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制。 天板長一尺六寸,廣八寸,前高八寸五分,後高九寸五分,身圍一尺八寸三分,並納言,並用青羅為表,紅羅為裡,周回用金棱。 天板下有四柱,四面珍珠網結子,花素墜子,前後珠旒共二十四,旒各長一尺二寸。 青碧綫織造天河帶一,長一丈二尺,闊二寸,兩頭各有真珠金碧旒三節,玉滴子節花。 紅線組帶二,上有真珠金翠旒,玉滴子節花,下有金鐸子二。 梅紅線款幔帶一。 黈纊二,真珠垂系,上用金萼子二。 簪窠,款幔、組帶鈿窠,各二,內組帶鈿窠四並玉鏤塵碾造。 玉簪一,頂方二寸,導長一尺二寸,簪頂刻鏤塵雲龍。 袞,用青羅夾制,五彩間金繪畫,正面日一、月一、升龍四、山十二,上下襟華蟲、火各六對,虎、蜼各六對。 背面星一,升龍四、山十二,華蟲、火各二十對,虎、蜼各六對。 中單一,白羅單制,羅領、褾、襈。 裳一,帶、褾襈,紅羅八幅夾制,綉藻三十二,粉十六、米十六、黼三十二、黻三十二。 蔽膝一,帶、褾、襈,並紅羅夾制,綉升龍二。 綬一副:大綬以赤黃黑白綠縹六彩織,紅羅托裡,小綬三色,同大綬,銷金黃羅綬頭,上間施三玉環,皆刻雲龍,大綬五百首,小綬半之。 緋白大帶一,銷金黃羅帶頭,鈿窠二十四。 紅羅勒帛一,青羅抹帶一。 玉珮二,白玉上中下璜各一,半月各二,皆刻雲龍,玉滴子各二,皆以紅真珠穿制。 金篦鈎、獸面、水葉、環、釘。 涼帶一,紅羅裹,縷金,上有玉鵝七,釒宅尾束各一,金攀龍口,以玳瑁板襯釘腳。 褵,重底、紅羅面,白綾托裡,如意頭,銷金黃羅緣口,玉鼻仁飾以珠。 襪用緋羅加綿。 凡大祭祀、加尊號、受冊寶,則服袞冕。 行幸、齋戒出宮或禦正殿,則通天冠、絳紗袍。 鎮圭,大圭。 皇統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禮部下太常,畫鎮圭式樣,大禮使據《三禮圖》以進,用之。 大定十一年,太常寺按《禮》「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天子服之」。 自西魏、隋、唐以來,大圭長尺二寸,與鎮圭同。 蓋鎮圭以鎮天下,以四鎮山為飾,今其圭已依古制,惟無大圭。 今禦府有故宋白玉圭,圓,無上閷及終葵首。 自西魏以來,所制玉笏皆長尺有二寸,方而不折,雖非先王之法,蓋後世玉難得,隨宜故也。 擬合以禦府所藏,行禮就用。 ○視朝之服 初,太宗即位,始服赭黃,自後視百官朝禦袍帶。 章宗即位,以世宗之喪,有司請禦純吉,不從,乃服淡黃袍、烏犀帶。 常朝則服小帽、紅襕、偏帶或束帶。 ○皇后冠服 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羅表、青絹襯金紅羅托裡,用九龍、四鳳,前面大龍銜穗球一朵,前後有花株各十有二,及鸂鶒、孔雀、雲鶴、王母仙人隊、浮動插瓣等,後有納言,上有金蟬鑻金兩博鬢,以上並用鋪翠滴粉縷金裝珍珠結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鈿窠,後有金鈿窠二,穿紅羅鋪金款幔帶一。 禕衣,深青羅織成翬翟之形,素質,十二等,領、褾、襈並紅羅織成雲龍,中單以素青紗制,領織成黼形霰十二,褾、袖襈、織成雲龍,並織紅縠造。 裳,八副,深青羅織成翟文六等,褾、襈織成紅羅雲龍,明金帶腰。 蔽膝,深青羅織成翟文三等,領緣,緅色羅織成雲龍,明金帶大綬一,長五尺,闊一尺,黃赤白黑縹綠六彩織成,小綬三色同大綬,間七寶鈿窠,施三玉環。 上碾雲龍,拈金綫織成大小綬頭,紅羅花襯,大帶,青羅硃裡,紕其外,上以硃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拈金綫織成帶頭。 玉珮二朵,每朵上中下璜各一,半月墜子各二,並玉碾,縷金打鈒獸面、篦鈎佩子各一,水葉子真珠穿綴。 青衣革帶,用縷金青羅裹造,上用金打鈒水地龍,鵝眼釒宅尾,龍口攀束子共八事,以玳瑁襯金釘腳。 抹帶二,紅羅、青羅各一,並明金造,各長一丈五寸。 褵以青羅制,白綾裡,如意頭,明金、黃羅準上用,玉鼻仁真珠裝,綴繫帶。 襪,青羅表裡,綴繫帶。 犀冠,減撥花樣,縷金裝造,上有玉簪一,下有玳瑁盤一。 ○皇太子冠服 冕用白珠九旒,紅絲組為纓,青纊充耳,犀簪導。 