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 踰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 《實錄》成,擢起居舍人。 丁母艱。 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衣不解帶。 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 服除,為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 紹聖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惇、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餘條示之,謂為無驗證。 既而院吏考閲,悉有據依,所餘才三十二事。 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 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 」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 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言者猶以處善地為法。 以親嫌,遂移戎州。 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 蜀士慕從之遊,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 徽宗即位,起監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隆觀。 庭堅在河北與趙挺之有微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承風旨,上其所作《荊南承天院記》,指為幸災,復除名、覊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聞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 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 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而庭堅于文章尤長於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 軾為侍從時,舉以自代,其詞有「瑰偉之文,妙絶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號山穀道人云。 晁補之,字無咎,濟州鉅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慤之曾孫也。 父端友,工于詩。 補之聰敏強記,才解事即善屬文,王安國一見奇之。 十七歲從父官杭州,稡錢塘山川風物之麗,著《七述》以謁州通判蘇軾。 軾先欲有所賦,讀之嘆曰:「吾可以閣筆矣!」又稱其文博辯雋偉,絶人遠甚,必顯于世。 由是知名。 舉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 神宗閲其文曰:「是深于經術者,可革浮薄。 」調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 元祐初,為太學正,李清臣薦堪館閣,召試,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召還,為著作佐郎。 章惇當國,出知齊州,群盜晝掠途巷。 補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審,一日宴客,召賊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來,一府為徹警。 坐修《神宗實錄》失實,降通判應天府、亳州,又貶監處、信二州酒稅。 徽宗立,復以著作召。 既至,拜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 黨論起,為諫官管師仁所論,出知河中府,修河橋以便民,民畫祠其像。 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鴻慶宮。 還家,葺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慕陶潛為人。 大觀末,出黨籍,起知達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補之才氣飄逸,嗜學不知倦,文章溫潤典縟,其凌麗奇卓出於天成。 尤精《楚詞》,論集屈、宋以來賦詠為《變離騷》等三書。 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擇仁厚勇略吏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諸郡武備,議者以為通達世務。 從弟詠之。 詠之字之道,少有異材,以蔭入官。 調揚州司法參軍,未上。 時蘇軾守揚州,補之倅州事,以其詩文獻軾,軾曰:「有才如此,獨不令我一識面邪?」乃具參軍禮入謁,軾下堂輓而上,顧坐客曰:「奇才也!」復舉進士,又舉宏詞,一時傳誦其文。 為河中教授,元符末,應詔上書論事,罷官。 久之,為京兆府司錄事,秩滿,提點崇福宮,卒,年五十二,有文集五十捲。 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揚州高郵人。 少豪雋,慷慨溢于文詞,舉進士不中。 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與己意合。 見蘇軾于徐,為賦黃樓,軾以為有屈、宋才。 又介其詩于王安石,安石亦謂清新似鮑、謝。 軾勉以應舉為親養,始登第,調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初,軾以賢良方正薦于朝,除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 遷正字,而復為兼國史院編修官,上日有硯墨器幣之賜。 紹聖初,坐黨籍,出通判杭州。 以御史劉拯論其增損實錄,貶監處州酒稅。 使者承風望指,候伺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繼編管橫州,又徙雷州。 徽宗立,復宣德郎,放還。 至藤州,出遊華光亭,為客道夢中長短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 先自作輓詞,其語哀甚,讀者悲傷之。 年五十三,有文集四十捲。 觀長於議論,文麗而思深。 及死,軾聞之嘆曰:「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豈復有斯人乎!」弟覿字少章,覯字少儀,皆能文。 張耒,字文潛,楚州淮陰人。 幼穎異,十三歲能為文,十七時作《函關賦》,已傳人口。 遊學于陳,學官蘇轍愛之,因得從軾游,軾亦深知之,稱其文汪洋沖澹,有一倡三嘆之聲。 弱冠第進士,歷臨淮主簿、壽安尉、咸平縣丞。 入為太學錄,范純仁以館閣薦試,遷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秘書丞、著作郎、史館檢討。 居三館八年,顧義自守,泊如也。 擢起居舍人。 紹聖初,請郡,以直龍圖閣知潤州。 坐黨籍,徙宣州,謫監黃州酒稅,徙復州。 徽宗立,起為通判黃州,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甫數月,復出知潁州、汝州。 崇寧初,復坐黨籍落職,主管明道宮。 初,耒在潁,聞蘇軾訃,為舉哀行服,言者以為言,遂貶房州別駕,安置於黃。 五年,得自便,居陳州。 耒儀觀甚偉,有雄才,筆力絶健,于騷詞尤長。 時二蘇及黃庭堅、晁補之輩相繼沒,耒獨存,士人就學者眾,分日載酒餚飲食之。 誨人作文以理為主,嘗著論云:「自《六經》以下,至于諸子百氏騷人辯士論述,大抵皆將以為寓理之具也。 故學文之端,急於明理,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 夫決水于江、河、淮、海也,順道而行,滔滔汨汨,日夜不止,沖砥柱,絶呂梁,放於江湖而納之海,其舒為淪漣,鼓為波濤,激之為風飆,怒之為雷霆,蛟龍魚鱉,噴薄出沒,是水之奇變也。 水之初,豈若是哉!順道而決之,因其所遇而變生焉。 溝瀆東決而西竭,下滿而上虛,日夜激之,欲見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 江、河、淮、海之水,理達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 激溝瀆而求水之奇,此無見於理,而欲以言語句讀為奇,反覆咀嚼,卒亦無有,文之陋也。 」學者以為至言。 作詩晚歲益務平淡,效白居易體,而樂府效張籍。 久于投閒,家益貧,郡守翟汝文欲為買公田,謝不取。 晚監南嶽廟,主管崇福宮,卒,年六十一。 建炎初,贈集英殿修撰。 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彭城人。 少而好學苦志,年十六,摎以文謁曾鞏,鞏一見奇之,許其以文著,時人未之知也,留受業。 熙寧中,王氏經學盛行,師道心非其說,遂絶意進取。 鞏典五朝史事,得自擇其屬,朝廷以白衣難之。 元祐初,蘇軾、傅堯俞、孫覺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援,又用梁燾薦,為太學博士。 言者謂在官嘗越境出南京見軾,改教授潁州。 又論其進非科第,罷歸。 調彭澤令,不赴。 家素貧,或經日不炊,妻子慍見,弗恤也。 久之,召為秘書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鄒浩買棺斂之。 第3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3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