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曰:「百官總己以聽于塚宰。 」彼塚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舉天下之事委之,三年不置疑于其間邪?又曰:「五載一巡狩。 」彼無腹心之臣,五載一出,捐千里之畿,而誰與守邪?今夫一家之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必有密友,以開心胸,以濟緩急,奈何天子而無腹心之臣乎?近世之君抗然于上,而使宰相眇然于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 臣視君如天之遼然而不可親,而君亦如天之視人,泊然無愛之之心也。 是以社稷之憂,彼不以為憂,君憂不辱,君辱不死。 一人譽之則用之,一人毀之則舍之。 宰相避嫌畏譏且不暇,何暇盡心以憂社稷?數遷數易,視相府如傳舍。 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惸惸于上,一旦有卒然之憂,吾未見其不顛沛而殞越也。 聖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師,愛之如兄弟,執手入臥內,同起居寢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祿,重其權,而後可與議天下之機,慮天下之變。 宰相韓琦見其書,善之,奏于朝,召試舍人院,辭疾不至,遂除秘書省校書郎。 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闢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 書成,方奏未報,卒。 賜其家縑、銀二百,子軾辭所賜,求贈官,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蜀。 有文集二十捲、《謚法》三卷。 章望之,字表民,建州浦城人。 少孤,喜問學,志氣宏放。 為文辯博,長於議論。 初由伯父得象蔭為秘書省校書郎,監杭州茶庫。 踰年辭疾去,求舉賢有方正,得象在相位,以嫌扼之,乃上書論時政凡萬餘言,不報。 丁母憂,毀瘠過制。 服除,浮游江、淮間,犯艱苦,汲汲以營衣食,不自悔,人勸之仕,不應也。 其兄拱之知晉江縣,忤其守蔡襄,襄怒,誣以臓,貶。 望之號泣,力訴于朝。 時襄方貴顯,事久不得直。 望之訴不已,章十餘上,起獄數年,朝廷為再劾,卒脫拱之冤,復官如初,望之遂不復仕。 覃恩遷太常寺太祝、大理評事。 翰林學士歐陽修、韓絳、知制誥吳奎劉敞、范鎮同薦其才,宰相欲稍用之,除簽書建康軍節度判官,不赴。 又除知烏程縣,趣令受命,固辭,遂以光祿寺丞致仕,卒。 望之喜議論,宗孟軻言性善,排荀卿、揚雄、韓愈、李翱之說,著《救性》七篇。 歐陽修論魏、梁為正統,望之以為非,著《明統》三篇。 江南人李覯著《禮論》,謂仁、義、智、信、樂、刑、政皆出於禮,望之訂其說,著《禮論》一篇。 其議論多有過人者。 嘗北遊齊、趙,南泛湖、湘,西至汧、隴,東極吳會,山水勝處,無所不歷。 有歌詩、雜文數百篇,集為三十捲。 王逢,字會之,太平州當涂人。 其四世祖居岩,仕唐為驍衛長史,遭亂棄官,歸居青山。 楊行密據淮南,使人以兵迫起之。 居岩散遣其家人,而以一身歸行密,授以湖州別駕,不遣。 一日,行密大會,失居岩,亟使人掩其家,無一人在者。 其後有人于嵩山見空石室,詢其旁,或雲有道人王居岩居此,去而莫知其所終。 子孫仕無顯者,至逢,博學能屬文,尤長於講說。 少舉進士不中,去,教授蘇州,學者嘗數百人。 晚始登第,補南雄州軍事判官,歸為國子監直講兼隴西郡王宅教授,李瑋從學,事之甚謹。 岐國公主既降,瑋為逢求遷官,且有命,逢辭不受。 久之,以太常博士通判徐州,卒。 逢為人樂易,篤于朋友,與胡瑗最善。 