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三年,除秘書郎、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 以修撰李燾薦,重修《徽宗實錄》。 書成,進秩。 面對,言曰:「夫治道體統,上下內外不相侵奪而後安。 鄉者,陛下以大臣不勝任而兼行其事,大臣亦皆親細務而行有司之事,外至監司、守令職任,率為其上所侵而不能令其下。 故豪猾玩官府,郡縣忽省部,掾屬凌長吏,賤人輕柄臣。 平居未見其患,一旦有急,誰與指麾而伸縮之邪?如曰臣下權任太重,懼其不能無私,則有給、舍以出納焉,有台諫以救正焉,有侍從以詢訪焉。 儻得端方不倚之人分處之,自無專恣之慮,何必屈至尊以代其勞哉?人之關鬲脈絡少有壅滯,久則生疾。 陛下于左右雖不勞操制,苟玩而弗慮,則聲勢浸長,趨附浸多,過咎浸積,內則懼為陛下所遣而益思壅蔽,外則懼為公議所疾而益肆詆排。 願陛下虛心以求天下之士,執要以總萬事之機。 勿以圖任或誤而謂人多可疑,勿以聰明獨高而謂智足遍察,勿詳于小而忘遠大之計,勿忽于近而忘壅蔽之萌。 」 又言:「國朝治體,有遠過前代者,有視前代為未備者。 夫以寬大忠厚建立規模,以禮遜節義成就風俗,此所謂遠過前代者也。 故于俶擾艱危之後,駐蹕東南逾五十年,無纖毫之虞,則根本之深可知矣。 然文治可觀而武績未振,名勝相望而幹略未優,故雖昌熾盛大之時,此病已見。 是以元昊之難,范、韓皆極一時之選,而莫能平殄,則事功之不競從可知矣。 臣謂今日治體視前代未備者,固當激厲而振起。 遠過前代者,尤當愛護而扶持。 」 遷著作郎,以末疾,請祠歸。 先是,書肆有書曰《聖宋文海》,孝宗命臨安府校正刊行。 學士周必大言:《文海》去取差謬,恐難傳後,盍委館職銓擇,以成一代之書?孝宗以命祖謙。 遂斷自中興以前,崇雅黜浮,類為百五十捲,上之,賜名《皇朝文鑒》。 詔除直秘閣。 時方重職名,非有功不除,中書舍人陳爓駁之。 孝宗批旨云:「館閣之職,文史為先。 祖謙所進,採取精詳,有益治道,故以寵之,可即命詞。 」爓不得已草制。 尋主管沖祐觀。 明年,除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 卒,年四十五。 謚曰成。 祖謙學以關、洛為宗,而旁稽載籍,不見涯涘。 心平氣和,不立崖異,一時英偉卓犖之士皆歸心焉。 少卞急,一日,誦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忽覺平時忿懥渙然冰釋。 朱熹嘗言:「學如伯恭,方是能變化氣質。 」其所講畫,將以開物成務,既臥病,而任重道遠之意不衰。 居家之政,皆可為後世法。 修《讀詩記》、《大事記》,皆未成書。 考定《古周易》、《書說》、《閫範》、《官箴》、《辨志錄》、《歐陽公本末》,皆行于世。 晚年會友之地曰麗澤書院,在金華城中,既歿。 郡人即而祠之。 子延年。 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陽人。 生而穎悟,八歲能詩,日記數千言。 父發,博覽群書,號牧堂老人,以程氏《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脈也。 」元定深涵其義。 既長,辨析益精。 登西山絶頂,忍饑啖薺讀書。 聞朱熹名,往師之。 熹扣其學,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 」遂與對榻講論諸經奧義,每至夜分。 四方來學者,熹必俾先從元定質正焉。 太常少卿尤袤、秘書少監楊萬里聯疏薦于朝,召之,堅以疾辭。 築室西山,將為終焉之計。 時韓侂冑擅政,設偽學之禁,以空善類。 台諫承風,專肆排擊,然猶未敢誦言攻朱熹。 至沈繼祖、劉三傑為言官,始連疏詆熹,並及元定。 元定簡學者劉礪曰:「化性起偽,烏得無罪!」未幾,果謫道州。 州縣捕元定甚急,元定聞命,不辭家即就道。 