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禮部員外郎兼史館校勘。 面對,言:「《春秋》之法,莫大於正名。 今樞密院號本兵柄,而諸路軍馬盡屬都督,是朝廷兵柄自分為二。 又周六卿,其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官屬猶得專達。 今一切拘以文法,雖利害灼然可見,官長且不敢自決,必請于朝,故廟堂之事益繁,而省曹官屬乃與胥吏無異。 又政事之行,給、捨得繳駁,台諫得論列,若給、舍以為然,台諫以為不然,則不容不改。 祖宗時有繳駁台諫章疏不以為嫌者,恐其得于風聞,致朝廷之有過舉。 然此風不見久矣,臣恐朝廷之權反在台諫。 且祖宗時,監察御史許言事,靖康中嘗行之。 今則名為台官,實無言責,此皆名之未正也。 」 尋遷著作佐郎,以言者論罷,主管崇道觀。 召為國子司業。 時興太學,閌奏宜先經術,帝曰:「士習詩賦已久,遽能使之通經乎?」閌曰:「先王設太學,惟講經術而已。 國初猶循唐制用詩賦,神宗始以經術造士,遂罷詩賦,又慮不足以盡人才,乃設詞學一科。 今宜以經義為主,而加詩賦。 」帝然之。 閌於是條具以聞。 其法以《六經》、《語》、《孟》義為一場,詩賦次之,子史論又次之,時務策又次之。 太學課試及郡國科舉,盡以此為法,且立郡國士補國學監生之制。 中興已後學制,多閌所建明。 閌又言建學之始,宜得老成以誘掖後進。 乃薦全州文學師維藩,詔除國子錄。 維藩,眉山人,精《春秋》學,林慄其高第也,故首薦之。 新學成,閌奏補試者六千人,且乞臨雍,繼率諸生上表以請。 於是帝幸太學,秦熺執經,閌講《易·泰卦》,賜三品服。 胡寅聞之,以書責閌曰:「閣下為師儒之首,不能建大論,明天人之理,乃阿諛柄臣,希合風旨,求舉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甚焉!平生志行掃地矣。 」 閌少宗程頤學。 宣和末,楊時為祭酒,閌為諸生。 胡安國至京師,訪士于時,以閌為首稱,由是知名。 閌除禮部侍郎,帝因問閌張九成安否,明日,復以問秦檜,檜疑閌薦,中丞李文會承檜旨劾閌,出知筠州,不赴,卒。 初,秦棣嘗使姚孚請婚,閌辭之。 其著述有《春秋集傳》行于世。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寧人。 十歲能屬文,登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第。 主吳縣簿,未上,丁父憂。 服除,著十論言當世事,獻於朝,宰相湯思退奇之,擢太平州教授。 明年,召為太學正,試館職,為秘書省正字。 孝宗即位,遷著作佐郎。 當是時,帝初政,鋭意事功,命令四出,貴近或預密議。 會詔百官言事,大昌奏曰:「漢石顯知元帝信己,先請夜開宮門之詔。 他日,故夜還,稱詔啟關,或言矯制,帝笑以前詔示之。 自是顯真矯制,人不復言。 國朝命令必由三省,防此弊也。 請自今被禦前直降文書,皆申省審奏乃得行,以合祖宗之規,以防石顯之奸。 」又言:「去歲完顏亮入寇,無一士死守,而兵將至今策勛未已。 惟李寶捷膠西,虞允文戰採石,實屠亮之階。 今寶罷兵,允文守夔,此公論所謂不平也。 」帝稱善,選為恭王府贊讀。 遷國子司業兼權禮部侍郎、直學士院。 帝問大昌曰:「朕治道不進,奈何?」大昌對曰:「陛下勤儉過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國,不可謂無效。 但當求賢納諫,修政事,則大有為之業在其中,不必他求奇策,以幸速成。 」又言:「淮上築城太多,緩急何人可守?設險莫如練卒,練卒莫如擇將。 」帝稱善。 除浙東提點刑獄。 會歲豐,酒稅逾額,有挾朝命請增額者,大昌力拒之,曰:「大昌寧罪去,不可增也。 」徙江西轉運副使,大昌曰:「可以興利去害,行吾志矣。 