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情偽,有易有險,險者難知,易者易知,此特系夫人之險易者然也。 然又有眾寡之分焉。 寡則易知,眾則難知,故在上者難於知下,而在下者易於知上,其勢然也。 處難知之地,禦難知之人,欲其不見欺也難矣。 昔包拯剛嚴峭直,號為明察,然一小吏而能欺之。 然拯一京尹耳,其見欺於人,不過誤一事、害一人而已。 人君處億兆之上,操予奪進退賞罰生殺之權,不幸見欺,則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其害有不可勝既也。 人君惟無喜怒也,有喜怒,則贊其喜以市恩,鼓其怒以張勢。 人君惟無愛憎也,有愛憎,則假其愛以濟私,藉其憎以復怨。 甚至本無喜也,誑之使喜,本無怒也,激之使怒,本不足愛也,而誑譽之使愛,本無可憎也,而強短之使憎。 若是,則進者未必為君子,退者未必為小人,予者未必為有功,奪者未必為有罪,以至賞之、罰之、生之、殺之,鮮有得其正者。 人君不悟其受欺也,而反任之以防天下之欺,欺而至此,尚可防邪?大抵人君以知人為貴,以用人為急。 用得其人,則無事于防矣。 既不出此,則所近者爭進之人耳,好利之人耳,無恥之人耳。 彼挾其詐術,千蹊萬徑,以蠱君心,欲防其欺,雖堯、舜不能也。 夫賢者以公為心,以愛為心,不為利回,不為勢屈,置之周行,則庶事得其正,天下被其澤,其於人國,重固如此也。 夫賢者遭時不偶,務自韜晦,世固未易知也。 雖或知之,而無所援引,則人君無由知也。 人君知之,然召之命之,泛如廝養,賢者有不屑也。 雖或接之以貌,待之以禮,然而言不見用,賢者不處也。 或用其言也,而復使小人參之,責小利,期近效,有用賢之名,無用賢之實,賢者亦豈肯尸位素餐以取譏于天下哉!此特難進者也,而又有難合者焉。 人君處崇高之地,大抵樂聞人過,而不樂於聞己之過,務快己之心,而不務快民之心。 賢者必欲匡而正之,扶而安之,如堯、舜之正、堯、舜之安而後已,故其勢恆難合。 況夫奸邪佞幸,醜正而惡直,肆為詆毀,多方以陷之,將見罪戾之不免,又可望其庶事得其正,而天下被其澤邪!自古及今,端人雅士所以重於進而輕於退者,蓋以此耳。 大禹聖人,聞善即拜,益猶戒之以「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後世人主宜如何也?此任賢之難也。 奸邪之人,其為心也險,其用術也巧。 惟險也,故千態萬狀而人莫能知;惟巧也,故千蹊萬徑而人莫能禦。 其諂似恭,其訐似直,其欺似可信,其佞似可近。 務以窺人君之喜怒而迎合之,竊其勢以立己之威,濟其欲以結主之愛。 愛隆于上,威擅于下,大臣不敢議,近親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至是而求去之,亦已難矣。 雖然,此特人主之不悟者也,猶有說焉。 如宇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見其情而不能斥;李林甫妒賢嫉能,明皇洞見其奸而不能退。 邪之惑人,有如此者,可不畏哉! 夫上以誠愛下,則下以忠報上,感應之理然也。 然考之往昔,有不可以常情論者。 禹抑洪水以救民,啟又能敬承繼禹之道,其澤深矣,然一傳而太康失道,則萬姓仇怨而去者,何邪?漢高帝起布衣,天下影從,滎陽之難,紀信至捐生以赴急,則人心之歸可見矣。 及天下己定,而沙中有謀反者,又何邪?竊嘗思之,民之戴君,本於天命,初無不順之心,特由使之失望,使之不平,然後怨怒生焉。 禹、啟愛民如赤子,而太康逸豫以滅德,是以失望;漢高以寬仁得天下,及其已定,乃以愛憎行誅賞,是以不平。 古今人君,凡有恩澤於民,而民怨且怒者,皆類此也。 夫人君有位之初,既出美言而告天下矣,既而實不能副,故怨生焉。 