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初用宮縣、登歌樂、文武二舞于太廟。 先是,東平萬戶嚴忠范奏:「太常登歌樂器樂工已完,宮縣樂、文武二舞未備,凡用人四百一十二,請以東平漏籍戶充之,合用樂器,官為置備。 」制可,命中書省臣議行。 於是中書命左三部、太常寺、少府監,于興禪寺置局,委官楊天祐、太祝郭敏董其事,大樂正翟剛辨驗音律,充收受樂器官。 丞相耶律鑄又言:「今制宮縣大樂,內編磬十有二虡,宜于諸處選石材為之。 」太常寺以新撥宮縣樂工、文武二舞四百一十二人,未習其藝,遣大樂令許政往東平教之。 大樂署言:「堂上下樂舞官員及樂工,合用衣服、冠冕、靴履等物,乞行製造。 」中書禮部移準太常博士,議定製度,下所屬製造。 宮縣樂器既成,大樂署郭敏開坐名數以上:編鐘、磬三十有六虡,樹鼓四,建鞞、應同一座。 晉鼓一,路鼓二,鞀鼓二,相鼓二,雅鼓二,柷一,敔一,笙二十有七,巢和竽。 塤八,篪、簫、籥、笛各十,琴二十有七,瑟十有四,單鐸、雙鐸、鐃、錞、鉦、麾、旌、纛各二,補鑄編鐘百九十有二,靈壁石磬如其數。 省臣言:「太廟殿室向成,宮縣樂器咸備,請征東平樂工,赴京師肄習,以俟享廟。 」制可。 秋七月,新樂服成,樂工至自東平,敕翰林院定撰八室樂章,大樂署編運舞節,俾肄習之。 冬十有一月,有事于太廟,宮縣、登歌樂、文武二舞咸備。 其迎送神曲曰《來成之曲》,烈祖曰《開成之曲》,太祖曰《武成之曲》,太宗曰《文成之曲》,皇伯考朮赤曰《弼成之曲》,皇伯考察合帶曰《協成之曲》,睿宗曰《明成之曲》,定宗曰《熙成之曲》,憲宗曰《威成之曲》。 初獻、升降曰《肅成之曲》,司徒奉俎曰《嘉成之曲》,文舞退、武舞進曰《和成之曲》,亞終獻、酌獻曰《順成之曲》,徹豆曰《豐成之曲》。 文舞曰《武定文綏之舞》,武舞曰《內平外成之舞》。 第一成象滅王罕,二成破西夏,三成克金,四成收西域、定河南,五成取西蜀、平南詔,六成臣高麗、服交趾。 詳見《樂舞篇》。 十有二月,籍近畿儒戶三百八十四人為樂工。 先是,召用東平樂工凡四百一十二人。 中書以東平地遠,惟留其戶九十有二,余盡遣還,復入民籍。 十一年秋八月,制內庭曲舞。 中書以上皇帝冊寶,下太常太樂署編運無射宮《大寧》等曲,及上壽曲譜。 當時議殿庭用雅樂,後不果用。 十三年,以近畿樂戶多逃亡,僅得四十有二,復徵用東平樂工。 十六年冬十月,命太常卿忽都于思召太常樂工。 是月十一日,大樂令完顏椿等以樂工見于香閣,文郎魏英舞迎神黃鐘宮曲,武郎安仁舞亞獻無射宮曲。 十八年冬十月,昭睿順聖皇后將祔廟,制昭睿順聖皇后室曲舞。 十九年,王積翁奏請征亡宋雅樂器至京師,置於八作司。 二十一年,大樂署言「宜付本署收掌」,中書命八作司與之。 鎛鐘二十有七,編鐘七百二十有三,持磬二十有二,編磬二十有八,鐃六,單鐸、雙鐸各五,鉦、錞各八。 二十二年冬閏十有一月,太常卿忽都于思奏:「大樂見用石磬,聲律不協。 稽諸古典,磬石莫善於泗濱,女直未嘗得此。 今泗在封疆之內,宜取其石以制磬。 」從之。 選審聽音律大樂正趙榮祖及識辨磬材石工牛全,詣泗州采之,得磬璞九十,制編磬二百三十。 命大樂令陳革等料簡,應律者百有五。 二十三年,忽都于思又奏:「太廟樂器,編鐘、笙匏,歲久就壞,音律不協。 」遂補鑄編鐘八十有一,合律者五十,造笙匏三十有四。 