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至順元年六月,曹州濟陰縣河防官本縣尹郝承務言:「六月五日,魏家道口黃河舊堤將決,不可修築,以此差募民夫,創修護水月堤,東西長三百九步,下闊六步,高一丈。 又緣水勢瀚漫,復于近北築月堤,東西長一千餘步,下廣九步,其功未竟。 至二十一日,水忽泛溢,新舊三堤一時咸決,明日外堤復壞,急率民閉塞,而湍流迅猛,有蛇時出沒于中,所下樁土,一掃無遺。 又舊堤歲久,多有缺壞,差夫並工築成二十餘步。 其魏家道口缺堤,東西五百餘步,深二丈餘,外堤缺口,東西長四百餘步。 又磨子口護水堤,低薄不足禦水,東西長一千五百步。 魏家道口卒未易修,先差夫補築。 磨子口七月十六日興工,二十八日工畢。 二十二日,按視至硃從馬頭西,舊堤缺壞,東西長一百七十餘步,計料堤外貼築五步,增高一丈二尺,與舊堤等,上廣二步。 于磨子口修堤夫內,摘差三百一十人,於是月二十三日入役,至閏七月四日工畢。 」郝承務又言:「魏家道口磚固等村,缺破堤堰,累下樁土,沖洗不存,若復閉築,緣缺堤周回皆泥淖,人不可居,兼無取土之處。 又沛郡安樂等保,去歲旱災,今復水澇,漂禾稼,壞室廬,民皆缺食,難於差倩。 其不經水害村保民人,先已遍差補築黃家橋、磨子口諸處堤堰,似難重役。 如候秋涼水退,倩夫修理,庶蘇民力。 今衝破新舊堤七處,共長一萬二千二百二十八步,下廣十二步,上廣四步,高一丈二尺,計用夫六千三百四人,樁九百九十,葦箔一千三百二十,草一萬六千五束。 六十尺為一工,無風雨妨工,度五十日可畢。 」本縣準言,至八月三十日差夫二千四百二十,關請郝承務督役。 郝承務又言:“九月三日興工修築,至十八日大風,十九日雨,二十四日復雨,緣此辛馬頭、孫家道口障水堤堰又壞,計工役倍于元數,移文本縣,添差二千人同築。 二十六日,元與成武定、陶二縣分築魏家道口八百二十步修完。 十月二日,至辛馬頭、孫家道口,從實又量元缺堤,南北闊一百四十步,內水地五十步,深者至二丈,淺者不下八九尺,依元料用樁箔補築,至七日完。 又于本處創築月堤一道,西北東南斜長一千六百二十七步,內成武、定陶分築一百五十步,實築一千四百七十七步,外有元料堌頭魏家道口外堤未築。 即欲興工,緣冬寒土凍,擬候來春,並工修理,官民兩便。 濟州河 濟州河者,新開以通漕運也。 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耿參政、阿里尚書奏:「為姚演言開河事,令阿合馬與耆舊臣集議,以鈔萬錠為傭直,仍給糧食。 」世祖從之。 十八年九月,中書丞相火魯火孫等奏:「姚總管等言,請免益都、淄萊、寧海三州一歲賦,入折傭直,以為開河之用。 平章阿合馬與諸老臣議,以為一歲民賦雖多,較之官給傭直,行之甚便。 」遂從之。 十月,火魯火孫等奏:「阿八失所開河,經濟州,而其地又有一河,傍有民田,開之甚便。 臣等議,若開此河,阿八失所管一方屯田,宜移之他處,不阻水勢。 」世祖令移之。 十二月,差奧魯赤、劉都水及精算數者一人,給宣差印,往濟州,定開河夫役,令大名、衛州新附軍亦往助工。 三十一年,御史台言:「膠、萊海道淺澀,不能行舟。 」台官玉速帖木兒奏:「阿八失所開河,省遣牙亦速失來,謂漕船泛河則失少,泛海則損多。 」既而漕臣囊加、萬戶孫偉又言:「漕海舟疾且便。 