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君寧。 」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 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 改用現代的口號,那就是—— 人民萬歲!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民貴君 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 合的整體是貴的,重於國君的,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普 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麼樣呢?孟子這裡沒有說,也就很難說了。 不過,就我們的瞭解來看,個體的小民是不可能與國君的重要性 相抗衡的,不僅不能抗衡,而且還不知道要輕了多少倍哩。 或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有所侷限。 其實,又何止 是孟子有所侷限,就是進化到兩千多年後的民主時代,我們不也 仍然在花大力氣清除封建主義思想的嚴重影響和桎梏嗎?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原文】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譯文】 孟子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 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 【讀解】 我們今天說:「教育者先受教育。 」或者說:「要給學生一碗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 」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卻要求影子正,源濁卻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沒搞 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不是緣木求魚嗎? 而且,孟子說得好:「緣本求魚雖然得不到魚,但卻沒有什麼 後患。 以你的所作所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後患無 窮。 」(《梁惠王上》)這段批評粱惠玉的話,移在這裡來批評「以 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準確極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謬種流 專,誤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誣 枉不正,貽害他人。 介然用之,茅塞頓開 【原文】 孟子謂高子①曰:「山徑之蹊②間,介然③用之而成路;為間④不 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 【註釋】 ①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 ②徑:山路。 溪:人行處。 山徑之 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 ③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裡是經常 不斷的意思。 ④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譯文】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 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現在茅草也 把你的心堵塞了。 」 【讀解】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規劃三國鼎立藍 圖。 劉備聽完以後,離開坐位向諸葛亮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 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這「頓開茅塞」作為一個成語,其語源正出於孟子這裡,沒 有「茅塞」,談何「頓開」呢? 諸葛亮開劉備之茅塞,孟子開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請誰來「頓開」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罷。 好在,「這地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魯 迅) 心路也是一樣。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雖然不一定會「頓開」,但總會 有開啟的時候吧。 何況,「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沒有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聖人是不是能夠使你的「茅塞」頓開了呢? 再作馮婦 【原文】 齊饑。 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①,殆不可復。 」 孟子曰:「是為馮婦②也。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 虎負嵎③,莫之敢攖(4)。 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 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 【註釋】 ①復為發棠:重新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賑濟災民。 發,汗。 棠,地名, 在今山東即墨南。 過去齊國災荒時,孟子曾勸過齊上開棠地糧倉賑濟災民,所 以有此說。 ②馮婦:人名,姓馮.名婦。 ③嵎(yu):山勢彎曲險阻 處。 ④攖(ying):迫近。 【譯文】 齊國遭饑荒,陳臻對孟子說:「國內的人們都以為老師會再次 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吧。 」 孟子說:「再這樣做就成了馮婦了。 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 于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 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 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 那老虎背靠着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 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 馮 婦輓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 」 【讀解】 士人們譏笑他什麼? 譏笑他重操舊業,又于起了打虎的勾當,而把自己做善士的 追求放棄了。 所以,「再作馮婦」作為一個成語,是指人應該明己 見機守義,不應因環境而輕易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原則。 簡言之.就 是不應「再作馮婦」。 但我們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裡又感到他並不是完全否定馮婦 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只是士人 們在譏笑他。 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士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 救民嗎? 關於這個問題,朱熹有個解釋,他認為主要因為孟子說這話 的時候,是齊王已不願意用他,不願意聽他的話了,而孟子自己 也知道這個情況,已準備離開齊國了,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第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孟子》
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