」會歲歉,出錢十餘萬緡,代輸吉、贛、臨江、南安夏稅折帛。 清江縣舊有破坑、桐塘二堰,以捍江護田及民居,地幾二千頃。 後堰壞,歲罹水患且四十年,大昌力復其舊。 進秘閣修撰,召為秘書少監,帝勞之曰:「卿,朕所簡記。 監司若人人如卿,朕何憂?」兼中書舍人。 六和塔寺僧以鎮潮為功,求內降給賜所置田產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違法置田,又移科徭於民,奈何許之!況自修塔之後,潮果不嚙岸乎?」寢其命。 權刑部侍郎,升侍講兼國子祭酒。 大昌言:「闢以止闢,未聞縱有罪為仁也。 今四方讞獄例擬貸死,臣謂有司當守法,人主察其可貸則貸之。 如此,則法伸乎下,仁歸乎上矣。 」帝以為然。 兼給事中。 江陵都統制率逢原縱部曲毆百姓,守帥辛棄疾以言狀徙帥江西。 大昌因極論「自此屯戍州郡,不可為矣」!逢原由是坐削兩官,降本軍副將。 累遷權吏部尚書。 言:「今日諸軍,西北舊人日少,其子孫伉健者,當教之戰陣。 不宜輕聽離軍。 且禁衛之士,祖宗非獨以備宿衛而已,南征北伐,是嘗為先鋒。 今率三年輒補外,用違其長,既有征行,無人在選。 奈何始以材武擇之,而終以庸常棄之乎?願留三衙勿遣。 」 會行中外更迭之制,力請郡,遂出知泉州。 汀州賊沈師作亂,戍將蕭統領與戰死,閩部大震。 漕檄統制裴師武討之。 師武以未得帥符不行,大昌手書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帥責君,可持吾書自解。 」當是時,賊謀攻城,而先使諜者衷甲縱火為內應。 會師武軍至,復得諜者,賊遂散去。 遷知建寧府。 光宗嗣位,徙知明州,尋奉祠。 紹熙五年,請老,以龍圖閣學士致仕。 慶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謚文簡。 大昌篤學,于古今事靡不考究。 有《禹貢論》、《易原》、《雍錄》、《易老通言》、《考古編》、《演繁露》、《北邊備對》行于世。 林之奇,字少穎,福州候官人。 紫微舍人呂本中入閩,之奇甫冠,從本中學。 時將試禮部,行次衢州,以不得事親而反。 學益力,本中奇之,由是學者踵至。 中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第,調莆田簿,改尉長汀,召為秘書省正字,轉校書郎。 會朝廷欲令學者參用王安石《三經義》之說,之奇上言:「王氏三經,率為新法地。 晉人以王、何清談之罪,深于桀、紂。 本朝靖康禍亂,考其端倪,王氏實負王、何之責。 在孔、孟書,正所謂邪說、詖行、淫辭之不可訓者。 」或傳金人欲南侵,之奇作書抵當路,以為「久和畏戰,人情之常。 金知吾重於和,故常以虛聲喝我,而示我以欲戰之意,非果欲戰,所以堅吾和。 欲與之和,宜無憚于戰,則其權在我」。 又言:「戰之所須不一,而人才為先。 必求可與共患難者,非得如龐士元所謂俊傑者不可也。 」 以痹疾乞外,由宗正丞提舉閩舶,參帥議,遂以祠祿家居,自稱拙齋。 東萊呂祖謙嘗受學焉。 淳熙三年卒,年六十有五。 有《書》《春秋》《周禮說》、《論》、《孟》《楊子講義》、《道山記聞》等書行于世。 林光朝,字謙之,興化軍莆田人。 再試禮部不第,聞吳中陸子正嘗從尹焞學,因往從之遊。 自是專心聖賢踐履之學,通《六經》,貫百氏,言動必以禮,四方來學者亡慮數百人。 南渡後,以伊、洛之學倡東南者,自光朝始。 然未嘗著書,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 嘗曰:「道之全體,全乎太虛。 《六經》既發明之,後世註解固已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 」 第3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