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儀之制,四方為趺,縱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為廣。 趺面上廣六寸,下廣八寸,厚如上廣。 中佈橫輄三、縱輄三。 南二,北抵南輄;北一,南抵中輄。 趺面四周為水渠,深一寸,廣加五分。 四隅為礎,出趺面內外各二寸。 繞礎為渠,深廣皆一寸,與四周渠相灌通。 又為礎于卯酉位,廣加四維,長加廣三之二,水渠亦如之。 北極雲架柱二,徑四寸,長一丈二尺八寸。 下為鰲雲,植于乾艮二隅礎上,左右內向,其勢斜準赤道,合貫上規。 規環徑二尺四寸,廣一寸五分,厚倍之。 中為距,相交為斜十字,廣厚如規。 中心為竅,上廣五分,方一寸有半,下二寸五分,方一寸,以受北極樞軸。 自雲架柱斜上,去趺面七尺二寸,為橫輄。 自輄心上至竅心六尺八寸。 又為龍柱二,植于卯酉礎中分之北,皆飾以龍,下為山形,北向斜植,以柱北架。 南極雲架柱二,植于卯酉礎中分之南,廣厚形制,一如北架。 斜向坤巽二隅,相交為十字,其上與百刻環邊齊,在辰巳、未申之間,南傾之勢準赤道,各長一丈一尺五寸。 自趺面斜上三尺八寸為橫輄,以承百刻環。 下邊又為龍柱二,植于坤巽二隅礎上,北向斜柱,其端形制,一如北柱。 四游變環,徑六尺,廣二寸,厚一寸,中間相離一寸,相連于子午卯酉。 當子午為圓竅,以受南北極樞軸。 兩面皆列周天度分,起南極,抵北極,余分附於北極。 去南北樞竅兩旁四寸,各為直距,廣厚如環。 距中心各為橫關,東西與兩距相連,廣厚亦如之。 關中心相連,厚三寸,為竅方八分,以受窺衡樞軸。 窺衡長五尺九寸四分,廣厚皆如環,中腰為圓竅,徑五分,以受樞軸。 衡兩端為圭首,以取中縮。 去圭首五分,各為側立橫耳,高二寸二分,廣如衡面,厚三分,中為圓竅,徑六分。 其中心,上下一綫界之,以知度分。 百刻環,徑六尺四寸,面廣二寸,周布十二時、百刻,每刻作三十六分,厚二寸,自半已上廣三寸。 又為十字距,皆所以承赤道環也。 百刻環內廣面臥施圓軸四,使赤道環旋轉無澀滯之患。 其環陷入南極架一寸,仍釘之。 赤道環徑廣厚皆如四游,環面細刻列舍、周天度分。 中為十字距,廣三寸,中空一寸,厚一寸。 當心為竅,竅徑一寸,以受南極樞軸。 界衡二,各長五尺九寸四分,廣三寸。 衡首斜剡五分,刻度分以對環面。 中腰為竅,重置赤道環、南極樞軸。 其上衡兩端,自長竅處邊至衡首底,厚倍之,取二衡運轉,皆着環面,而無低昂之失,且易得度分也。 二極樞軸皆以鋼鐵為之,長六寸,半為本,半為軸。 本之分寸一如上規距心,適取能容軸徑一寸。 北極軸中心為孔,孔底橫穿,通兩旁,中出一綫,曲其本,出橫孔兩旁結之。 孔中線留三分,亦結之.上下各穿一綫, 貫界衡兩端,中心為孔,下洞衡底,順衡中心為渠以受綫,直入內界長竅中。 至衡中腰,復為孔,自衡底上出結之。 定極環,廣半寸,厚倍之,皆勢穹窿,中徑六度,度約一寸許。 極星去不動處三度,僅容轉周。 中為斜十字距,廣厚如環,連于上規。 環距中心為孔,徑五厘。 下至北極軸心六寸五分,又置銅板,連于南極雲架之十字,方二寸,厚五分。 北面剡其中心,存一厘以為厚,中為圜孔,徑一分,孔心下至南極軸心亦六寸五分。 又為環二:其一陰緯環,面刻方位,取趺面縱橫輄北十字為中心,臥置之。 其一曰立運環,面刻度分,施于北極雲架柱下,當臥環中心,上屬架之橫輄,下抵趺輄之十字,上下各施樞軸,令可旋轉。 中為直距,當心為竅,以施窺衡,令可俯仰,用窺日月星辰出地度分。 右四游環,東西運轉,南北低昂,凡七政、列舍、中外官去極度分皆測之。 赤道環旋轉,與列舍距星相當,即轉界衡使兩綫相對,凡日月五星、中外官入宿度分皆測之。 