,音訛為趙家,因以趙為氏。 父慤,金威勝軍節度使,謚忠閔;慤長子良貴,嵩汝招討使;良貴子讜,許州兵官;慤從子良材,守太原。 俱死事。 良弼明敏,多智略,初舉進士,教授趙州。 世祖在潛籓,召見,占對稱旨,會立邢州安撫司,擢良弼為幕長。 邢久不得善吏,且當要衝,使者旁午,民多逃去。 良弼區畫有方,事或掣制,則請諸籓邸,再閲歲,凡六往返,所請無不從。 脫兀脫以斷事官鎮邢,其屬要結罪廢者,交構嫌隙,動相沮撓。 世祖時征雲南,良弼馳驛白其事,遂黜脫兀脫,罷其屬,邢大治,戶口增倍。 世祖在潛籓時,分地在關陝,奏以廉希憲、商挺宣撫陝西,以良弼參議司事。 阿藍答兒當國,憚世祖英武,讒于憲宗。 遂以阿藍答兒為陝西省左丞相,劉太平參知政事,鈎校京兆錢谷,煅煉群獄,死者二十餘人,眾皆股慄。 良弼力陳大義,詞氣懇款,二人卒不能誣,故宣撫司一無所坐。 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參議元帥事,兼江淮安撫使。 親執桴鼓,率先士卒,五戰皆捷。 禁焚廬舍、殺降民,所至宣佈恩德,民皆按堵。 既渡江,攻鄂州,聞憲宗崩,世祖北還,良弼陳時務十二事,言皆有征。 至衛,遣如京兆察訪秦、蜀人情事宜,不逾月,具得實還報,曰:「宗王穆哥無他心,宜以西南六盤悉委屬之。 渾都海屯軍六盤,士馬精強,咸思北歸,恐事有不意。 紐璘總秦、川蒙古諸軍,多得秦、蜀民心,年少鷙勇,輕去就,當寵以重職,疾解其兵柄。 劉太平、霍魯懷,今行尚書省事,聲言辦集糧餉,陰有據秦、蜀志。 百家奴、劉黑馬、汪惟正兄弟,蒙被德惠,俱悉心俟命。 」其言皆見採用。 庚申,良弼凡五上言勸進,曰:「今中外皆願大王早進正宸,以安天下,事勢如此,豈容中止,社稷安危,間不容髮。 」世祖嘉之。 既即位,立陝西四川宣撫司,復以廉希憲、商挺為使、副,良弼為參議。 良弼先行,謀諸斷事官八春曰:「今渾都海日夜思北歸,紐璘遷延不即行,當先遣使奉上旨促紐璘入朝,劉太平速還京兆。 」八春從其議。 至則紐璘果移營將入涇,劉太平將趨六盤,聞命乃止。 後渾都海果叛北歸,良弼與汪惟正、劉黑馬二宣撫決議,執渾都海之黨元帥乞台不花、迷立火者誅之。 希憲及挺慮有擅殺名,遣使入奏待罪。 良弼具密狀授使者,言:「始遣捕二帥時,止令囚以俟報,臣竊以為張惶不便,宜急誅之,擅殺在臣,實不在宣撫司,若上怒希憲等,願使者即出此奏。 」帝竟不問,使者以奏白政府,咸以良弼為長者。 升參議陝西省事。 蜀人費寅以私憾誣廉希憲、商挺在京兆有異志者九事,以良弼為征。 帝召良弼詰問,良弼泣曰:「二臣忠良,保無是心,願剖臣心以明之。 」帝意不釋。 會平李璮,得王文統交通書,益有疑二臣意,切責良弼,無所不至,至欲斷其舌。 良弼誓死不少變,帝意乃解,費寅卒以反誅。 至元七年,以良弼為經略使,領高麗屯田。 良弼言屯田不便,固辭,遂以良弼奉使日本。 先是,至元初,數遣使通日本,卒不得要領,於是良弼請行。 帝憫其老,不許,良弼固請,乃授秘書監以行。 良弼奏:「臣父兄四人,死事于金,乞命翰林臣文其碑,臣雖死絶域,無憾矣。 」帝從其請。 給兵三千以從,良弼辭,獨與書狀官二十四人俱。 舟至金津島,其國人望見使舟,欲舉刃來攻,良弼舍舟登岸喻旨。 金津守延入板屋,以兵環之,滅燭大噪,良弼凝然自若。 天明,其國太宰府官陳兵四山,問使者來狀。 良弼數其不恭罪,仍喻以禮意。 太宰官愧服,求國書。 良弼曰:「必見汝國王,始授之。 」越數日,復來求書,且曰:「我國自太宰府以東,上古使臣,未有至者,今大朝遣使至此,而不以國書見授,何以示信!」良弼曰:「隋文帝遣裴清來,王郊迎成禮,唐太宗、高宗時,遣使皆得見王,王何獨不見大朝使臣乎?」復索書不已,詰難往複數四,至以兵脅良弼。 良弼終不與,但頗錄本示之。 