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廢,累知淄州。 從宗弼取河南,克鄭州,擒其守劉政,破孟邦傑于登封,授鄭州防禦使。 討平太行車轅嶺賊。 從征江南,渡淮,破孫暉兵萬餘人,下安豐、霍丘。 及攻濠州,以彥舟為先鋒,順流薄城,擒其水軍統制邵青,遂克濠州。 師還,累官工、兵部尚書,河南尹,封廣平郡王。 正隆例降金紫光祿大夫,改西京留守。 彥舟荒于色,有禽獸行。 妾生女姿麗,彥舟苦虐其母,使自陳非己女,遂納為妾。 其官屬負官錢,私其妻與折券。 惟破濠州時,諸軍凡係獲皆殺之,彥舟號令毋輒殺,免者數千人,人頗以此稱之。 然自幼至老常在行伍,習兵事,知利鈍。 海陵欲以為征南將佐,正隆五年,除南京留守。 彥舟有疾,朝臣有傳彥舟死者,而彥舟尚無恙,海陵盡杖妄傳彥舟死者,以激勵之。 無何竟死於汴,年五十五。 遺表言「伐宋當先取淮南」雲。 徐文,字彥武,萊州掖縣人,徙膠水。 少時販鹽為業,往來瀕海數州,剛勇尚氣,儕輩皆憚之。 宋季盜起,募戰士,為密州板橋左十將。 勇力過人,揮巨刀重五十斤,所向無前,人呼為「徐大刀」。 後隷王龍圖麾下,與夏人戰,生擒一將,補進武校尉。 東還,破群賊楊進等,轉承信郎。 宋康王渡江,召文為樞密院準備將,擒苗傅及韓世績,以功遷淮東、浙西、沿海水軍都統制。 諸將忌其材勇。 是時,李成、孔彥舟皆歸齊,宋人亦疑文有北歸志,大將閻皋與文有隙,因而譖之。 宋使統制硃師敏來襲文,文乃率戰艦數十艘泛海歸於齊。 齊以文為海、密二州滄海都招捉使兼水軍統制,遷海道副都統兼海道總管,賜金帶。 文以策干劉豫,欲自海道襲臨安,豫不能用。 齊國廢,元帥府承製以文為南京步軍都虞候,權馬步軍都指揮使。 天眷元年,破太行賊梁小哥,以本職兼水軍統制。 朝廷以河南與宋,除文山東路兵馬鈐轄。 宗弼復取河南,文破宋將李寶于濮陽、孟邦傑于登封。 宋蔣知軍據河陽,文遲明至其城下,使別將攻城東北,自將精鋭潛師襲南門。 城中悉眾救東北,文乃自南門斬關入城。 宋軍潰去,追擊敗之。 破郭清、郭遠于汝州。 鄭州叛,復取之,擊走宋將戚方。 河南既平,宗弼勞賞將士,賞文銀幣鞍馬。 充行軍萬戶,從宗弼取廬、濠等州,超換武義將軍。 知濟州,在職七年,移知泰安軍。 海陵即位,錄舊功,累遷中都兵馬都指揮使,賜金帶,改浚州防禦使。 未幾,海陵謀伐宋,改行都水監,監造戰船于通州。 東海縣人徐元、張旺作亂,縣人房真等三人走海州,及走總管府,上變。 州、府皆遣使效隨真等詣東海觀賊形勢,皆為賊所害。 州、府合兵攻之,累月不下。 海陵且欲伐宋,惡聞其事,詔文與步軍指揮使張弘信、同知大興尹李惟忠、宿直將軍蕭阿窊率舟師九百浮海討之,謂文等曰:「朕意不在一邑,將以試舟師耳。 」文等至東海,與賊戰,敗之,斬首五千餘級,獲徐元、張旺,餘眾請降。 是役也,張弘信行至萊州,稱疾留止,日與妓樂飲酒。 海陵聞之,師還,杖弘信二百。 文遷定海軍節度使。 房真三人官賞有差。 死賊者皆贈官三級,以銀百兩、絹百匹賜其家。 大定二年,詣闕自陳年老目昏,懇求致仕。 許之。 以覃恩遷龍虎衛上將軍,卒於家。 施宜生,字明望,邵武人也。 博聞強記,未冠,由鄉貢入太學。 宋政和四年,擢上舍第,試學官,授潁州教授。 及王師入汴,宜生走江南。 復以罪北走齊,上書陳取宋之策,齊以為大總管府議事官。 失意于劉麟,左遷彰信軍節度判官。 齊國廢,擢為太常博士,遷殿中侍御史,轉尚書吏部員外郎,為本部郎中。 尋改禮部,出為隰州刺史。 天德二年,用參知政事張浩薦宜生可備顧問,海陵召為翰林直學士,撰《太師梁王宗弼墓銘》,進官兩階。 正隆元年,出知深州,召為尚書禮部侍郎,遷翰林侍講學士。 四年冬,為宋國正旦使。 宜生自以得罪北走,恥見宋人,力辭,不許。 宋命張燾館之都亭,因間以首丘風之。 宜生顧其介不在旁,為廋語曰:「今日北風甚勁。 」又取幾間筆扣之曰:「筆來,筆來。 」於是宋始警。 其副使耶律闢離剌使還以聞,坐是烹死。 初,宜生困于場屋,遇僧善風鑒,謂之曰:「子面有權骨,可公可卿。 而視子身之毛,皆逆上,且覆腕,必有以合乎此而後可貴也。 