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出爾反爾」的思想其實與《易經》所謂「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相通的。 善惡都是報應。 當然 ,這裡的報應不是佛教神秘意義上的來世因果報應,而是現世 現報,不是天報神報,而是人報。 但其因果關係卻是存在無疑的。 引申開來,當然不只是君與民、官與民之間才有這種關係,就 是我們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也同樣存在着這種關係。 我們周圍的 多人,不就是因為沒有善處這種關係而弄得來「你不仁,我有 義」,今天你打我一個小報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樑骨,關鍵時間 讓你丟人現眼,下不了台。 就這樣愈演愈烈,最後釀成公衝突, 甚至大打出手,閙出事端來的也不鮮見。 遇到這種事情,最後解 決的時候追根溯源,多半會發現正是「出爾反爾」所致。 甚至我 們偶爾看新聞報道某個殺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於「出乎爾者, 反乎爾者也」。 後果如此嚴重,難怪得曾子在說這句話時一再提醒我們:「成 之戒之!」難道我們不應當「戒之」嗎? 兩大之間難為小 【原文】 滕文公①問曰:「滕,小國也,間②于齊、楚。 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 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③ 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 則是可為也。 」 【註釋】 ① 滕文公: 滕國國君。 滕國,古國名,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姬姓,開國 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錯叔綉。 在今山東滕縣西南。 公元前414年被越國滅,不 久復國,又被宋國消滅。 ②間:處。 ③池:城池,也就是護 城河。 ④效:獻,致。 【譯文】 滕文公問道:「騰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 司。 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 孟子回答說:「到底歸服哪個國家好我也說不清。 如果您一定 要我談談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個辦法:把護城河挖深,把城牆 築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 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 」 【讀解】 兩大之間難為小。 服從這個,那個會來找你的麻煩;服從那 個,這個又會來跟你過不去。 所以股文公感到為難。 孟子的意見很明確,換一種思路,換一種活法:為什麼一定 要服從于哪一個呢?我就是我,哪個也不服從,哪個也不得罪。 小 固然是小,但也要小得有志氣。 說穿了,就是要自強自立,不要 做大國的附庸國,而要爭取獨立自主,保持自己的領土和主權完 整。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憑空口說白話,而是要靠全國 人民同心同德,深溝高壘,加強國防建設。 一旦有侵略者來犯,就 與國家共存亡,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所以,自強自立是「兩大之間難為小」的根本出路。 國家如 此,我們每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有如此的情況,同樣需要以自強自 主的精神來加以解決。 公孫丑上 公孫丑上 本篇前兩章記載盂子與學生公孫丑的對話,其餘均系孟子個 人言論的記錄。 總起來說,仍以政治學說,尤其是「仁政」理論 為主。 即便是說到其它方面的問題,也往往落腳于「仕政」之上。 全篇原文共9章,本書選8章。 其中第2章因原文較長,本書僅 節選一部分。 乘勢待時,事半功倍 【原文】 公孫丑①問曰:「夫子當路②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③ 乎?」 盂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問乎曾西(4) 曰:『吾子⑤與于路孰賢?』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 『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8)不悅,曰:『爾何曾(9)比予其管 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單 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10) 我願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 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11)反手也。 」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12), 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繼之,然後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則 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于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14),天 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紂 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 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15)輔相(16)之,故 久而後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 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雖有鎡基,不如待時(17)』。 ,今時則易然也:夏後、殷、周之盛,地 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也矣;鷄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 齊有其民矣。 地不改闢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 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這憔悴于虐政,未有 甚于此時者也。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郵(18)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 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 【註釋】 第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孟子》
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