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 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儘量謹慎。 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 說話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說過的話,這樣的君子怎麼會不忠厚誠實呢?…」 【讀解】 道不可須臾離的基本條件是道不遠人。 換言之,一條大道,歡迎所有的人行走,就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歡迎所有的人學習、實踐,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歡迎所有的人走一樣。 相反,如果只允許自己走,而把別人推得離道遠遠的,就像魯迅筆下的假洋鬼子只準自己「革命」而不准別人(阿Q)「革命」,那自己也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了。 推行道的另一條基本原則是從實際出發,從不同人不同的具體情況出發,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又能夠適應不同個體的特殊性。 這就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既然如此,就不要對人求全責備,而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他人着想,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他人。 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要說人家,就是自己,不也還有很多應該做到的而沒有能夠做到嗎?所以,要開展批評,也要開展自我批評。 聖賢如孔子,不就從四大方面對自己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嗎?那就更不要說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了,哪裡沒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呢?說不定還深沉得很呢。 不過也不要緊,只要你做到忠恕,也就離道不遠了。 說到底,還是要「言顧行,行顧言」,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這就是「中庸」的原則,這就是中庸之道。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原文】 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3)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險以僥倖。 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10),反求諸其身。 」(第14章) 【註釋】 (1)素其位: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 素,平素。 現在的意思,這裡作動詞用。 (2)夷:指東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 泛指當時的少數民族。 (3)無入:無論處于什麼情況下。 入,處于。 (4)陵:欺侮。 (5)援:攀援,本指抓着東西往上爬,引申為投靠有勢力的人往上爬。 (6)尤:抱怨。 (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現狀的意思。 易,平安。 (8)俟(si)命:等待天命。 (9)射:指射箭。 (10)正(zheng)鵠(gu):正、鵠:均指箭靶子;畫在布上的叫正,畫在皮上的叫鵠。 【譯文】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于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于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 君子無論處于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 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 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庸》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