袞,青衣硃裳,五章在衣,山、龍、華蟲、火、宗彞,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白紗中單,青褾礻巽裾。 革帶,涂金銀鉤。 蔽膝,隨裳色,為火、山二章。 瑜玉雙佩,四采織成大綬,間施玉環三。 白襪,硃褵,褵加金涂銀釦。 謁廟則服之。 遠遊冠,十八梁,金涂銀花,飾博山附蟬,紅絲組為纓,犀簪導。 硃明服,紅裳,白紗中單,方心曲領。 絳紗蔽膝,白襪黑褵。 余同袞冕。 冊寶則服之。 桓圭,長九寸、廣三寸、厚半寸、用白玉,若屋之桓楹,為二棱。 太子入朝起居及與宴,則朝服,紫袍、玉帶、雙魚袋。 其視事及見師少賓客,則服小帽、皁衫、玉束帶。 ○宗室及外戚並一品命婦 衣服聽用明金,期親雖別籍、女子出嫁並同。 又五品以上官母、妻,許披霞帔。 唯首飾、霞帔、領袖、腰帶,許用明金、籠金、間金之類。 其衣服止用明銀、象金及金條壓綉。 正班局分承應帶官人,雖未出職系班,其祖母及母、妻、子孫之婦、同籍兄弟之妻、及在室女、孫、姊妹並同。 又禁私家用純黃帳幕陳設,若曾經宣賜鸞輿服禦,日月雲肩、龍文黃服、五個鞘眼之鞍皆須更改。 ○臣下朝服 凡導駕及行大禮,文武百官皆服之。 正一品:貂蟬籠巾,七梁額花冠,貂鼠立筆,銀立筆,犀簪導,佩劍,緋羅大袖、緋羅裙、緋羅蔽膝各一,緋白羅大帶,天下樂暈錦玉環綬一,白羅方心曲領、白紗中單、銀褐勒帛各一,玉珠佩二,金涂銀革帶,烏皮履,白綾襪。 正二品:七梁冠,銀立筆,犀簪導,不佩劍,緋羅大袖,雜花暈錦玉環綬,余並同。 正四品:五梁冠,銀立筆,犀簪,白獅錦銀環綬,珠佩,銀革帶,御史中丞則獬豸冠、青荷蓮綬,余並同。 正五品:四梁冠,簇四金雕錦銅環綬,銀珠佩,余並同。 正六品至七品:三梁冠,黃獅錦銅環綬,銅珠佩,銅束帶,余並同。 大定二十二年祫享,攝官、導駕二品冠七梁,三品四品冠六梁,服有金花,五品冠五梁,六品冠四梁,七品冠三梁,監察御史獬豸冠、青綬,八品九品冠二梁,余制並同。 三品舊無。 ○祭服 皇統七年,太常寺言:「太廟成後,奉安神主,祫享行禮,凡行事、執事、助祭、陪位官,準古典當服袞冕、九章畫降龍,隨品各有等差。 《通典》雲虞、夏、殷並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于衣,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于裳。 周升三辰于旂,登龍于山,登火於宗彞,作九章之服,龍、山、華蟲、火、宗彞繪于衣,藻、粉米、黼、黻綉于裳。 『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候伯之服自冕而下如公之服』。 又後魏帝服袞冕,與祭者皆朝服。 又《開元禮》一品服九章。 又《五禮新儀》正一品服九旒冕、犀簪,青衣畫降龍。 今汴京舊禮直官言,自宣和二年已後,一品祭服七旒冕、大袖無龍。 唐雖服九章服,當時司禮少常伯孫茂道言:『諸臣之章雖殊,然飾龍名袞,尊卑相亂,請三公服冕八章為宜。 』臣等竊謂歷代衣服之制不同,若從後魏則止服朝服,或用宋服則為七章,若遵唐九章,則有飾龍名袞尊卑相亂之議。 」尚書省乃奏用後魏故事,止用燕京大冊禮時所服朝服以祭。 大定三年八月,詔遵皇統制,攝官則朝服,散官則公服,以皇太子為亞獻,服袞冕。 十四年,用唐制,若祭遇雨雪則服常服,謂今之公服也。 泰和元年八月,禮官言:「祭服所以接神,朝服所以事君,雖歷代損益不同,然未嘗不有分別。 是以袞冕十二旒,玄衣纁裳備十二章,天子之祭服也。 通天冠、絳紗袍、紅羅裳,天子之視朝服也。 臣下之服則用青衣硃裳以祭,硃衣硃裳以朝。 國朝惟天子備袞冕、通天冠二等之服,今群臣但有朝服,而祭服尚闕,每有祀事但以朝服從事,實于典禮未當。 請依漢、唐故事,祭服冕旒畫章,然君臣冕服雖章數各殊而俱飾龍名袞,而唐孫茂道已有尊卑相亂之論。 然三公法服有龍,恐涉于僭,國初禮官亦嘗駁議。 乞參酌古今,改置祭服,其冠則如朝冠,而但去其貂蟬、豎筆,其服用青衣、硃裳、白襪、硃履,非攝事者則用朝服,庶幾少有差別。 」上曰:「朝、祭之服,固宜分也。 」 ○公服 第1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金史》
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