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人的過錯各有不同的類型。 觀察一個人的過錯也可 以知道這人有沒有仁心。 」 【讀解】 觀過知仁,實際上也就是從一個人所犯的過錯中識別人。 這 是很有意思的考察人的方法。 據《後漢書·吳祐傳》記載,有一個叫孫性的人私自搜刮老 百姓的錢買來衣服孝敬父親,父親知道後大怒,孫性也知道自己 做錯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吳拓自首。 吳拓問明緣由後說:「因為孝 敬父親而承受了污穢的名聲,這就是‘觀過,斯知仁矣!」不僅 沒有處罰孫性,反而將衣服送給了他,讓他去孝敬父親。 這就是「觀過知仁」方法的實際運用,這種方法蘊含著從反 面看問題的辯證思想,說它有「一分為二」的觀點也無不可。 因為,每個人都難免會有過錯,但過錯的性質有所不同。 有的過錯 是「十惡不赦」的,有的過錯卻有種種複雜的原因,比如說動機不錯,但結果造成錯誤。 如此等等,都需要我們作細緻的觀察、分 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錯誤的原因,從他的過錯中進一步認識他的 品質,發現他的優點和長處,從而加以合理的利用。 這種「觀過知仁」的方法,是不是應該編入「人才學」或 「思想政治工作學」的教村中去呢? 人的天職在勇于探索真理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上悟得真理,就是當晚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讀解】 哥白尼說:「人的天職在勇于探索真理。 」 「朝聞道,夕凡可矣!」正是一種探索真理,獻身真理的態度 和精神。 夏明翰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真理比生命更重要, 自然可以“朝聞道,夕死可矣! 絶對的理想主義者是能夠做到死而無憾的。 讀書人不以吃穿為追求 【原文】 子曰:「士①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註釋】 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種含義,是一種特殊的階層,總起來說,是指有 知識,有修養,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 《論語》中的「士」則多指讀書人,即 知識分子。 【譯文】 孔子說:「讀書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卻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 恥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麼了。 」 【讀解】 按照孔子的觀點,一個人既已主志獻身于精神方面的事業,就 不應以吃穿等物質方面的生活為追求,因為他的。 。 思不能被物質 方面的慾望所分占。 這種觀點在過去的時代是理所當然,不言而喻的。 但自從進 人商品經濟的時代,物質文明的誘惑日益滲透精神的領域後,這 種觀點遭到了空前嚴重的挑戰。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一代的讀書 人已不可能完全清楚地分開精神追求與物質生活追求的界線。 進 高檔酒談,穿名牌服裝已絶不僅僅是一個物質享受的問題,而轉 化為一種精神方面的標記和象徵。 所以,範文瀾式的「板凳要坐 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也好,陳景潤式的追求「哥德巴哈猜 想」的精神也好,似乎都已被所謂「雅皮士」的追求所取代了。 所謂「雅皮士」的追求,正是「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 既要立志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又要高檔次的物質生活享受。 這當然是孔聖人所不能同意的。 天下事無可無不可 【原文】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之與比③。 」 【註釋】 ①適:可。 ②莫:不可。 ③比:緊靠,為鄰。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 義的就行。 」 【讀解】 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什麼是非這樣不可的,也沒有什麼是非 不這樣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原則就行。 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權達變的思想。 正 如孟子對他的讚美:「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人,可 以速則速。 」(《孟子·公孫丑上》)只有「義」是唯一的標準。 所 以,孔子又被稱為「聖之時」,是識時務的聖人。 是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種靈活灑脫的態度,只要 是不違背大原則,過去一點過來一點,先一點後一點,左一點右 一點,無關宏旨,不傷大雅,也就無可無不可了。 這一點,似乎更符合現代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 不過還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義之與比」—一正義的原 則可是萬萬丟不得的。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心懷 【原文】 子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①,小人懷惠。 」 【註釋】 ①刑:法度。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卻一心想著自己的田土;君子 心懷法度,小人卻一心貪圖實惠。 」 【讀解】 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律,小人卻一心想看「三畝地,二頭牛,老 婆、孩子、熱炕頭」。 其實,想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原本也不錯,關鍵是要注意如下 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不要因為田土,因為貪圖實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 出有傷道德原則,觸犯刑律的事情來。 第二,不要因為貪戀田土,貪戀老婆孩子熱炕頭而放棄了對 仁道,對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這兩個方面的問題處理得好,也就對了。 但如果處理得不好, 只一心想著自己的田土,一心貪圖實惠,唯利是圖,那就見出君 唯利是圖必然招來怨恨 【原文】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 【註釋】 ①放(fang):依據,根據。 【譯文】 孔子說:「只根據自己的利益做事。 必然招來很多的怨恨。 」 【讀解】 第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語》
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