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濟王黜削以死,有司顧望,治葬弗虔。 了翁每見上,請厚倫紀,以弭人言。 應詔言事者十餘人,朝士惟了翁與洪咨夔、胡夢昱、張忠恕所言能引義劘上,最為切至,而了翁亦以疾求去。 右正言李知孝劾夢昱竄嶺南,了翁出關餞別,遂指了翁首倡異論,將擊之,彌遠猶外示優容。 俄權尚書工部侍郎,了翁力以疾辭,乃以集英殿修撰知常德府。 越二日,諫議大夫朱端常遂劾了翁欺世盜名,朋邪謗國,詔降三官、靖州居住。 初,了翁再入朝,彌遠欲引以自助,了翁正色不撓,未嘗私謁。 故三年之間,循格序遷,未嘗處以要地。 了翁至靖,湖、湘、江、浙之士,不遠千里負書從學。 乃著《九經要義》百卷,訂定精密,先儒所未有。 紹定四年復職,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 五年,改差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知遂寧府,辭不拜。 進寶章閣待制、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 瀘大藩,控制邊面二千里,而武備不修,城郭不治。 了翁乃奏葺其城樓櫓雉堞,增置器械,教習牌手,申嚴軍律,興學校,蠲宿負,復社倉,創義塚,建養濟院。 居數月,百廢具舉。 彌遠薨,上親庶政,進華文閣待制,賜金帶,因其任。 了翁念國家權臣相繼,內擅國柄,外變風俗,綱常淪斁,法度墮弛,貪濁在位,舉事弊蠹,不可滌濯。 遂應詔上章論十弊,乞複舊典以彰新化:「一曰復三省之典以重六卿,二曰復二府之典以集眾議,三曰復都堂之典以重省府,四曰復侍從之典以來忠告,五曰復經筵之典以熙聖學,六曰復台諫之典以公黜陟,七曰複製誥之典以謹命令,八曰復聽言之典以通下情,九曰復三衙之典以強主威,十曰複製閫之典以黜私意。 疏列萬言,先引故實,次陳時弊,分別利害,粲若白黑。 上讀之感動,即于經筵舉之成誦。 其後,舊典皆復其初。 臣庶封章多乞召還了翁及真德秀,上因民望而並招之,用了翁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 入對,首乞明君子小人之辨,以為進退人物之本,以杜奸邪窺伺之端。 次論故相十失猶存,又及修身、齊家、選宗賢、建內小學等,皆切于上躬者。 他如和議不可信,北軍不可保,軍實財用不可恃,凡十餘端。 復口奏利害,晝漏下四十刻而退。 兼同修國史兼侍讀,俄兼吏部尚書。 經幃進讀,上必改容以聽,詢察政事,訪問人才。 復條十事以獻,皆苦心空臆,直述事情,言人所難。 上悉嘉納,且手詔獎諭。 又奏乞收還保全彌遠家御筆,乞定趙汝愚配享寧廟,乞趣崔與之參預政事,乞定履畝之令以寬民力,乞詔從臣集議以救楮弊,乞儲閫才以備緩急。 又因進故事:如儲人才、凝國論,如力圖自治之策,如下罪己之詔,如分別襄、黃二帥是非,如究見黃陂叛卒利害,如分任諸帥區處降附。 還朝六閲月,前後二十餘奏,皆當時急務。 上將引以共政,而忌者相與合謀排擯,而不能安於朝矣。 執政遂謂近臣惟了翁知兵體國,乃以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 會江、淮督府曾從龍以憂畏卒,並以江、淮付了翁。 朝論大駭,以為不可,三學亦上書爭之。 適邊警沓至,上心焦勞,了翁嫌于避事,既五辭弗獲,遂受命開府,宣押同二府奏事,上勉勞尤至。 尋兼提舉編修《武經要略》,恩數同執政,進封臨邛郡開國侯,又賜便宜詔書如張浚故事。 朝辭,面賜禦書唐人嚴武詩及「鶴山書院」四大字,仍賜金帶鞍馬,詔宰臣飲餞于關外。 乃酌上下流之中,開幕府江州,申儆將帥,調遣援師,褒死事之臣,黜退懦之將,奏邊防十事。 甫二旬,召為僉書樞密院事。 赴闕奏事,時以疾力辭不拜。 