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元,一名不花,字長卿,文炳長子也。 自襁褓喪母,祖母李氏愛之,謂文炳曰:「俟兒能言,即令讀書。 」數歲,從名儒受學。 及長,善騎射。 憲宗征蜀,士元年二十三,從叔父文蔚率鄧州一軍西行。 師次釣魚山,宋人堅壁拒守。 士元請代文蔚攻之,以所部鋭卒先登,力戰良久,以它軍不繼而還。 憲宗壯之,賜以金帛。 中統初,文蔚入典禁兵,士元以世家子選供奉內班,從車駕巡狩北方,嘗預武定山之役。 帝知其忠勤可任以事。 會文蔚病卒,無子,命士元襲為千夫長。 出師南征襄、漢,分禁兵戍淮上。 士元在軍中修敕武備,號令肅然。 丞相伯顏克江南,宋兵保兩淮未下,士元數與戰,拔淮安堡,以功遷武節將軍。 從太師博魯歡攻揚州,駐師灣頭堡。 時方大暑,博魯歡病還京師,以行省阿里代領諸軍。 揚州守將姜才乘隙來攻。 阿里素不習兵,率輕騎數百出堡,士元與別將哈剌禿以百騎從之。 日已暮,宋兵至者萬餘,士元謂左右曰:「大丈夫報國,政在今日,勿懼也。 」方整陣欲戰,阿里趣令左旋,已乃遁去。 士元與哈剌禿以部兵赴敵死戰,鼓噪震地,泥淖馬不能馳,乃棄馬步戰,至四更,敵眾始退。 及旦,阿里來視戰地,見士元臥泥中,身被十七槍,甲裳盡赤,肩舁至營而絶,年四十二。 哈剌禿亦戰死。 江淮既平,伯顏入朝,言于帝曰:「淮海之役,所損者二將而已。 」帝問其人,以士元與哈剌禿對。 帝曰:「不花健捷過人,晝戰必能制敵,夜戰而死,甚可惜也。 」至大元年,贈鎮國上將軍、僉書樞密院事,謚節愍。 後加贈推誠效節功臣、資德大夫、中書左丞、護軍,追封趙郡公,改謚忠愍。 士選字舜卿,文炳次子也。 幼從文炳居兵間,晝治武事,夜讀書不輟。 文炳總師與宋兵戰金山,士選戰甚力,大敗之,追至海而還。 及降張瑄等,丞相伯顏臨陣觀之,壯其驍勇,遣使問之,始知為文炳子。 奏功,佩金符,為管軍總管。 戰數有功。 宋降,從文炳入宋宮,取宋主降表及收其文書圖籍,靜重識大體,秋毫無所取,軍中稱之。 宋平,班師,詔置侍衛親軍諸衛,以士選為前衛指揮使,號令明正,得士大夫心。 未幾,以其職讓其弟士秀。 帝嘉其意,命士秀將前衛,而以士選同僉行樞密院事于湖廣,久之召還。 宗王乃顏叛,帝親征,召士選至行在所,與李勞山同將漢人諸軍以禦之。 乃顏軍飛矢及乘輿前,士選等出步卒橫擊之,其眾敗走。 緩急進退有禮,帝甚善之。 桑哥事敗,帝求直士用之,以易其弊,於是召士選論議政事,以中書左丞與平章政事徹理往鎮浙西,聽闢舉僚屬。 至部,察病民事,悉以帝意除之,民大悅。 有聚斂之臣為奸利,事發得罪且死,詐言所遣舶商海外未至,請留以待之,士選曰:「海商至則捕錄之,不至則無如之何,不繫斯人之存亡也。 苟此人倖存,則無以謝天下。 」遂竟其罪。 浙多湖泊,廣蓄泄以備水旱,率為豪民占以種藝,水無所居積,故數有水旱,士選與徹理力開復之。 成宗即位,僉行樞密院于建康。 未幾,拜江西行省左丞。 贛州盜劉六十偽立名號,聚眾至萬餘。 朝廷遣兵討之,主將觀望退縮不肯戰,守吏又因以擾良民,賊勢益盛。 士選請自往,眾欣然托之。 即日就道,不求益兵,但率掾史李霆鎮、元明善二人,持文書以去,眾莫測其所為。 至贛境,捕官吏害民者治之,民相告語曰:「不知有官法如此。 」進至興國縣,去賊巢不百里,命擇將校分兵守地待命。 察知激亂之人,悉置於法,復誅奸民之為囊橐者。 於是民爭出請自效,不數日遂擒賊魁,散餘眾歸農。 軍中獲賊所為文書,旁近郡縣富人姓名具在。 霆鎮、明善請焚之,民心益安。 