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離婁:相傳為黃帝時人,目力極強,能于百步之外望見秋毫之末。 ②公輸子:即公輸班(「班」也被寫成「般」、「盤」),魯國人,所以又叫 魯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約生活于魯定公或者哀公的時代,年歲比孔子小,比 墨子大。 事蹟見于(《禮記·檀弓》、《戰國策》、《墨子》等書。 ③師曠: 春秋時晉國的樂師,古代極有名的音樂家。 事蹟見于《左傳》、《禮記》、《國 語》等。 ④六律:中國古代將音律分為陰呂、陽律兩部分,各有六種音, 六律即陽律的六音,分別是太簇、姑洗、獲賓、夷則、無射、黃鐘。 ⑤ 五音:中國古代音階名稱,即宮、商、角、微、羽,相當於簡譜中的1、2、 3、5、6這五音。 (6)聞:名聲。 ①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引自《詩 經-大雅-假樂》。 愆(qian),過失;率,遵循。 (8)揆(kui):度量。 (9)天之方蹶,無然泄泄(y i):引自《詩經·大雅·板》。 蹶,動;泄泄,多 言,話多。 (10)非:詆毀。 【譯文】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 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 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現在有些諸侯, 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 能成為後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前代聖王的仁政的 緣故。 所以說,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辦法,好辦 研能夠自己實行起來。 《詩經》說:『不要偏高啊不要遺忘,一 切遵循原來的規章。 』遵循前代聖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 沒有過的。 聖人既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曲尺、水準、繩墨等 來製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聖 人既用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就運用無窮 了;聖人既用盡了腦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 覆蓋於天下了。 所以說,築高台一定要憑藉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憑藉山溝沼澤;如果執政不憑藉前代聖王的辦法,能夠說是明智 嗎?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應該居于統治地位。 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據了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 在上的沒 有道德規範,在下的人沒有法規制度;朝廷不通道義,工匠不信 尺度,官吏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 如此下去,國家還能生存 就真是太僥倖了。 所以說,城牆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 家的災難;田野沒開闢,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的人越來 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 《詩經》說:『上天正在降騷亂,不 要多嘴又多言。 』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羅嗦。 侍奉君主不講忠義,行 為進退不講禮儀,說話便詆毀前代聖王之道,這就是拖沓羅嗦。 所 以說,用高標準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壞主意就叫做『敬』,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 」 【讀解】 還是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鼓吹與吶喊。 具體落實到兩個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法先王」是因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過者,來之有也。 」正反兩方面的道理都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一定 要「法先王」。 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實際上也就是孔子「祖述 堯舜,憲章文武」思想的繼承。 選賢才是因為「惟仁者宜在高位。 」一旦不仁者竊據了高位, 奸邪當道,殘害忠良,必然就會是非顛倒,黑白混淆,世風日下, 天下大亂。 歷史依據不勝枚舉。 所以,一定要注意領導幹部的選 拔。 這兩個方面在《論語》、《孟子》中都不是什麼新思想,而近 乎老生常談了。 倒是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為 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尤其是面對日益緊張激烈的市 場競爭,許多新事物新現象冒出來,其是與非,正與邪,往往使 人感到困惑,感到難以評說。 這時候,大家對「不以規矩,不能 成方圓」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 所以,要求健全法製法規 的呼聲日益強烈。 據有人統計說,當前的中國,几乎每天都有法 規出台。 這種說法不知有沒有誇張的成分,但大家對「規矩」的 重視,全民普法教育的進行,這些都是非常真實的。 說起來,所 有這些,不都是在「以規矩」而「成方圓」嗎? 仁得天下,不仁則失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國之所 以廢興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①;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今惡死亡而樂 不仁,是猶惡醉而強②酒。 」 【註釋】 ①宗廟:這裡指采邑(封地),因為卿大夫先有采邑然後才有宗廟。 ③強:勉強。 【譯文】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獲得天下是由於仁,失去天下是由於不 仁.諸侯國家的興衰存亡也是由於同樣的原因。 天子不仁,不能 夠保有天下;諸侯不仁,不能夠保住國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夠 保住祖廟;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夠保全身家性命。 現在的 人既害怕死亡卻又樂於做不仁義的事,這就好像既害怕醉卻又偏 偏要拚命喝酒一樣。 」 【讀解】 依然是對「仁」的呼喚。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孟子》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