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正心。 夫治國如治家,治家者先修己,修己者先正心,心正則神明集而萬務理。 今民間傳陛下比年稍邇俳優賤人,燕樂逾節,賜予過度。 燕樂逾節則蕩,賜予過度則侈。 蕩則政事不親,侈則用度不足。 臣竊觀國史,見祖宗日視朝,旰昃方罷,猶坐于後苑,門有白事者,立得召對,委曲詢訪,小善必納。 真宗末年不豫,始間日視事。 今陛下春秋鼎盛,實宵衣旰食求治之秋,而乃隔日禦殿,此政事不親也。 又府庫匱竭,民鮮蓋藏,誅斂科率,殆無虛日。 計度經費,二十倍于祖宗時,此用度不足也。 政事不親,用度不足,誠國大憂。 臣望陛下修己以禦人,洗心以鑒物,勤聽斷,舍燕安,放棄優諧近習之纖人,親近剛明鯁直之良士。 因此災變,以思永圖,則天下幸甚。 其二曰擇賢。 夫明主勞于求賢而逸于任使,然盈庭之士不須盡擇,在擇一二輔臣及御史、諫官而已。 陛下用人尚未慎擇。 昨王隨自吏部侍郎遷門下侍郎平章事,超越十資,復為上相。 此乃非常之恩,必待非常之才,而隨虛庸邪諂,非輔相之器,降麻之後,物論沸騰。 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此亦天意愛惜我朝,陛下鑒之哉!且石中立頃在朝行,以詼諧自任,士人或有宴集,必置席間,聽其語言,以資笑噱。 今處之近輔,不聞嘉謀,物望甚輕,人情所忽,使災害屢降而朝廷不尊,蓋近臣多非才者。 陛下左右尚如此,天下官吏可知也。 實恐遠人輕笑中國,宜即行罷免,別選賢才。 又張觀為御史中丞,高若訥為司諫,二人者皆登高第,頗以文詞進,而溫和軟懦,無剛鯁敢言之氣。 斯皆執政引拔建置,欲其慎默,不敢舉揚其私,時有所言,則必暗相關說,旁人窺之,甚可笑也。 故御史、諫官之任,臣欲陛下親擇之,不令出執政門下。 台諫官既得其人,則近臣不敢為過,乃馭下之策也。 臣以謂陛下身既勤儉,輔弼、台諫又皆得人,則天下何憂不治,災異何由而生?惟陛下少留意焉。 范仲淹薦其才,召試,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 舜欽娶宰相杜衍女,衍時與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時聞人,欲更張庶事。 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為。 會進奏院祠神,舜欽與右班殿直劉巽輒用鬻故紙公錢召妓樂,間夕會賓客。 拱辰廉得之,諷其屬魚周詢等劾奏,因欲搖動衍。 事下開封府劾治,於是舜欽與巽俱坐自盜除名,同時會者皆知名士,因緣得罪逐出四方者十餘人。 世以為過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舉網盡矣。 」 舜欽既放廢,寓于吳中,其友人韓維責以世居京師而去離都下,隔絶親交。 舜欽報書曰: 蒙聞責以兄弟在京師,不以義相就,獨覊外數千里,自取愁苦。 予豈無親戚之情,豈不知會合之樂也?安肯舍安逸而甘愁苦哉! 昨在京師,不敢犯人顏色,不敢議論時事,隨眾上下,心志蟠屈不開,固亦極矣。 不幸適在嫌疑之地,不能決然早自引去,致不測之禍,捽去下吏,人無敢言,友仇一波,共起謗議。 被廢之後,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然後為快。 來者往往鈎賾言語,欲以傳播,好意相恤者幾希矣。 故閉戶不敢與相見,如避兵寇。 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間!遂超然遠舉,覊泊于江湖之上,不唯衣食之累,實亦少避機阱也。 況血屬之多,資入之薄,持國見之矣。 常相團聚,可乏衣食乎?不可也。 可閉關常不與人接乎?不可也。 與人接必與之言,與之言必與之還往,使人人皆如持國則可,不迨持國者必加釀惡言,喧布上下,使仆不能自明,則前日之事未為重也。 都無此事,亦終日勞苦,應接之不暇,寒暑奔走塵土泥淖中,不能了人事,羸馬餓仆,日棲棲取辱于都城,使人指背譏笑哀閔,亦何顏面,安得不謂之愁苦哉! 