遣使以事平報于朝。 中書平章政事不忽木召其使謂之曰:「董公上功簿邪?」使者曰:「某且行,左丞授之言曰:朝廷若以軍功為問,但言鎮撫無狀,得免罪幸甚,何功之可言!」因出其書,但請黜臓吏數人而已,不言破賊事。 廷議深嘆其知體而不伐。 拜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廉威素著,不嚴而肅,凜然有大臣風。 入僉樞密院事,俄拜御史中丞。 前中丞崔彧久任風紀,善斡旋以就事功。 既卒,不忽木以平章軍國重事繼之,方正持大體,天下望之,而已多病,遂以屬之士選。 風采明俊,中外竦然。 時丞相完澤用劉深言,出師征八百媳婦國,遠冒煙瘴,及至,未戰,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驅民轉粟餉軍,谿谷之間不容舟車,必負擔以達。 一夫致粟八斗,率數人佐之,凡數十日乃至。 由是民死者亦數十萬,中外騷然。 而完澤說帝:「江南之地盡世祖所取,陛下不興此役,則無功可見于後世。 」帝入其言,用兵意甚堅,故無敢諫者。 士選率同列言之,奏事殿中畢,同列皆起,士選乃獨言:「今劉深出師,以有用之民而取無用之地。 就令當取,亦必遣使諭之,諭之不從,然後聚糧選兵,視時而動。 豈得輕用一人妄言,而致百萬生靈于死地?」帝色變,士選猶明辨不止,侍從皆為之戰忄慄,帝曰:「事已成,卿勿復言。 」士選曰:「以言受罪,臣之所當。 他日以不言罪臣,臣死何益!」帝麾之起,左右擁之以出。 未數月,帝聞師敗績,慨然曰:「董二哥之言驗矣,吾愧之。 」因賜上尊以旌直言,始為罷兵,誅劉深等。 世祖嘗呼文炳曰董大哥,故帝以二哥呼士選。 久之,出為江浙行省右丞,遷汴梁行省平章政事,又遷陝西。 士選平生以忠義自許,尤號廉介,自門生部曲,無敢持一毫獻者。 治家甚嚴,而孝弟尤篤。 時言世家有禮法者,必歸之董氏。 其禮敬賢士尤至。 在江西,以屬掾元明善為賓友,既又得吳澄而師之,延虞汲於家塾以教其子。 諸老儒及西蜀遺士,皆以書院之祿起之,使以所學教授。 遷南行台,又招汲子集與俱,後又得范梈等數人,皆以文學大顯于時。 故世稱求賢薦士,亦必以董氏為首。 晚年好讀《易》,淡然終其身。 每一之官,必賣先業田廬為行貲,故老而益貧,子孫不異布衣之士,仕者往往稱廉吏雲。 子守忠,雲南行省參知政事;守慤,侍正府判官;守思,知威州。 ○張弘范 張弘范,字仲疇,柔第九子也。 善馬槊,頗能為歌詩。 年二十時,兄順天路總管弘略上計壽陽行都,留弘范攝府事,吏民服其明決。 蒙古軍所過肆暴,弘范杖遣之,入其境無敢犯者。 中統初,授御用局總管。 三年,改行軍總管,從親王合必赤討李璮于濟南。 柔戒之曰:「汝圍城勿避險地。 汝無怠心,則兵必致死。 主者慮其險,苟有來犯,必赴救,可因以立功,勉之。 」弘范營城西,璮出軍突諸將營,獨不向弘范。 弘范曰:「我營險地,璮乃示弱於我,必以奇兵來襲,謂我弗悟也。 」遂築長壘,內伏甲士,而外為壕,開東門以待之,夜令士卒浚壕益深廣,璮不知也。 明日,果擁飛橋來攻,未及岸,軍陷壕中,得跨壕而上者,突入壘門,遇伏皆死,降兩賊將。 柔聞之曰:「真吾子也。 」璮既誅,朝廷懲璮盡專兵民之權,故能為亂,議罷大籓子弟之在官者,弘範例罷。 第2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下》
第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