百刻環,轉界衡令兩綫與日相對,其下直時刻,則晝刻也,夜則以星定之。 比舊儀測日月五星出沒,而無陽經陰緯雲柱之映。 其渾象之制,圜如彈丸,徑六尺,縱橫各畫周天度分。 赤道居中,去二極,各周天四之一。 黃道出入赤道內外,各二十四度弱。 月行白道,出入不常,用竹篾均分天度,考驗黃道所交,隨時遷徙。 先用簡儀測到入宿去極度數,按于其上,校驗出入黃赤二道遠近疏密,瞭然易辨,仍參以算數為準。 其象置於方匱之上,南北極出入匱面各四十度太強,半見半隱,機運輪牙隱于匱中。 ○仰儀 仰儀之制,以銅為之,形若釜,置於磚台。 內畫周天度,脣列十二辰位,蓋俯視驗天者也。 其《銘》辭云:「不可體形,莫天大也。 無競維人,仰釜載也。 六尺為深,廣自倍也。 兼深廣倍,晙釜兌也。 環鑿為沼,准以溉也。 辨方正位,曰子卦也。 衡縮度中,平斜再也。 斜起南極,平釜鐓也。 小大必周,入地畫也。 始周浸斷,浸極外也。 極入地深,四十太也。 北九十一,赤道齘也。 列刻五十,六時配也。 衡竿加卦,巽坤內也。 以負縮竿,子午對也。 首旋璣板,曌納芥也。 上下懸直,與鐓會也。 視日透光,何度在也。 絜谷朝賓,夕餞昧也。 寒暑發斂,驗進退也。 薄蝕起自,鑒生殺也。 以避赫曦,奪目害也。 南北之偏,亦可概也。 極淺十五,林邑界也。 黃道夏高,人所載也。 夏永冬短,猶少差也。 深五十奇,鐵勒塞也。 黃道浸平,冬晝晦也。 夏則不沒,永短最也。 安渾宣夜,昕穹蓋也。 六天之書,言殊話也。 一儀一揆,孰善悖也。 以指為告,無煩喙也。 暗資以明,疑者沛也。 智者是之,膠者怪也。 古今巧歷,不億輩也。 非讓不為,思不逮也。 將窺天朕,造化愛也。 其有俊明,昭聖代也。 泰山礪乎,河如帶也。 黃金不磨,悠久賴也。 鬼神禁訶,勿銘壞也。 」 大明殿燈漏 燈漏之制,高丈有七尺,架以金為之。 其曲梁之上,中設雲珠,左日右月。 雲珠之下,復懸一珠。 梁之兩端,飾以龍首,張吻轉目,可以審平水之緩急。 中梁之上,有戲珠龍二,隨珠俯仰,又可察準水之均調。 凡此皆非徒設也。 燈球雜以金寶為之,內分四層,上環布四神,旋當日月參辰之所在,左轉日一周。 次為龍虎鳥龜之象,各居其方,依刻跳躍,鐃鳴以應于內。 又次周分百刻,上列十二神,各執時牌,至其時,四門通報。 又一人當門內,常以手指其刻數。 下四隅,鐘鼓鉦鐃各一人,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初正皆如是。 其機發隱于櫃中,以水激之。 ○正方案 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 四周去邊五分為水渠。 先定中心,畫為十字,外抵水渠。 去心一寸,畫為圓規,自外寸規之,凡十九規。 外規內三分,畫為重規,遍佈周天度。 中為圓,徑二寸,高亦如之。 中心洞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則減五寸,北至則倍之。 凡欲正四方,置案平地,注水于渠,眡平,乃植臬于中。 自臬景西入外規,即識以墨影,少移輒識之,每規皆然,至東出外規而止。 凡出入一規之交,皆度以綫,屈其半以為中,即所識與臬相當,且其景最短,則南北正矣。 復遍閲每規之識,以審定南北。 南北既正,則東西從而正。 然二至前後,日軌東西行,南北差少,即外規出入之景以為東西,允得其正。 當二分前後,日軌東西行,南北差多,朝夕有不同者,外規出入之景或未可憑,必取近內規景為定,仍校以累日則愈真。 第1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上》
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