此雖與兄弟親戚相遠,而伏臘稍足,居室稍寬,無終日應接奔走之勞,耳目清曠,不設機關以待人,心安閒而體舒放。 三商而眠,高舂而起,靜院明窗之下,羅列圖史琴樽以自愉悅,有興則泛小舟出盤、閶二門,吟嘯覽古于江山之間。 渚茶、野釀足以銷憂,菁鱸、稻蟹足以適口。 又多高僧隱君子,佛廟勝絶,家有園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魚鳥留連,不覺日暮。 昔孔子作《春秋》而夷吳,又曰:「吾欲居九夷。 」觀今之風俗,樂善好事,知予守道好學,皆欣然願來過從,不以罪人相遇,雖孔子復生,是亦必欲居此也。 以彼此較之,孰為然哉!人生內有自得,外有所適,固亦樂矣,何必高位厚祿,役人以自奉養,然後為樂?今雖僑此,亦如仕宦南北,安可與親戚常相守耶!予窘迫,勢不得如持國意,必使我屍轉溝洫,肉餧豺虎,而後以為安所義,何其忍耶!《詩》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謂兄弟以恩,急難必相拯救。 後章曰:「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謂友朋尚義,安寧之時,以禮義相琢磨。 予于持國,外兄弟也。 急難不相救,又于未安寧之際,欲以義相琢刻,雖古人所不能受,予欲不報,慮淺吾持國也。 二年,得湖州長史,卒。 舜欽數上書論朝廷事,在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時發憤懣于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 善草書,每酣酒落筆,爭為人所傳。 及謫死。 世尤惜之。 妻杜氏,有賢行。 兄舜元,字才翁,為人精悍任氣節,為歌詩亦豪健,尤善草書,舜欽不能及。 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三司度支判官。 尹源,字子漸,少博學強記,與弟洙皆以文學知名,洙議論明辨,果于有為。 源自晦,不矜飾,有所發即過人。 初以祖蔭補三班借職,稍遷殿直。 舉進士,為奉禮郎,累遷太常博士,歷知芮城、河陽、新鄭三縣,通判涇州。 時知滄州劉渙坐專斬部卒,降知密州。 源上書言:「渙為主將,部卒有罪不伏,笞輒呼萬歲,渙斬之不為過。 以此謫渙,臣恐邊兵愈驕,輕視主將,所繫非輕也。 」渙遂獲免。 嘗作《唐說》及《敘兵》十篇上之。 其《唐說》曰: 世言唐所以亡,由諸侯之強,此未極於理。 夫弱唐者,諸侯也。 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燕、趙、魏首亂唐制,專地而治,若古之建國,此諸侯之雄者,然皆恃唐為輕重。 何則?假王命以相制則易而順,唐雖病之,亦不得而外焉。 故河北順而聽命,則天下為亂者不能遂其亂;河北不順而變,則奸雄或附而起。 德宗世,朱泚、李希烈始遂其僭而終敗亡,田悅叛于前,武俊順于後也。 憲宗討蜀、平夏、誅蔡、夷鄆,兵連四方而亂不生,卒成中興之功者,田氏稟命、王承宗歸國也。 武宗將討劉稹之叛,先正三鎮,絶其連衡之計,而王誅以成。 如是二百年,奸臣逆子專國命者有之,夷將相者有之,而不敢窺神器,非力不足,畏諸侯之勢也。 及廣明之後,關東無復唐有,方鎮相侵伐者,猶以王室為名。 及梁祖舉河南,劉仁恭輕戰而敗,羅氏內附,王鎔請盟,于時河北之事去矣。 梁人一舉而代唐有國,諸侯莫能與之爭,其勢然也。 向使以僖、昭之弱,乘巢、蔡之亂,而田承嗣守魏,王武俊、朱滔據燕、趙,強相均,地相屬,其勢宜莫敢先動,況非義舉乎?如此雖梁祖之暴,不過取霸于一方耳,安能強禪天下?故唐之弱者,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者,以河北之弱也。 第3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3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