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撫州司法參軍孫齊者,初以明法得官,以其妻杜氏留裡中,而紿娶周氏入蜀。 後周欲訴于官,齊断發誓出杜氏。 久之,又納倡陳氏,挈周所生子之撫州。 未逾月,周氏至,齊捽置廡下,出偽券曰:「若傭婢也,敢爾邪!」乃殺其所生子。 周訴于州及轉運使,皆不受。 人或告之曰:「得知饒州蕭史君者訴之,事當白矣。 」周氏以布衣書姓名,乞食道上,馳告貫。 撫非所部,而貫特為治之。 更赦,猶編管齊、濠州。 遷兵部員外郎,召還,將試知制誥,會營建獻、懿二皇太后陵,未及試而卒。 貫臨事敢為,不苟合于時。 初,感疾,夢綠衣中人召至帝所,賦《禁中曉寒歌》,詞語清麗,人以比唐李賀。 蘇舜欽,字子美,參知政事易簡之孫。 父耆,有才名,嘗為工部郎中、直集賢院。 舜欽少慷慨有大志,狀貌怪偉。 當天聖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舜欽與河南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俊多從之遊。 初以父任補太廟齋郎,調滎陽縣尉。 玉清昭應宮災,舜欽年二十一,詣登聞鼓院上疏曰: 烈士不避鈇鉞而進諫,明君不諱過失而納忠,是以懷策者必吐上前,蓄冤者無至腹誹。 然言之難不如容之難,容之難不如行之難,有言之必容之行之,則三代之主也,幸陛下留聽焉。 臣觀今歲自春徂夏,霖雨陰晦,未嘗少止,農田被災者幾于十九。 臣以謂任用失人、政令多過、賞罰弗中之所召也。 天之降災,欲悟陛下,而大臣歸咎于刑獄之濫,陛下聽之,故肆赦天下以為禳救。 如此則是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抵罪,而欲以合天意也。 古者斷決滯訟以平水旱,不聞用赦,故赦下之後,陰雨及今。 前志曰:「積陰生陽,陽生則火災見焉。 」乘夏之氣發泄于玉清宮,震雨雜下,烈焰四起,樓觀萬疊,數刻而盡,非慢于火備,乃天之垂戒也。 陛下當降服、減膳、避正寢,責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罷非業之作,拯失職之民,察輔弼及左右無裨國體者罷之,竊弄權威者去之;念政刑之失,收芻蕘之論,庶幾所以變災為祐。 浹日之間,未聞為此,而將計工役以圖修復,都下之人聞者駭惑,聚首橫議,咸謂非宜。 皆曰章聖皇帝勤儉十餘年,天上富庶,帑府流衍,乃作斯宮,及其畢功,海內虛竭。 陛下即位及十年,數遭水旱,雖徵賦咸入,而百姓睏乏。 若大興土木,則費知紀極,財力耗于內,百姓勞于下,內耗下勞,何以為國!況天災之,己違之,是欲競天,無省己之意。 逆天不祥,安己難任,欲祈厚貺,其可得乎!今為陛下計,莫若求吉士,去佞人,修德以勤至治,使百姓足給而征稅寬減,則可以謝天意而安民情矣。 夫賢君見變,修道除凶,亂世無象,天不譴告。 今幸天見之變,是陛下修己之日,豈可忽哉!昔漢元帝三年,茂陵白鶴館災,詔曰:「乃者火災降于孝武園館,朕戰忄慄恐懼,不燭變異,罪在朕躬。 群有司又不肯極言朕過,以至于斯,將何寤焉!」夫茂陵不及上都,白鶴館大不及此宮,彼尚降詔四方,以求己過,是知帝王憂危念治,汲汲如此。 臣又按《五行志》:賢佞分別,官人有敘,率由舊章,禮重功勛,則火得其性。 若通道不篤,或耀虛偽,讒夫昌,邪勝正,則火失其性,自上而降。 及濫炎妄起,燔宗廟,燒宮室,雖興師徒而不能救。 魯成公三年,新宮災,劉向謂成公信三桓子孫之讒、逐父臣之應。 襄公九年春,宋火,劉向謂宋公聽讒、逐其大夫華弱奔魯之應。 今宮災豈亦有是乎?