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豐,下。 在州西,治白村,其地瘴熱,非大酋所居,惟烏、雜蠻居之,遷徙不常。 至元十三年,割安寧千戶之碌琫、化泥、驥琮籠三處立祿豐縣。 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譯謂碌為石,琫為甑,訛為今名。 羅次。 下。 在州北,治壓磨呂白村,本烏蠻羅部,地險俗悍。 至元十二年,因羅部立羅次州,隷中慶路。 二十四年,改州為縣。 二十七年,隷安寧州。 威楚開南等路,下。 為雜蠻耕牧之地,夷名俄碌,歷代無郡邑,後爨酋威楚築城俄碌炎居之。 唐時蒙舍詔閣羅鳳合六詔為一,侵俄碌,取和子城,今鎮南州是也。 後閣羅鳳叛,于本境立郡縣,諸爨盡附。 蒙氏立二都督、六節度,銀生節度即今路也。 及段氏興,銀生隷姚州,又名當箸驗。 及高昇泰執大理國柄,封其侄子明量于威楚,築外城,號德江城,傳至其裔長壽。 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平之。 六年,立威楚萬戶。 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總管府。 領縣二、州四。 州領一縣。 本路軍民屯田共七千一百雙。 縣二 威楚,下。 倚郭。 至元十五年,升威州,仍立富民、淨樂二縣。 二十一年,降州為威楚縣,革二縣為鄉來屬。 定遠。 下。 在路北,地名目直睒,雜蠻居之。 諸葛孔明征南中,經此睒,後號為牟州。 唐蒙氏遣爨蠻酋抬萼鎮牟州,築城曰耐籠。 至高氏專大理國政,命雲南些莫徒酋夷羡徙民二百戶于黃蓬阱,其抬萼故城隷高氏。 元憲宗四年,立牟州千戶,黃蓬阱為百戶。 至元十二年,改為定遠州,黃蓬阱為南寧縣,後革縣為鄉,改州為縣,隷本路。 州四 鎮南州,下。 州在路北,昔樸、落蠻所居。 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鷄和。 至唐時,蒙氏並六詔,征東蠻,取和子、鷄和二城,置石鼓縣,又于沙卻置俗富郡。 沙卻即今州治。 至段氏封高明量為楚公,欠舍、沙卻皆隷之。 元憲宗三年,其酋內附。 七年,立欠舍千戶、石鼓百戶。 至元二十二年,改欠舍千戶為鎮南州,立定邊、石鼓二縣。 二十四年,革二縣為鄉,仍隷本州。 南安州,下。 州在路東南,山嶺稠疊,內一峰竦秀,林麓四周,其頂有泉。 昔黑爨蠻祖瓦晟吳立柵居其上,子孫漸盛,不隷他部,至高氏封威楚方隷焉。 憲宗立摩芻千戶,隷威楚萬戶。 至元十二年,改千戶為南安州,隷本路。 領一縣: 廣通。 下。 縣在州之北,夷名為路睒,雜蠻居之。 南詔閣羅鳳曾立路睒縣,至段氏封高明量于威楚,其後宜州酋些莫徒裔易裒等附之,至高長壽遂處于路睒,易裒去舊堡二十里,山上築城白龍戲新柵。 憲宗七年,長壽內附,立路炎千戶。 至元十二年改為廣通縣,隷南安州。 開南州,下。 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樸、和泥二蠻所居也。 莊王滇池,漢武開西南夷,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嘗涉其境。 至蒙氏興,立銀生府,後為金齒、白蠻所陷,移府治于威楚,開南遂為生蠻所據。 自南詔至段氏,皆為徼外荒僻之地。 元中統三年平之,以所部隷威楚萬戶。 至元十二年,改為開南州。 威遠州,下。 州在開南州西南,其川有六,昔撲、和泥二蠻所居。 至蒙氏興,開威楚為郡,而州境始通。 其後金齒、白夷蠻酋阿只步等奪其地。 中統三年征之,悉降。 至元十二年,立開南州及威遠州,隷威楚路。 武定路軍民府,下。 唐隷姚州,在滇北,昔獹鹿等蠻居之。 至段氏使烏蠻阿治納洟胒共龍城于共甸,又築城名曰易龍,其裔孫法瓦浸盛,以其遠祖羅婺為部名。 元憲宗四年內附。 七年,立為萬戶,隷威楚。 至元八年,並仁德、于矢入本部為北路。 