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將可殺而不可辱。 這是因為,軍隊雖然 人多勢眾,但如果人心不齊,其主帥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帥一 旦被人抓去,整個軍隊失去了領導人,也就會全面崩潰了。 匹夫 雖然只有一個人,但只要他真有氣節.志向堅定,那就任誰也沒 有辦法使他改變了。 這種寧死不屈的烈士事蹟,可歌可泣,在歷 史上不勝枚舉。 相反。 一個人如果沒有氣節,志向不堅定,則很 可能在關鍵時刻受不住誘惑或經不住高壓而屈膝變節,成為人們 所鄙視的叛徒。 所以,志向的確立和堅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 內容之一。 歲寒才知松柏後彫 【原文】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①也。 」 【註釋】 ①彫;同「凋」,凋落。 【譯文】 孔子說:「天嚴寒以後,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 【讀解】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欲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陳毅) 古往令來,松柏的氣節操守不知激勵過多少英雄豪傑、志士 仁人,其影響至今,婦孺皆知。 所謂「疾風知勁草,國亂識忠臣」,也就是「歲寒,然後知松 柏之後彫」的意思。 通俗地說,是指一個人要在艱難困苦的時候 才看得到他的品質,而平常不一定看得出來。 如著名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他平時是一個風流才子,但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卻表現 出令人崇敬的浩然正氣,不僅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和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詩句,而且還以身殉 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們今天也有這樣的例證,一個見義 勇為的英雄獻身。 當要去收集他平時閃光的思想和行為時,說不定就令人失望。 這就是歲寒才知松柏之後彫的道理。 當然,並不能因此而得出結論說凡是英雄志士平時都是弔兒郎當的,這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那也是不切實際的。 走向另一個極端,那也是不切實際的。 不同層次的人際關係 【原文】 子曰:「可與共學,不可與適①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②」;可 與立,未可與權③” 【註釋】 ①適:至,往。 ②立:「三十而立」的「立」的意思,包含立身處世 創業成道等多方面的內容。 ③權:本指秤錘,種磁能夠權衡物的輕重,所 以引申為權衡輕重,通權達變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未必可以志同道合;可以志同道合, 未必可以一起立業;可以一起立業,未必可以一起通權達變。 」 【讀解】 再說得白一點: 可以是同學,未必可以是朋友;可以是朋友,未必可以是同 事;可以是同事,未必可以一起權衡輕重利弊,通權達變,配合 默契。 我們每個人身邊的人際關係千絲萬縷、錯綜複雜而具有不同 的層次:同學、同事、朋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人們往往不 能認識得很清楚,處理起來一廂情願,甚至自作多情。 不能做朋 友的強扭做朋友,不能共事的拉在一起共事,結果多半是自尋煩 惱,徒生憂愁。 所謂捆綁不成夫妻,弄清不同層次的人際關係,分 別對待,這既是個人立身處世的藝術,也是處理公共關係所必需。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有能在同學、朋友、同事且配合默契 四個層次上都達到同一的關係,那可真是人生得一二足矣! 又何樂而不為呢? 鄉黨第十 這一篇在《論語》中非常特殊,不是記錄語言,而是記錄孔 子的日常生活情況,是一篇孔子的生活素描。 全篇原文沒有分章, 後世研究者根據各自的理解分為若干節。 本書根據劉寶楠《論語 正義》25節的劃分選出6節,以見孔子生活情況之一斑,同時有 助于讀者從做人的角度來瞭解孔子,加深印象,從而更加深入而 立體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精神。 到哪個坡唱哪個歌 【原文】 孔子于鄉黨①,恂恂②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③言,唯謹爾。 朝,與下大夫④言,侃侃如⑤也;與上大夫言,圁圁(6)如也。 君 在,踧踖(7)如也,與與(8)如也。 【註釋】 ①鄉黨即鄰里鄉黨,古代地方居民單位名稱,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 裡,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這裡的鄉黨相當於今天說家鄉。 ②恂恂(xun):恭順的樣子。 ③便便:明辯。 ④下大夫:大夫是 諸侯下面的一個等級,又分下大夫和上大夫。 ⑤佩侃:和樂的樣子。 ⑤圁圁(yin):和顏悅色而正直的樣子。 (7)踧(cu)踖(ji):恭敬的 樣子。 (8)與與:鄭重而自然的樣子。 【譯文】 孔子在父老鄉親面前非常恭敬,極像不能講話的樣子。 他在宗廟和朝廷之上,講話明辯但也很謹慎。 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與上大夫說話,和 顏悅色而正直。 在君主面的恭恭敬敬,但威儀鄭重而自然。 【讀解】 俗話說:「到哪個坡唱哪個歌。 」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 人應該用適合那個場合、那種人的不同語言方式和儀態。 這不是 庸俗,而是詩人處世恰如其分的問題。 孔子在父老鄉親面前恭敬而近乎羞澀.很少說話,而在廟堂 和朝廷上卻明辯且侃侃而談,顯出雄辯的樣子。 與作為政府高級 官員的上大夫說話,與作為一般幹部的下大夫說話,以及與作為 國家元首的君主說話,都有不同的語言方式和儀態。 第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語》
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