喜著書,有《易傳》十捲、《乾德指說》一卷、《覆書》七卷。 妻陳氏亦有賢行,無子。 孫唐卿,字希元,青州人。 少有學行,年十七,以書謁韓琦,琦甚器之。 與黃庠、楊寘自景祐以來俱以進士為舉首,有名一時。 唐卿初中第,通判陝州,于吏事若素習。 民有母再適人而死,及葬其父,恨母之不得祔,乃盜母之喪而同葬之。 有司論以法,唐卿時權府事,乃曰:「是知有孝而不知有法爾。 」乃釋之以聞。 未幾,丁父憂,毀瘠嘔血而卒。 詔賻其家。 黃庠字長善,洪州分寧人。 博學強記,超敏過人。 初至京師,就舉國子監、開封府、禮部,皆為第一。 比引試崇政殿,以疾不得入,天子遣內侍即邸舍撫問,賜以藥劑。 是時庠名聲動京師,所作程文,傳誦天下,聞于外夷,近世布衣罕比也。 歸江南五年,以病卒。 楊寘字審賢,察之弟。 少有雋才,慶歷二年舉進士京師,試國子監、禮部皆第一。 既試崇政殿,帝臨軒啟封,見名,喜動于色,謂輔臣曰:「楊寘也。 」遂擢第一,公卿相賀為得人。 授將作監丞、通判穎州。 未至官,持母喪,病羸卒,特詔賻恤其家。 先是,其友夢寘作龍首山人,寘自謂:「龍首,我四冠多士;山人,無祿位之稱。 我其終是乎!」已而果然。 唐庚,字子西,眉州丹棱人也。 善屬文,舉進士,稍為宗子博士,張商英薦其才,除提舉京畿常平。 商英罷相,庚亦坐貶,安置惠州。 會赦,復官承議郎,提舉上清太平宮。 歸蜀,道病卒。 年五十一。 庚為文精密,通於世務,作《名治》、《察言》、《閔俗》、《存舊》、《內前行》諸篇,時人稱之。 有文集二十捲。 子文若,自有傳。 庚兄弟五人,長兄瞻,字望之,後改名伯虎,字長孺。 治《易》、《春秋》,皆有家法。 元祐三年,其父游瀘南,伯虎兄弟居母喪于丹山,伯虎夜半蹴庚曰:「吾夢收父書,發之,得‘亟來’二字,吾父得無他乎?吾心動矣。 汝奉母奠朝夕,吾趨瀘南。 」庚未及應,伯虎奮曰:「吾決矣!」起裹糧,黎明走洪川僦舟,遇江漲,聲搖數十里,客舟皆艤岸不敢動,伯虎徬徨堤上,有漁者持小艇系港中,啖以厚利,不許。 伯虎超入艇中,叱仆夫解維,漁者不得已,從之。 二日半至瀘南,父果病甚,見伯虎,大驚,問其故,具告之。 父嘆曰:「天告汝也!」是日,疾少間,伯虎具舟侍父以歸。 居數日,疾復作,遂卒。 元符二年,庚以貢舉事系獄臨邛,語連伯虎,臨邛並械之。 凡對吏踰年,掠治無完膚,其詞確然,一不及庚,以故獄久不具,卒會赦,除之。 伯虎性真率,無威儀,人多易之,至是皆大服,以為不可及。 伯虎仕于四方,每數年一歸,不過旬日復去。 後卒於家,有子二人。 文同,字與可,梓州梓潼人,漢文翁之後,蜀人猶以「石室」名其家。 同方口秀眉,以學名世,操韻高潔,自號笑笑先生。 善詩、文、篆、隷、行、草、飛白。 文彥博守成都,奇之,致書同曰:「與可襟韻灑落,如晴雲秋月,塵埃不到。 」司馬光、蘇軾尤敬重之。 軾,同之從表弟也。 同又善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請者,足相躡于門。 同厭之,投縑于地,罵曰:「吾將以為襪。 」好事者傳之以為口實。 初舉進士,稍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 元豐初,知湖州,明年,至陳州宛丘驛,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 崔公度嘗與同同為館職,見同京南,殊無言,及將別,但云:「明日復來乎?與子話。 」公度意以「話」為「畫」,明日再往,同曰:「與公話。 」則左右顧,恐有聽者。 公度方知同將有言,非畫也。 同曰:「吾聞人不妄語者,舌可過鼻。 」即吐其舌,三疊之如餅狀,引之至眉間,公度大驚。 及京中傳同死,公度乃悟所見非生者。 有《丹淵集》四十捲行于世。 第3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3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