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輔四年,遣謀克辛斡特刺、移刺窟斜招諭臨潢,子廉率戶二千六百來歸。 今就領其眾,佩銀牌,招未降軍民。 盧彥倫怒于廉先降,殺子廉妻及二子,使騎兵二千伺取子廉。 子廉與窟斜經險阻中,騎兵圍之,兩騎突出直犯子廉。 子廉引弓斃其一人,其一人挺槍幾中子廉腋。 子廉避其槍,與搏戰,生擒之,乃彥倫健將孫延壽也。 餘眾潰去。 天會三年,除上京副留守。 久之,兼鹽鐵事。 天眷中,除燕京院都監。 遼王宗干問宰相曰:「子廉有功,何為下遷。 」;宰相以例對。 宗干曰:「盧彥倫何不除此職?子廉之功十倍彥倫,在臨潢十餘年,吏民畏愛如一日,誰能及此。 」是時盧彥倫已以少府監除節度使,故宗干引以為比。 除寧昌軍節度使。 海陵弒熙宗,子廉聞之,嘆曰:「曾不念國王定策之功耶。 」乃致仕。 大定二年,卒。 李三錫字懷邦,錦州安昌人,以貲得官。 遼季,盜攻錦州,州人推三錫主兵事,設機應變,城賴以完。 錄功授左承製。 遼主走天德,劉彥宗闢三錫將兵保白雲山。 金兵次來州,三錫以其眾降。 攝臨海軍節度副使,參預元帥府軍事,改知嚴州。 宗望伐宋,三錫領行軍猛安,敗郭藥師軍于白河。 進官安州防禦使。 再克汴京,三錫從闍母護宋二主北歸。 復知嚴州,改歸德軍節度副使。 詔廢齊國,擇吏三十人與俱行,三錫在選中。 還為慶州刺史,三遷武勝軍節度使。 察廉第一,遷三階,改安國軍節度使,除河北西路轉運使,致仕。 三錫政事強明,所至稱治。 世宗舊聞其名,大定初,起為北京路都轉運使。 制下,而三錫已卒。 孔敬宗字仲先,其先東垣人,石晉末,徙遼陽。 遼季,敬宗為寧昌劉宏幕官。 斡魯古兵至境上,敬宗勸劉宏迎降,遂以敬宗為鄉導,拔顯州,以功補順安令。 天輔二年,詔敬宗與劉宏率懿州民徙內地,授世襲猛安,知安州事。 將兵千人從宗望伐宋。 汴京平,宗望命敬宗守汴。 嘗自汴馳驛至河北,還至河上,會日暮無舟,敬宗策馬亂流,遂達南岸。 遷靜江軍節度使,歷石、辰、信、磁四州刺史,階光祿大夫。 海陵問張浩曰:「卿識孔敬宗否,何階高職下也。 」浩對曰:「國初,敬宗勸劉宏以懿州效順,其後從軍積勞,有司不知,故一概常調耳。 」明日,除寧昌軍節度使。 徙歸德軍,致仕。 大定二年,卒。 李師夔字賢佐,奉聖永興人。 少倜儻,有大志。 以廕入仕,為本州監。 天輔六年,太祖襲遼主于鴛鴦濼,郡守委城遁去,眾無所屬,相與叩門請師夔主郡事。 師夔許之,乃搜卒治兵。 迪古乃兵至奉聖州,師夔與其故人沈璋密謀出降,曰:「一城之命懸于此舉。 」璋曰:「君言是矣。 如軍民不從,奈何。 」師夔即率親信十數輩詰旦出城,見余睹,與之約曰:「今已服從,願無以兵入城及俘掠境內。 」余睹許諾。 詔以師夔領節度,以璋佐之。 賜師夔駿馬二,俾招未附者,許以便宜從事。 明年,加左監門衛大將軍。 劇賊張勝以萬人逼城,師夔度眾寡不敵,乃偽與之和,日致饋給,勝信之。 師夔乘其不備,使人刺勝,殺之。 以其首徇曰:「汝輩皆良民,脅從至此,今元惡已誅,可棄兵歸復其所。 」賊眾大驚,皆散去。 別賊焦望天、尹智穆率兵數千來寇。 師夔以兵臨之,設伏歸路,使人反間之。 智穆果疑,望天先引去。 智穆勢孤,亦還,遇伏而敗,遂執斬之。 是後賊眾不敢入境。 以勞遷靜江軍節度留後,累遷武平軍節度使,改東京路轉運使,徙陝西東路轉運使。 致仕,封任國公。 卒,年八十五。 沈璋字之達,奉聖州永興人也。 學進士業。 迪古乃軍至上谷,璋與李師夔謀,開門迎降。 明日,擇可為守者,眾皆推璋,璋固稱李師夔,於是授師夔武定軍節度使,以璋副之。 授太常少卿,遷鴻臚卿。 丁母憂,起複山西路都轉運副使,加衛尉卿。 從伐宋。 汴京平,眾爭趨貲貨,璋獨無所取,惟載書數千卷而還。 太行賊陷潞州,殺其守姚璠,官軍討平之,命璋權知州事。 璋至,招復逋逃,賑養困餓,收其橫屍葬之。 未幾,民頗軍輯。 初,賊黨據城,潞之軍卒當緣坐者七百人,帥府牒璋盡誅之,璋不從。 帥府聞之,大怒,召璋呵責,且欲殺璋,左右震恐,璋顏色不動,從容對曰:「招亡撫存,璋之職也。 此輩初無叛心,蓋為賊所脅,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復來。 今欲殺之,是殺降也。 苟利於眾,璋死何憾。 」少頃,怒解。 因召潞軍曰:「吾始命戮汝,今汝使君活爾矣。 」皆感泣而去。 