十二年,割出二部,改本路為武定。 領州二。 州領四縣。 本路屯田七百四十八雙。 州二 和曲州,下。 州在路西南,蠻名叵簉甸,僰、犭鹿諸種蠻所居。 地多漢塚,或謂漢人曾居。 蒙氏時,白蠻據其地,至段氏以烏蠻阿歷刂併吞諸蠻聚落三十餘處,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隷羅婺部。 元憲宗六年,改叵簉甸曰和曲。 至元二十六年,升為州。 領二縣: 南甸,下。 路治本縣,蠻曰瀼甸,又稱洟陬籠。 至元二十六年改為縣。 元謀。 下。 夷中舊名環州,元治五甸,至元十六年改為縣。 祿勸州,下。 州在路東北,甸名洪農碌券,雜蠻居之,無郡所。 至元二十六年,立祿勸州。 領二縣: 易籠,下。 易籠者,城名,在州北,地名倍場。 縣境有二水,蠻語謂洟為水,籠為城,因此為名。 昔羅婺部大酋居之,為群酋會集之所。 至元二十六年,立縣。 石舊。 下。 縣在州東,有四甸:曰掌鳩,曰法塊,曰抹捻,曰曲蔽。 掌鳩甸有溪繞其三面,凡數十渡,故名,今訛名石舊。 至元二十六年,立縣。 鶴慶路軍民府,下。 府治在麗江路東南,大理路東北,夷名其地曰鶴川、樣共。 昔隷越析詔,漢、唐未建城邑。 開元末,閣羅鳳合六詔為一,稱南詔,徙治羊苴城,地近龍尾、鶴柘,今府即其地也。 大和中,蒙勸封祐于樣共立謀統郡。 蒙氏後,經數姓如故。 元憲宗三年內附,為鶴州。 七年,立二千戶,仍稱謀統,隷大理上萬戶。 至元十一年,罷謀統千戶,復為鶴州。 二十年,為燕王分地,隷行省。 二十三年,升為鶴慶府。 領一縣: 劍川。 下。 縣治在劍川湖西,夷雲羅魯城。 按《唐史》南詔有六節度,劍川其一也。 初蒙氏未合六詔時,有浪穹詔與南詔戰,不勝,遂保劍川,更稱劍浪。 貞元中,南詔擊破之,奪劍、共諸川地,其酋徙居劍睒西北四百里,號劍羌。 蒙氏終,至段氏,改劍川為義督瞼。 憲宗四年內附。 七年,立義督千戶。 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劍川縣,隷鶴州。 軍民屯田共二千餘雙。 雲遠路軍民總管府,元貞二年置。 徹裡軍民總管府,大德中置。 大德中,雲南省言:「大徹裡地與八百媳婦犬牙相錯,勢均力敵。 今大徹裡胡念已降,小徹裡復控扼地利,多相殺掠,胡念日與相拒,不得離,遣其弟胡倫入朝,指畫地形,乞別立徹裡軍民宣撫司,擇通習蠻夷情狀者為之帥,招其來附,以為進取之地。 」乃立徹裡軍民總管府。 廣南西路宣撫司。 闕。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路因江為名,謂金沙江出沙金,故雲。 源出吐蕃界。 今麗江即古麗水,兩漢至隋、唐皆為越巂郡西徼地,昔麼蠻、些蠻居之,遂為越析詔。 二部皆烏蠻種,居鐵橋。 貞元中,其地歸南詔。 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濟江,麼、些負固不服。 四年春,平之,立茶罕章管民官。 至元八年,立宣慰司。 十三年,改為麗江路,立軍民總管府。 二十二年,府罷,于通安、巨津之間立宣撫司。 領府一、州七。 州領一縣。 府一 北勝府,在麗江之東。 唐南詔時,鐵橋西北有施蠻者,貞元中為異牟尋所破,遷其種居之,號劍羌,名其地曰成偈炎,又改名善巨郡。 蒙氏終,段氏時,高智升使其孫高大惠鎮此郡。 後隷大理。 元憲宗三年,其酋高俊內附。 至元十五年,立為施州。 十七年,改為北勝州。 二十年,升為府。 州七 順州,在麗江之東,俗名牛炎。 昔順蠻種居劍、共川。 唐貞元間,南詔異牟尋破之,徙居鐵橋、大婆、小婆、三探覽等川。 其酋成鬥族漸盛,自為一部,遷于牛炎。 至十三世孫自瞠猶隷大理。 元憲宗三年內附。 至元十五年,改牛睒為順州。 第2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上》
第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