蓋在朝諸人始謀假此命以出了翁,既出,則復以建督為非,雖恩禮赫奕,而督府奏陳動相牽制,故遽召還,前後皆非上意也。 尋改資政殿學士、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復力辭,詔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未幾,改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 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撫使。 累章乞骸骨,詔不允。 疾革,覆上疏。 門人問疾者,猶衣冠相與酬答,且曰:「吾平生處己,澹然無營。 」復語蜀兵亂事,蹙額久之,口授遺奏,少焉拱手而逝。 後十日,詔以資政殿大學士、通奉大夫致仕。 遺表聞,上震悼,輟視朝,嘆惜有用才不盡之恨。 詔贈太師,謚文靖,賜第宅蘇州,累贈秦國公。 所著有《鶴山集》、《九經要義》、《周易集義》、《易舉隅》、《周禮井田圖說》、《古今考》、《經史雜抄》、《師友雅言》。 廖德明,字子晦,南劍人。 少學釋氏,及得龜山楊時書,讀之大悟,遂受業朱熹。 登乾道中進士第。 知莆田縣。 民有奉淫祠者,罪之,沉像于江。 會有顯者欲取邑地廣其居,德明不可,守會僚屬諭之,德明曰:「太守,天子守土之臣,未聞以土地與人者。 」守乃慚服。 累官知潯州,有聲。 諸司且交薦之,德明曰:「今老矣,況以道徇人乎?」固辭不受。 選廣東提舉刑獄,彈劾不避權要。 歲當薦士,朝貴多以書托之,德明曰:「此國家公器也。 」悉不啟封還之。 有鄉人為主簿,德明聞其能,薦之。 會德明行縣,簿感其知己,置酒延之,悉假富人觴豆甚盛。 德明怒曰:「一主簿乃若是侈耶?必貪也。 」於是追還薦章,其公嚴類此。 時盜陷桂陽,迫韶,韶人懼,德明燕笑自如,遣將弛擊,而親持小麾督戰,大敗之。 乃分戍守,遠斥堠,明審賞罰,宣佈威信,韶晏然如平時。 徙知廣州,遷吏部左選郎官,奉祠,卒。 德明初為潯州教授,為學者講明聖賢心學之要,手植三柏于學,潯士愛敬之如甘棠。 在南粵時,立師悟堂,刻朱熹《家禮》及程氏諸書。 公餘,延僚屬及諸生親為講說,遠近化之。 嘗語人以仕學之要曰:「德明自始仕,以至為郡,惟用三代直道而行一句而已。 」有《槎溪集》行于世。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 ○湯漢何基王柏徐夢莘弟得之從子天麟附李心傳葉味道王應麟黃震 湯漢,字伯紀,饒州安仁人。 與其兄干、巾、中皆知名當時,柴中行見而奇之。 真德秀在潭,致漢為賓客。 嘗造趙汝談,汝談曰:「第一流也。 」江東提刑趙汝騰薦漢于朝,詔免解差,充象山書院堂長。 赴禮部別院試,正奏名,授上饒縣主簿。 江東轉運使趙希塈言:「漢,今海內知名士也,豈得吏之州縣哉!」詔循兩資,差信州教授兼象山書院長。 淳祐十二年,差充史館校勘,改國史實錄院校勘。 會大水,上封事曰:「君心敬肆之分,實上天喜怒之由。 一念之敬,上帝臨汝,祥風慶雲所從出也。 一念之肆,上帝震怒,妖浸陰沴所從生也。 」火災,應詔上封事曰: 臣聞任天下之大,立心不可不公;守天下之重,持心不可不敬。 陛下膺皇天之眷命,受祖宗之寶圖,則不當懷私恩;為天下共主,為億兆寄命,則不當隆私親。 大臣邇臣,服休服采,皆陛下所倚仗也,則不當信私人。 三省、密院者,陛下之朝廷,發號布政所從出也,則不當有私令。 四海九州,土宇昄章,皆陛下之倉廩府庫也,則不當殖私財。 陛下于皇天祖宗之德弗永念,而報答私恩;于群黎百姓之疾苦弗深恤,而富貴私親;公卿在廷,其信任不若近習之篤;中書造命,其除行不若內批之專,則陛下之立心,既未能盡合乎天下之公矣。 第3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