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滕更:滕國國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學。 ②挾(Xie):倚仗。 【譯文】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似乎應該在以禮相待之列, 可是您卻不回答他的問題,為什麼呢?」 孟子說:「倚仗着自己的權勢來發問,倚仗着自己賢能來發問, 倚仗着自己年長來發問,倚仗着自己有功勞來發問,倚仗着自己 是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 滕更有這五種中的兩種。 」 【讀解】 至于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兩種,孟子點到為止,並沒有明說。 朱熹《集注》引趙氏說:「二,謂挾貴,挾賢也。 」那也就是說,他 倚仗自己是國君弟弟的地位權勢,倚仗自己很能幹,很了不起。 其實,滕更到底倚仗什麼,這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 是孟子為什麼對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這一點,孟子在論交朋友的原則時已經說過:「友也者,友其 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因此要「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 (《萬章下》)交朋友是「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夠摻雜長、貴 兄弟權勢等外在的因素,摻雜了這些因素,所謂的友誼也就不純 了。 同樣的道理,求教於老師門下,目的是為了學習知識,切磋 學問,教學相長,因此,也不能摻雜貴、賢、長、勛勞、故舊等 外在的因素,一旦摻雜了這些因素,就會如朱熹《集注》引尹氏 所說:“有所挾,則受道之心不專,所以不答也。 」所謂不專,也 就是指心不誠,求學心不誠,怎麼能有所收穫呢?所以孟子不予 回答。 而這種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 誨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說起來,孟子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要求我們虛心求教,而 不要自以為是。 在老師的門下固然應該如此,向其他人請教又何 嘗不應該如此呢?說到底,還是孔子所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 問」(《論語·公治長》)精神。 既然「不恥下問」,當然也就不應 該有什麼倚仗存於心中了。 真進鋭者,其退速 【原文】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 于所厚者薄,無所不 薄也。 其進鋭者,其退速。 」 【譯文】 孟子說:「對於不應該停止的卻停止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 停止。 對於應該厚待的卻薄待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薄待。 前 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 【讀解】 這裡一共說了三種情況,不過,前兩種情況性質是一樣的, 用孔子的術語來說,都是「不及」的問題,做得不夠,因為不該 停止的卻停止了,不該薄待的卻薄待了。 沒有前進,沒有厚待,都 是做得不夠,所以是「不及」。 後一種則是說的「太過」的問題, 前進太猛,做得過了頭,其結果是退起來也會快得很,結果還是 達不到目的。 這就應了孔子的話:「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 路》)或者叫做—— 「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 可見,孟子在這裡依然是師承孔子的意思,分別說到「不 及」與「過」的弊病。 在我們一般的眼光看來,「不及」是消極,「過」是積極。 消 極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積極的弊病在哪裡呢? 從主觀方面來說,「進鋭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 」 朱熹《孟子集注》)好比馬拉松長跑,你一開始就以百米賽的速 度衝刺,其結果必然是很快敗下陣來。 從客觀方面來說,例證也有不少。 《後漢書·李固傳》說: 「先帝寵遇閻氏,位號大疾,故其受禍,曾不旋時。 」閻氏受皇帝 寵愛,陞官太快,成了「火箭式」的幹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 遭禍。 俗話說,槍打出頭烏。 官場險惡,尤其如此。 所以,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從客觀方面來說,都是「其進鋭 者,其退速」。 或者,還是用孔子的經典性表述:「欲速則不達」, 「過猶不及。 」 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才是正確的,才 能夠從容不迫地順利地達到目的。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譯文】 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於百姓, 仁愛,但談不上親愛。 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 物。 」 【讀解】 我們今天也說:「讓世界充滿愛。 」不過,充滿什麼樣的愛?我 們沒有具體分析,也沒有說。 孟子這裡作出了分析,說出了愛的層次差等。 對於物(朱熹註釋說,指禽獸草木),主要是愛惜。 愛惜的具 體表現,按照朱熹的說法,就是要「取之有時,用之有節。 」這種 思想,倒是有我們今天環境保護,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了。 對於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愛。 仁愛的具體表現,按照 朱熹引程頤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裡面所說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 對禽獸草木等「物」是談不上的。 對於親,也就是自己的親人,則不是愛情和仁愛的問題,而 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親愛,是愛之中最自然最親密的一個 層次了。 第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孟子》
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