」右丞麥術丁又奏:「斡奴兀奴凡三移文,言阿八失所開河,益少損多,不便轉漕。 水手軍人二萬,舟千艘,見閒不用,如得之,可歲漕百萬石。 昨奉旨,候忙古來共議,海道便,則阿八失河可廢。 今忙古已自海道運糧回,有一二南人自願運糧萬石,已許之。 」囊加、孫萬戶復請用軍驗試海運,省院官暨眾議:「阿八失河揚用水手五千、軍五千、船千艘,畀揚州省教習漕運。 今擬以此水手軍人,就用平灤船,從利津海漕運。 」世祖從之。 阿八失所開河遂廢。 滏河 滏河者,引滏水以通洺州城濠者也。 至元五年十月,洺磁路言:「洺州城中,井泉咸苦,居民食用,多作疾,且死者眾。 請疏滌舊渠,置壩閘,引滏水分灌洺州城濠,以濟民用。 計會河渠東西長九百步,闊六尺,深三尺,二尺為工,役工四百七十五,民自備用器,歲二次放閘,且不妨漕事。 」中書省準其言。 廣濟渠 廣濟渠在懷孟路,引沁水以達于河。 世祖中統二年,提舉王允中、大使楊端仁奉詔開河渠,凡募夫千六百五十一人,內有相合為夫者,通計使水之家六千七百餘戶,一百三十餘日工畢。 所修石堰,長一百餘步,闊三十餘步,高一丈三尺。 石斗門橋,高二丈,長十步,闊六步。 渠四道,長闊不一,計六百七十七里,經濟源、河內、河陽、溫、武陟五縣,村坊計四百六十三處,渠成甚益於民,名曰廣濟。 三年八月,中書省臣忽魯不花等奏:「廣濟渠司言,沁水渠成,今已驗工分水,恐久遠權豪侵奪。 」乃下詔依本司所定水分,已後諸人毋得侵奪。 至文宗天歷三年三月,懷慶路同知阿合馬言:「天久亢旱,夏麥枯槁,秋谷種不入土,民匱于食。 近因訪問耆老,咸稱丹水澆溉近山田土,居民深得其利,有沁水亦可溉田,中統間王學土亦為天旱,奉詔開此渠,募自願人戶,于太行山下沁口古蹟,置分水渠口,開濬大河四道,歷溫、陟入黃河,約五百餘里,渠成名曰廣濟。 設官提調,遇旱則官為斟酌,驗工多寡,分水澆溉,濟源、河內、河陽、溫、武陟五縣民田三千餘頃咸受其賜。 二十餘年後,因豪家截河起堰,立碾磨,壅遏水勢,又經霖雨,渠口淤塞,堤堰頽圮。 河渠司尋亦革罷,有司不為整治,因致廢壞。 今五十餘年,分水渠口及舊渠跡,俱有可考,若蒙依前浚治,引水溉田,於民大便。 可令河陽、河內、濟源、溫、武陟五縣,使水人戶自備工力,疏通分水渠口,立閘起堰,仍委諳知水利之人,多方區畫。 遇旱,視水緩急,撤閘通流,驗工分水以灌溉;若霖雨泛漲,閉閘退還正流。 禁治不得截水置碾磨,栽種稻田。 如此,則澇旱有備,民樂趨利。 請移文孟州、河內、武陟縣委官講議。 」尋據孟州等處申,親詣沁口,諮詢耆老,言舊日沁水正河內築土堰,遮水入廣濟渠,岸北雖有減水河道,不能吞伏,後值霖雨,蕩沒田禾,以此堵閉。 今若枋口上連土岸,及于沁水正河置立石堰,與枋口相平,如遇水溢,閉塞閘口,使水漫流石堰,復還本河,又從減水河分殺其勢,如此庶不為害。 約會河陽、武陟縣尹與耆老等議,若將舊廣濟渠依前開濬,減水河亦增開深闊,禁安磨碾,設立閘堰,自下使水,遇旱放閘澆田,值澇閉閘退水,公私便益。 懷慶路備申工部牒,都水監回文本路,委官相視施行。 三白渠 第2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上》
第2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