願陛下拱默內省而追革之,罷再造之勞,述前世之法,天下之幸也。 又上書曰: 歷觀前代聖神之君,好聞讜議,蓋以四海至遠,民有隱慝,不可以遍照,故無間愚賤之言而擇用之。 然後朝無遺政,物無遁情,雖有佞臣,邪謀莫得而進也。 臣睹乙亥詔書,戒越職言事,播告四方,無不驚惑,往往竊議,恐非出陛下之意。 蓋陛下即位以來,屢詔群下勤求直言,使百僚轉對,置匭函,設直言極諫科。 今詔書頓異前事,豈非大臣雍蔽陛下聰明,杜塞忠良之口,不惟虧損朝政,實亦自取覆亡之道。 夫納善進賢,宰相之事,蔽君自任,未或不亡。 今諫官、御史悉出其門,但希旨意,即獲美官,多士盈庭。 噤不得語。 陛下拱默,何由盡聞天下之事乎? 前孔道輔、范仲淹剛直不撓,致位台諫,後雖改他官,不忘獻納。 二臣者非不知緘口數年,坐得卿輔,蓋不敢負陛下委注之意。 而皆罹中傷,竄謫而去,使正臣奪氣,鯁士咋舌,目睹時弊而不敢論。 昔晉侯問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對曰:「大臣持祿而不極諫,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 」故漢文感女子之說而肉刑是除,武帝聽三老之議而江充以族。 肉刑古法,江充近臣,女子三老,愚耄疏隔之至也。 蓋以義之所在,賤不可忽,二君從之,後世稱聖。 況國家班設爵位,列陳豪英,故當責其公忠,安可教之循默?賞之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獻納?物情閉塞,上位孤危,軫念于茲,可為驚怛!覬望陛下發德音,寢前詔,勤於採納,下及芻蕘,可以常守隆平,保全近輔。 尋舉進士,改光祿寺主簿,知長垣縣,遷大理評事,監在京店宅務。 康定中,河東地震,舜欽詣匭通疏曰: 臣聞河東地大震裂,湧水壞屋廬城堞,殺民畜幾十萬,歷旬不止。 始聞惶駭疑惑。 竊思自編策所紀前代衰微喪亂之世,亦未嘗有此大變。 今四聖接統,內外平寧,戎夷交歡,兵革偃息,固與夫衰微喪亂之世異,何災變之作反過之耶?且妖祥之興,神實屍之,各以類告,未嘗妄也。 天人之應,古今之鑒,大可恐懼。 豈王者安於逸豫、信任近臣而不省政事乎?廟堂之上,有非才苟祿、竊弄威福而侵上事者乎?又豈施設之政有不便民者乎?深宮之中,有陰教不謹以媚道進者乎?西北羌夷有背盟犯順之心乎?臣從遠方來,不知近事,心疑而口不敢道也。 所怪者,朝廷見此大異,不修闕政,以厭天戒、安民心,默然不恤,如無事之時。 諫官、御史不聞進牘鋪白災害之端,以開上心。 然民情洶洶,聚首橫議,咸有憂悸之色。 臣以世受君祿,身齒國命,涵濡惠澤,以長此軀,目睹心思,驚怛流汗,欲盡吐肝膽,以拜封奏。 又見范仲淹以剛直忤奸臣,言不用而身竄謫,降詔天下,不許越職言事。 臣不避權右,必恐橫罹中傷,無補于國,因自悲嗟,不知所措。 既而孟春之初,雷震暴作,臣以謂國家闕失,眾臣莫敢為陛下言者,唯天丁寧以告陛下。 陛下果能沛發明詔,許群臣皆得獻言,臣初聞之踴躍欣抃。 旬日間頗有言事者,其間豈無切中時病,而未聞朝廷舉而行之,是亦收虛言而不根實效也。 臣聞唯誠可以應天,唯實可以安民,今應天不以誠,安民不以實,徒布空文,增人太息耳,將何以謝神靈而救弊亂也!豈大臣蒙塞天聽,不為陛下行之?豈言事迂闊無所取,不足行也?臣竊見綱紀隳敗,政化闕失,其事甚眾,不可概舉,謹條大者二事以聞: 第3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3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