」宜生聞其言,大喜,竟從范汝為于建、劍。 已而汝為敗,變服為傭泰之吳翁家三年。 翁異之,一日屏人詰其姓名,宜生曰:「我服傭事惟謹,主人乃亦置疑邪?」翁固詰之,則請其故。 翁曰:「日者燕客,執事咸餕,而汝獨孫諸儕,且撤器有嘆聲,是以識汝非真傭也。 」宜生遂告之故。 翁贐之金,夜濟淮以歸。 試《一日獲熊三十六賦》擢第一,其後竟如僧言。 張中孚,字信甫,其先自安定徙居張義堡。 父達,仕宋至太師,封慶國公。 中孚以父任補承節郎。 宗翰圍太原,其父戰歿,中孚泣涕請跡父屍,乃獨率部曲十餘人入大軍中,竟得其屍以還。 累官知鎮戎軍兼安撫使,屢從吳玠、張浚以兵拒大軍。 浚走巴蜀,中孚權帥事。 天會八年,睿宗以左副元帥次涇州,中孚率其將吏來降,睿宗以為鎮洮軍節度使知渭州,兼涇原路經略安撫使。 齊國建,以什一法括民田,籍丁壯為鄉軍。 中孚以為涇原地瘠無良田,且保甲之法行之已習,今遽紛更,人必逃徙,只見其害,未見其利也。 竟執不行。 時齊政甚急,莫敢違,人為中孚懼,而中孚不之顧。 未幾齊國廢,一路獨免掊克之患。 天眷初,為陝西諸路節制使知京兆府,朝廷賜地江南,中孚遂入宋。 宗弼再定河南、陝西,移文宋人,使歸中孚。 至汴,就除行台兵部尚書,遷除參知行台尚書省事。 明年,拜參知政事。 貞元元年,遷尚書左丞,封南陽郡王。 三年,以疾告老,乃為濟南尹,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宿王。 移南京留守,又進封崇王。 卒,年五十九,加贈鄧王。 中孚天性孝友剛毅,與弟中彥居,未嘗有間言。 喜讀書,頗能書翰。 其禦士卒嚴而有恩,西人尤畏愛之。 葬之日,老稚扶柩流涕蓋數萬人,至為罷市,其得西人之望如此。 正隆例封崇進、原國公。 張中彥,字才甫,中孚弟。 少以父任仕宋,為涇原副將,知德順軍事。 睿宗經略陝西,中彥降,除招撫使。 從下熙、河、階、成州,授彰武軍承宣使,為本路兵馬鈐轄,遷都總管。 宋將關師古圍鞏州,與秦鳳李彥琦會兵攻之。 王師下饒風關,得金、洋諸州,以中彥領興元尹,撫輯新附。 師還,代彥琦為秦鳳經略使。 秦州當要衝而城不可守,中彥徙治北山,因險為壘,今秦州是也。 築臘家諸城,以扼蜀道。 帥秦凡十年,改涇原路經略使知平涼府。 朝廷以河南、陝西賜宋,中孚以官守隨例當留關中。 熙河經略使慕洧謀入夏,將窺關、陝,中彥與環慶趙彬會兩路兵討之,洧敗入于夏。 中彥與兄中孚俱至臨安,被留,以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清遠軍承宣使,提舉佑神觀,靖海軍節度使。 皇統初,恢復河南,詔征中彥兄弟北歸,為靜難軍節度使,歷彰化軍、鳳翔尹,改尹慶陽,兼慶原路兵馬都總管、寧州刺史。 宗室宗淵毆死僚佐梁鬱。 鬱遠人,家貧無能赴告者。 中彥力為正其罪,竟置於法。 改彰德軍節度使,均賦調法,奸豪無所蔽匿,人服其明。 正隆營汴京新宮,中彥采運關中材木。 青峰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絶,唐、宋以來不能致。 中彥使構崖駕壑,起長橋十數里,以車運木,若行平地,開六盤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 明年,作河上浮梁,復領其役。 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彥手制小舟才數寸許,不假膠漆而首尾自相鈎帶,謂之「鼓子卯」,諸匠無不駭服,其智巧如此。 浮梁巨艦畢功,將發旁郡民曳之就水。 中彥召役夫數十人,治地勢順下傾瀉于河,取新秫秸密佈于地,復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眾乘霜滑曳之,殊不勞力而致諸水。 第2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金史》
第2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