二十九年四月,太常太卿香山請採石增制編磬,遣孔鑄馳驛往泗州,得磬璞五十八,制磬九十。 大樂令毛莊等審聽之,得應律磬五十有八,於是編磬始備。 三十年夏六月,初立社稷,命大樂許德良運制曲譜,翰林國史院撰樂章,其降送神曰《鎮寧之曲》,初獻、盥洗、升壇、降壇、望瘞位皆《肅寧之曲》,正配位奠玉幣曰《億寧之曲》,司徒奉俎徹豆曰《豐寧之曲》,正配位酌獻曰《保寧之曲》,亞終獻曰《咸寧之曲》。 按祭社稷、先農及大德六年祀天地五方帝,樂章皆用金舊名。 釋奠宣聖,亦因宋不改。 詳《樂章篇》。 三十一年,世祖、裕宗祔廟,命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定撰樂章。 世祖室曰《混成之曲》,裕宗室曰《昭成之曲》。 成宗大德九年,新建郊壇既成,命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撰樂章。 十一月二十八日,祀圜丘用之。 其迎送神曰《天成之曲》,初獻奠玉幣曰《欽成之曲》,酌獻曰《明成之曲》,登降曰《隆成之曲》,亞終酌獻曰《和成之曲》,奉饌徹豆曰《寧成之曲》,望燎如登降,惟用黃鐘宮。 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 十年,命江浙行省製造宣聖廟樂器,以宋舊樂工施德仲審較應律,運至京師。 秋八月,用於廟祀宣聖。 先令翰林新撰樂章,命樂工習之,降送神曰《凝安之曲》,初獻、盥洗、升殿、降殿、望瘞皆《同安之曲》,奠幣曰《明安之曲》,奉俎曰《豐安之曲》,酌獻曰《成安之曲》,亞終獻曰《文安之曲》,徹豆曰《娛安之曲》。 蓋舊曲也,新樂章不果用。 十一年,武宗即位,祭告天地,命大樂署編運皇地祗酌獻大呂宮一曲及舞節,翰林撰樂章。 無曲名。 九月,順宗、成宗二室祔廟,下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撰樂章,順宗室曰《慶成之曲》,成宗室曰《守成之曲》。 至大二年,親享太廟。 皇帝入門奏《順成之曲》,盥洗、升殿用至元中初獻升降《肅成之曲》,亦曰《順成之曲》,出入小次奏《昌寧之曲》,迎神用至元中《來成之曲》,改曰《思成》,初獻、攝太尉盥洗、升殿奏《肅寧之曲》,酌獻太祖室仍用舊曲,改名《開成》,《開成》本至元中烈祖曲名,其詞則太祖舊曲也。 睿宗室仍用舊曲,改名《武成》,此亦至元中太祖曲名,其詞則「神祖創業」以下仍舊。 皇帝飲福、登歌奏《成之曲》,新制曲。 文舞退、武舞進仍用舊曲,改名《肅寧》,舊名《和成》,其詞「天生五材,孰能去兵」以下是也。 亞終獻、酌獻仍用舊曲,改名《肅寧》,舊名《順成》,其詞「幽明精禋」以下是也。 徹豆曰《豐寧之曲》,舊名《豐成》,詞語亦異。 送神曰《保成之曲》,皇帝出廟廷亦曰《昌寧之曲》。 《太常集禮》曰:「樂章據孔思逮本錄之。 國朝樂章皆用成字,凡用寧字者,金曲也。 國初禮樂之事,悉用前代舊工,循習故常,遂有用其舊者。 亦有不用其詞,而冒以舊號者,如郊祀先農等樂是也。 」 第2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上》
第2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