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壬寅朔,詔削擴廓帖木兒爵邑,命禿魯、李思齊等討之,詔曰:「擴廓帖木兒本非察罕帖木兒之宗,俾嗣職任,冀承遺烈,畀以相位,陟以師垣,崇以王爵,授以兵柄,顧乃憑藉寵靈,遂肆跋扈,構兵關陝,專事吞併。 貊高倡明大義,首發奸謀,關保弗信邪言,乃心王室,陳其罪惡,請正邦典。 今禿魯、李思齊,其率兵東下,共行天討。 」癸卯,武庫災。 癸丑,大明兵取東昌路,守將申榮、王輔元死之。 丙辰,擴廓帖木兒自澤州退守晉寧,關保守澤、潞二州,與貊高軍合。 己未,大明兵取寶慶路。 甲子,汀州路總管陳谷珍以城降于大明。 丙寅,大明兵取棣州。 是月,大明兵至河南,李思齊、張良弼等解兵西還。 詔命知樞密院事脫火赤、平章政事魏賽因不花進兵攻晉寧。 李思齊次渭南,張良弼次櫟陽。 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路皆降于大明。 三月庚寅,彗星見于西北。 壬辰,翰林學士承旨王時、太常院使陳祖仁上章,乞撫諭擴廓帖木兒,以兵勤王赴難。 是月,有星流于東北,眾小星隨之,其聲大震。 大明兵取河南。 李思齊、張良弼會兵駐潼關,火焚良弼營,思齊移軍葫蘆灘,調其所部張德斂、穆薛飛守潼關。 大明兵入潼關,攻李思齊營,思齊棄輜重,奔于鳳翔。 是月,大明兵取永州路,又取惠州路。 夏四月辛丑朔,大明兵取英德州。 丙午,隕霜殺菽。 戊申,大明兵取廣州路,又取嵩、陝、汝等州。 五月庚午朔,大明兵取道州。 李克彞棄河南城,奔陝西,推李思齊為總兵,駐兵岐山。 是月,李思齊部將忽林赤、脫脫、張意據盩啡,高暠據武功,李克彞據岐山,任從政據隴州。 六月庚子朔,徐溝縣地震。 癸丑,大明兵取全州、郴州、梧州、藤州、潯州、貴、象、鬱林等郡。 甲寅,雷雨中有火自天墜,焚大聖壽萬安寺。 壬戌,臨州、保德州地震,五日不止。 大明兵取靜江路。 是月,廣西諸郡縣皆附於大明。 秋七月癸酉,京城紅氣滿空,如火照人,自旦至辰方息。 乙亥,京城黑氣起,百步內不見人,從寅至巳方消。 貊高、關保以兵攻晉寧。 是月,李思齊會李克彞、商暠、張意、脫列伯等於鳳翔。 海南、海北諸郡縣皆降于大明。 閏月己亥朔,擴廓帖木兒與貊高、關保戰,敗之,擒關保、貊高,遣其斷事官以聞。 詔:「關保、貊高,間諜構兵,可依軍法處治。 」關保、貊高皆被殺。 辛丑,大明兵取衛輝路。 癸卯,大明兵取彰德路。 乙巳,左江、右江諸路皆降于大明。 丁未,大明兵取廣平路。 丁巳,詔罷大撫軍院,誅知大撫軍院事伯顏帖木兒等。 詔覆命擴廓帖木兒仍前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統領見部軍馬,由中道直抵彰德、衛輝;太保、中書右丞相也速統率大軍,經由東道,水陸併進;少保、陝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統率關陝諸軍,東出潼關,攻取河洛;太尉、平章政事李思齊統率軍馬,南出七盤、金、商,克複汴洛。 四道進兵,掎角剿捕,毋分彼此。 秦國公、平章、知院俺普,平章瑣住等軍,東西布列,乘機掃殄。 太尉、遼陽左丞相也先不花,郡王、知院厚孫等軍,捍禦海口,籓屏畿輔。 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悉總天下兵馬,裁決庶務,具如前詔。 壬戌,白虹貫日。 癸亥,罷內府河役。 甲子,擴廓帖木兒自晉寧退守冀寧。 大明兵至通州。 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力戰,被擒死之。 左丞相失列門傳旨,令太常禮儀院使阿魯渾等,奉太廟列室神主與皇太子同北行。 阿魯渾等即至太廟,與署令王嗣宗、太祝哈剌不華襲護神主畢,仍留室內。 乙丑,白虹貫日。 罷內府興造。 詔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同守京城。 丙寅,帝禦清寧殿,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議避兵北行。 失列門及知樞密院事黑廝、宦者趙伯顏不花等諫,以為不可行,不聽。 伯顏不花慟哭諫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 」卒不聽。 至夜半,開健德門北奔。 八月庚午,大明兵入京城,國亡。 後一年,帝駐于應昌府,又一年,四月丙戌,帝因痢疾殂于應昌,壽五十一,在位三十六年。 太尉完者、院使觀音奴奉梓宮北葬。 五月癸卯,大明兵襲應昌府,皇孫買的裡八剌及后妃並寶玉皆被獲,皇太子愛猷識禮達臘從十數騎遁。 大明皇帝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而封買的裡八剌為崇禮侯。 志第一 天文一 志第一 天文一 司天之說尚矣,《易》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又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自古有國家者斷超越自身而又否定自身,並給世界以意義。 聲稱自為的這,未有不致謹于斯者也。 是故堯命羲、和,歷象日月星辰,舜在璇璣、王衡,以齊七政,天文於是有測驗之器焉。 然古之為其法者三家:曰周髀,曰宣夜,曰渾天。 周髀、宣夜先絶,而渾天之學至秦亦無傳,漢洛下閎始得其術,作渾儀以測天。 厥後歷世遞相沿襲,其有得有失,則由乎其人智術之淺深,未易遽數也。 宋自靖康之亂,儀象之器盡歸於金。 元興,定鼎于燕,其初襲用金舊,而規環不協,難復施用。 於是太史郭守敬者,出其所創簡儀、仰儀及諸儀表,皆臻于精妙,卓見絶識,蓋有古人所未及者。 其說以謂:昔人以管窺天,宿度余分約為太半少,未得其的。 乃用二綫推測,于余分纖微皆有可考。 而又當時四海測景之所凡二十有七,東極高麗,西至滇池,南逾硃崖,北盡鐵勒,是亦古人之所未及為者也。 自是八十年間,司天之官遵而用之,靡有差忒。 而凡日月薄食、五緯凌犯、彗孛飛流、暈珥虹霓、精昆雲氣等事,其系于天文占候者,具有簡冊存焉。 若昔司馬遷作《天官書》,班固、范曄作《天文志》,其于星辰名號、分野次舍、推步候驗之際詳矣。 及晉、隋二《志》,實唐李淳風撰,于夫二十八宿之躔度,二曜五緯之次舍,時日災祥之應,分野休咎之別,號極詳備,後有作者,無以尚之矣。 是以歐陽修志《唐書·天文》,先述法象之具,次紀日月食、五星凌犯及星變之異;而凡前史所已載者,皆略不復道。 而近代史官志宋《天文》者,則首載儀象諸篇;志金《天文》者,則唯錄日月五星之變。 誠以璣衡之制載于《書》,日星、風雨、霜雹、雷霆之災異載于《春秋》,慎而書之,非史氏之法當然,固所以求合于聖人之經者也。 今故據其事例,作元《天文志》。 ○簡儀 第1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上》
第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