朝廷聞而嘉之,拜左諫議大夫,知潞州事。 百姓為之立祠。 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書禮部侍郎。 時介休人張覺聚黨亡命山谷,鈔掠邑縣,招之不肯降,曰:「前嘗有降者,皆殺之。 今以好言誘我,是欲殺我耳。 獨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無疑。 」於是,命璋往招之,覺即日降。 轉尚書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陽尹,遷利涉軍節度使,為東京路都轉運使,改鎮西軍節度使。 天德元年,以病致仕。 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賜楊建中榜及第。 贊曰:危難之際,兩軍方爭,專城之將,國家之輕重系焉。 李師夔非有君命,為眾所推,又能全活其人,猶有說也。 盧彥倫之降,雖雲城潰,初志不確,何尤乎毛子廉。 至如子廉不仕海陵,沈璋以片言降張覺,一善足稱,何可掩也。 左企弓字君材。 八世祖皓,後唐棣川刺史,以行軍司馬戍燕,遼取燕,使守薊,因家焉。 企弓讀書,通《左氏春秋》。 中進士,再遷來州觀察判官。 蕭英弼賊昭懷太子,窮治黨與,多連引。 企弓辨析其冤,免其甚眾。 自御史知難事,出為中京副留守,按刑遼陽。 有獄本輕而入之重者,已奏待報,企弓釋之以聞。 累遷知三司使事。 天慶末,拜廣陵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 金兵已拔上京,北樞密院恐忤旨,不以時奏。 遼故事,軍政皆關決北樞密院,然後奏禦。 企弓以聞。 遼主曰:「兵事無乃非卿職邪?」對曰:「國勢如此,豈敢循例為自容計。 」因陳守備之策。 拜中書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 時遼主聞金已克中京,將西幸以避之。 企弓諫不聽。 遼主自鴛鴦濼亡保陰山。 秦晉國王耶律捏裡自立於燕,廢遼主為湘陰王,改元德興。 企弓守司徒,封燕國公。 虞仲文參知政事,領西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內外諸軍都統。 曹勇義中書侍郎平章事、樞密使、燕國公。 康公弼參知政事、簽樞密院事,賜號「忠烈翊聖功臣」。 德妃攝政,企弓加侍中。 宋兵襲燕,奄至城中,已而敗走。 或疑有內應者,欲根株之,企弓爭之,乃止。 太祖至居庸關,蕭妃自古北口遁去。 都監高六等送款于太祖,太祖徑至城下。 高六等開門待之。 太祖入城受降,企弓等猶不知。 太祖駐蹕燕京城南,企弓等奉表降,太祖俾複舊職,皆受金牌。 企弓守太傅、中書令,仲文樞密使、侍中、秦國公,勇義以舊官守司空,公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副使權知院事、簽中書省、封陳國公。 遼致仕宰相張琳進上降表,詔曰:「燕京應琳田宅財物並給還之。 」琳年高,不能入見,止令其子弟來。 太祖既定燕,從初約,以與宋人。 企弓獻詩,略曰:「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 」太祖不聽。 是時,置樞密院于廣寧府。 企弓等將赴廣寧,張覺在平州有異志,太祖欲以兵送之。 企弓等辭兵曰:「如此,是促之亂也。 」及過平州,舍于慄林下,張覺使人殺之。 企弓年七十三,謚恭烈。 天會七年,贈守太師,遣使致奠。 正隆二年,改贈特進、濟國公。 虞仲文字質夫,武州寧遠人也。 七歲知作詩,十歲能屬文,日記千言,刻苦學問。 第進士,累仕州縣,以廉能稱。 舉賢良方正,對策優等。 擢起居郎、史館修撰,三遷至太常少卿。 宰相有左降,仲文獨出餞之。 或指以為黨,仲文乃求養親。 久之,召復前職。 宰相薦文行第一,權知制誥,除中書舍人。 討平白,拜樞密直學士,權翰林學士,為翰林侍講學士。 年五十五,卒,謚文正。 天會七年,贈兼中書令。 正隆二年,改贈特進、濮國公。 第2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金史》
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