後又聲言,大將軍以兵十萬來求書。 良弼曰:「不見汝國王,寧持我首去,書不可得也。 」日本知不可屈,遣使介十二人入覲,仍遣人送良弼至對馬島。 十年五月,良弼至自日本,入見,帝詢知其故,曰:「卿可謂不辱君命矣。 」後帝將討日本,三問,良弼言:「臣居日本歲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殺,不知有父子之親、上下之禮。 其地多山水,無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 況舟師渡海,海風無期,禍害莫測。 是謂以有用之民力,填無窮之巨壑也,臣謂勿擊便。 」帝從之。 十一年十二月,以良弼同僉書樞密院事。 丞相伯顏伐宋,良弼言:「宋重兵在揚州,宜以大軍先搗錢唐。 」後訖如其計。 又言:「宋亡,江南士人多廢學,宜設經史科,以育人材,定律令,以戢奸吏。 」卒皆用其議。 帝嘗從容問曰:「高麗,小國也,匠工弈技,皆勝漢人,至于儒人,皆通經書,學孔、孟。 漢人惟務課賦吟詩,將何用焉!」良弼對曰:“此非學者之病,在國家所尚何如耳。 尚詩賦,則人必從之,尚經學,則人亦從之。 良弼屢以疾辭,十九年,得旨居懷孟。 良弼別業在溫縣,故有地三千畝,乃析為二,六與懷州,四與孟州,皆永隷廟學,以贍生徒,自以出身儒素,示不忘本也。 或問為治,良弼曰:「必有忍,其乃有濟。 人性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 必克己,然後可以制怒;必順理,然後可以忘怒。 能忍所難忍,容所難容,事斯濟矣。 」二十三年,卒,年七十。 贈推忠翊運功臣、太保、儀同三司,追封韓國公,謚文正。 子訓,陝西平章政事。 ○趙璧 趙璧,字寶臣,雲中懷仁人。 世祖為親王,聞其名,召見,呼秀才而不名,賜三僮,給薪水,命後親製衣賜之,視其試服不稱,輒為損益,寵遇無與為比。 命馳驛四方,聘名士王鶚等。 又令蒙古生十人從璧受儒書。 敕璧習國語,譯《大學衍義》,時從馬上聽璧陳說,辭旨明貫,世祖嘉之。 憲宗即位,召璧問曰:「天下何如而治?」對曰:「請先誅近侍之尤不善者。 」憲宗不悅。 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渾身是膽耶!吾亦為汝握兩手汗也。 」一日,斷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請于帝曰:「此先朝賜臣印也,今陛下登極,將仍用此舊印,抑易以新者耶?」時璧侍旁,質之曰:「用汝與否,取自聖裁,汝乃敢以印為請耶!」奪其印,置帝前。 帝為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為此也。 」自是牙老瓦赤不復用。 壬子,為河南經略使。 河南劉萬戶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賂之,得所請而後行,咸呼之為翁。 其黨董主簿,尤恃勢為虐,強取民女有色者三十餘人。 璧至,按其罪,立斬之,盡還民女。 劉大驚,時天大雪,因詣璧相勞苦,且酌酒賀曰:「經略下車,誅鋤強猾,故雪為瑞應。 」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盡誅之,瑞應將大至矣。 」劉屏氣不復敢出語,歸臥病而卒,時人以為懼死。 第2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下》
第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