熹與從游者數百人餞別蕭寺中,坐客興嘆,有泣下者。 熹微視元定,不異平時,因喟然曰:「友朋相愛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謂兩得矣。 」元定賦詩曰:「執手笑相別,無為兒女悲。 」眾謂宜緩行,元定曰:「獲罪于天,天可逃乎?」杖屨同其子沉行三千里,腳為流血,無幾微見言面。 至舂陵,遠近來學者日眾,州士子莫不趨席下以聽講說。 有名士挾才簡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謁拜,執弟子禮甚恭。 人為之語曰:「初不敬,今納命。 」愛元定者謂宜謝生徒,元定曰:「彼以學來,何忍拒之?若有禍患,亦非閉門塞竇所能避也。 」貽書訓諸子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 」一日,謂沉曰:「可謝客,吾欲安靜,以還造化舊物。 」閲三日卒。 侂冑既誅,贈迪功郎,賜謚文節。 元定於書無所不讀,於事無所不究。 義理洞見大原,下至圖書、禮樂、制度,無不精妙。 古書奇辭奧義,人所不能曉者,一過目輒解。 熹嘗曰:「人讀易書難,季通讀難書易。 」熹疏釋《四書》及為《易》、《詩》傳、《通鑒綱目》,皆與元定往複參訂。 《啟蒙》一書,則屬元定起稿。 嘗曰:「造化微妙,惟深於理者能識之,吾與季通言而不厭也。 」及葬,以文誄之曰:「精詣之識,卓絶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窮之辯,不復可得而見矣。 」學者尊之曰西山先生。 其平生問學,多寓于熹書集中。 所著書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辯》、《皇極經世》、《太玄潛虛指要》、《洪範解》、《八陣圖說》,熹為之序。 子淵、沉,皆躬耕不仕。 淵有《周易訓解》。 沉字仲默,少從朱熹游。 熹晚欲著《書傳》,未及為,遂以屬沉。 《洪範》之數,學者久失其傳,元定獨心得之,然未及論著,曰:「成吾書者沉也。 」沉受父師之托,沈潛反覆者數十年,然後成書,發明先儒之所未及。 其于《洪範》數,謂:「體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紀天地之撰者《范》之數。 數始於一奇,象成於二偶。 奇者數之所以立,偶者數之所以行。 故二四而八,八卦之象也;三三而九,九疇之數也。 由是八八而又八八之為四千九十六,而象備矣;九九而又九九之為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數週矣。 《易》更四聖而象已著,《范》錫神禹而數不傳。 後之作者,昧象數之原,窒變通之妙,或即象而為數,或反數而擬象,牽合傅會,自然之數益晦焉。 」 始,從元定謫道州,跋涉數千里,道楚、粵窮僻處,父子相對,常以理義自怡悅。 元定沒,徒步護喪以還。 有遺之金而義不可受者,輒謝卻,之曰:「吾不忍累先人也。 」年僅三十,屏去舉子業,一以聖賢為師。 隱居九峰,當世名卿物色將薦用之,沉不屑就。 次子抗,別有傳。 陸九齡,字子壽。 八世祖希聲,相唐昭宗。 孫德遷,五代末,避亂居撫州之金溪。 父賀,以學行為裡人所宗,嘗采司馬氏冠昏喪祭儀行于家,生六子,九齡其第五子也。 幼穎悟端重,十歲喪母,哀毀如成人。 稍長,補郡學弟子員。 時秦檜當國,無道程氏學者,九齡獨尊其說。 久之,聞新博士學黃、老,不事禮法,慨然嘆曰:「此非吾所願學也。 」遂歸家,從父兄講學益力。 是時,吏部員外郎許忻有名中朝,退居臨川,少所賓接,一見九齡,與語大說,盡以當代文獻告之。 自是九齡益大肆力於學,翻閲百家,晝夜不倦,悉通陰陽、星曆、五行、卜筮之說。 第3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3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