等人臣耳,無大相遠,人君特以己之私而厚一人,則其薄者已疾之矣,況于薄有功而厚有罪,人得不怒於心邪?必如古者《大學》之道,以修身為本,一言一動,舉可以為天下之法,一賞一罰,舉可以合天下之公,則億兆之心,將不求而自得,又豈有失望不平之累哉! 三代而下,稱盛治者,無如漢之文、景,然考之當時,天象數變,山崩地震,未易遽數,是將小則有水旱之災,大則有亂亡之應,非徒然而已也。 而文、景克承天心,一以養民為務,今年勸農桑,明年減田租,懇愛如此,宜其民心得而和氣應也。 臣竊見前年秋孛出西方,彗出東方,去年冬彗見東方,復見西方。 議者謂當除舊佈新,以應天變。 臣以為曷若直法文、景之恭儉愛民,為理明義正而可信也。 天之樹君,本為下民。 故孟子謂「民為重,君為輕」,《書》亦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以是論之,則天之道恆在於下,恆在於不足也。 君人者,不求之下而求之高,不求之不足而求之有餘,斯其所以召天變也。 其變已生,其象已著,乖戾之幾已萌,猶且因仍故習,抑其下而損其不足,謂之順天,不亦難乎? 此六者,皆難之目也。 舉其要,則修德、用賢、愛民三者而已。 此謂治本。 本立,則紀綱可布,法度可行,治功可必。 否則愛惡相攻,善惡交病,生民不免于水火,以是為治,萬不能也。 其四曰:語古之聖君,必曰堯、舜;語古之賢相,必曰稷、契。 蓋堯、舜能知天道而順承之,稷、契又知堯、舜之心而輔贊之,此所以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後世也。 夫天道好生而不私,堯與舜亦好生而不私。 若「克明俊德」,至于「黎民于變」,「敬授人時」,至于「庶績咸熙」,此順承天道之實也。 稷播百谷以厚民生,契敷五教以善民心,此輔贊堯、舜之實也。 臣嘗復熟推衍,思之又思,參之往古聖賢之言無不同,驗之歷代治亂之跡無不合。 蓋此道之行,民可使富,兵可使強,人才可使盛,國勢可使重,夙夜念之至熟也。 今國家徒知斂財之巧,而不知生財之由;徒知防人之欺,而不欲養人之善;徒患法令之難行,而不患法令無可行之地。 誠能優重農民,勿擾勿害,驅遊惰之人而歸之南畝,課之種藝,懇喻而督行之,十年之後,倉府之積,當非今日之比矣。 自都邑而至州縣,皆設學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于學,以明父子君臣之大倫,自灑掃應對以至平天下之要道,十年已後,上知所以禦下,下知所以事上,上下和睦,又非今日之比矣。 二者之行,萬目斯舉,否則他皆不可期也。 是道也,堯、舜之道也。 孟子曰:「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 」臣愚區區,竊亦願學也。 其五曰:天下所以定者,民志定,則士安於士,農安於農,工商安於為工商,則在上之人有可安之理矣。 夫民不安於白屋,必求祿仕;仕不安於卑位,必求尊榮。 四方萬里,輻輳併進,各懷無厭無恥之心,在上之人可不為寒心哉!臣聞取天下者尚勇敢,守天下者尚退讓。 取也守也,各有其宜,君人者不可不審也。 夫審而後發,發無不中,否則觸事而遽喜怒,喜怒之色見于貌,言出於口,人皆知之。 徐考其故,知其無可喜者則必悔其喜之失,無可怒者則必悔其怒之失,甚至先喜而後怒,先怒而後喜,號令數變,喜怒不節之故也。 是以先王潛心恭默,不易喜怒,其未發也,雖至近莫能知其發也,雖至親莫能移,是以號令簡而無悔,則無不中節矣。 夫數變,不可也;數失信,尤不可也。 周幽無道,故不恤此,今無此,何苦使人之不信也。 第2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下》
第2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