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說到「言」的問題。 這方面的論述,在《論語》裡更是 不少。 比較典型的如《學而》篇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公冶 長》篇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這些都是說的一個人的言語和實際品德的關係問題。 所謂「萬丈深潭終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測。 」所以,語言與內在品 德,語言與實際行動的問題一直苦惱着孔子及其弟子。 好在,「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 」識別一個人的言語,多少還是可以識別一個人的。 正如孟子繼承孔子「知言」的學說而力。 以研究所說:「偏 頗的言語,你能夠知道它片面在哪裡;誇張的言語,你能夠知道 它過分在哪裡;詭辯的言語,你能夠知道它荒謬在哪裡;躲閃的 言語,你能夠知道它理層在哪裡。 」(《孟子·公孫丑上》)這就算知道一個人的言語了。 反過來,「聽話聽聲,鑼鼓聽音。 」如果你不能識別一個人的言語,那麼,你就很可能不能夠真正認識這個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蠱惑,所矇騙。 這就是孔子再次強調「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總而言之,命、禮、言三知為《論語》畫上了句號,但卻並 沒有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實踐中畫上句號。 知命、知禮、知言,我 們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 」一部《論 語》讀完,莫說治天下,就是治我們自身,又有多少體悟多少長進呢?這些都是留待讀者來回答的問題了。 第1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語》
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