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嘗議封禪,寅畏天種,尋詔停寢。 今奸臣乃贊陛下力行東封,以為繼成先志。 先帝嘗欲北平幽朔,西取繼遷,大勛未集,用付陛下,則群臣未嘗獻一謀、畫一策,以佐陛下繼先帝之志者,反務卑辭重幣,求和于契丹,蹙國縻爵,姑息于繼遷,曾不思主辱臣死為可戒,誣下罔上為可羞。 撰造祥瑞,假托鬼神,才畢東封,便議西幸,輕勞車駕,虐害饑民,冀其無事往還,便謂成大勛績。 是陛下以祖宗艱難之業,為奸邪僥倖之資,臣所以長嘆而痛哭也。 夫天地神祇,聰明正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未聞專事籩豆簠簋,可邀福祥。 《春秋傳》曰:「國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于神。 」愚臣非敢妄議,惟陛下終賜裁擇。 後天下數有災變,又言:「古者五載巡守,有國之事爾,非必有紫氣黃雲,然後登封,嘉禾異草,然後省方也。 今野雕山鹿,郡國交奏,秋旱冬雷,群臣率賀,退而腹非竊笑者比比皆是。 孰謂上天為可罔,下民為可愚,後世為可欺乎?人情如此,所損不細,惟陛下深鑒其妄。 」 六年,又上疏曰:「陛下封泰山,祀汾陰,躬謁陵寢,今又將祠于太清宮,外議籍籍,以謂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豈以明皇為令德之主耶?甚不然也。 明皇禍曹之跡有足為深戒者,非獨臣能知之,近臣不言者,此懷奸以事陛下也。 明皇之無道,亦無敢言者,及奔至馬嵬,軍士已誅楊國忠,請矯詔之罪,乃始諭以識理不明,寄任失所。 當時雖有罪己之言,覺寤已晚,何所及也。 臣願陛下早自覺寤,抑損虛華,斥遠邪佞,罷興土木,不襲危亂之跡,無為明皇不及之悔,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 」帝以為「封泰山,祠汾陰,上陵,祀老子,非始於明皇。 《開元禮》今世所循用,不可以天寶之亂,舉謂為非也。 秦為無道甚矣,今官名、詔妙、郡縣猶襲秦舊,豈以人而廢言乎?」作《解疑論》以示群臣。 然知奭樸忠,雖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 久之,以父老請歸田裡,不許,以知密州。 居二年,遷左諫議大夫,罷待制。 還,糾察在京刑獄。 是時初置天慶、天祺、天貺、先天、降聖節,天下設齋醮張燕,費甚廣。 奭又請裁省浮用,不報。 復出知河陽,又求解官就養,遷給事中,徙垧州。 天禧中,朱能獻《乾祐天書》。 覆上疏曰: 朱能者,奸憸小人,妄言祥瑞,而陛下崇信之,屈至尊以迎拜,歸秘殿以奉膊,上自朝廷,下及閭巷,靡不痛心疾首,反唇腹非,而無敢言者。 昔漢文成將軍以帛書飯牛,既而言牛腹中有奇書,殺視得書,天子識其手跡。 又有五利將軍妄言,方多不仇,二人皆坐誅。 先帝時有侯莫陳利用者,以方術暴得寵用,一旦發其奸,誅于鄭州。 漢武可謂雄材,先帝可謂英斷。 唐明皇得《靈寶符》、《上清護國經》、《寶券》等,皆王鉷、田同秀等所為,明皇不能顯戮,怵于邪說,自謂德實動天,神必福我。 夫老君,聖人也。 儻實降語,固宜不妄,而唐自安、史亂離,乘輿播越,兩都蕩覆,四海沸騰,豈天下太平乎?明皇雖況得歸闕,復為李輔國劫遷,卒以憂終,豈聖壽無疆、長生久視乎?以明皇之英睿,而禍患猥至曾不知者,良由在位既久,驕亢成性,謂人莫己若,謂諫不足聽#心玩居常之安,耳熟導諛之說,內惑寵嬖,外任奸回,曲奉鬼神,過崇妖妄。 今收見老君于閣上,明日見老君于山中。 大臣尸祿以將迎,端士畏威而緘默。 既惑左道,既紊政經,民心用離,變起倉卒。 當是之時,老君寧肯禦兵,寶符安能排蒲邪?今朱能所為,或類于此,願陛下思漢武之雄材,法先帝之英斷,鑒明皇之蹤禍,庶幾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未幾,能果敗。 奭又嘗請減修寺度僧,帝雖未用其言,嘗令向敏中諭令陳時政訪失奭以納諫、恕直、輕徭、薄斂四事為言,頗施行焉。 仁宗即位,宰相請擇名儒以經術侍講讀,乃召為翰林侍講學士、知審官院,判機子監,修《真宗實錄》。 丁父憂,起複,兼判太常寺及禮院,三遷兵部侍郎、龍霞閣學士。 每講論至前世亂君亡國,必反覆規諷。 仁宗意或不在書,昺則拱默以酃,帝為竦然改聽。 嘗畫《無逸圖》上之,帝施于講讀閣。 時章憲明肅皇后每五收一禦殿,與帝同聽政,奭言:「古帝王朝朝暮夕,未有曠日不朝。 陛下宜每日禦殿,以覽萬機。 」奏留中不報。 然帝與皇太后尤愛重之,每進見,未嘗不加禮。 三請致仕。 召對承明殿,敦諭之,以年逾七十固請,泣下,帝亦惻然,詔與馮知講《老子》三章,各賜帛二百匹。 以不得請,求近郡,優拜工部尚書,復知兗州。 詔須宴而後行,又留數月,特宴太清樓,近臣皆預,帝作飛白大字以賜二府,而小字賜諸學生,獨奭與晁迥兼賜大小字。 詔群臣即席賦詩,太后又別出禁中卒器勸酒。 翌日,奭入謝,又命講《老子》,賜襲衣、金帶、銀鞍勒馬。 及行,賜隅瑞聖園,又賜詩,詔近臣皆賦。 以恭謝恩改禮部尚書,既而累表乞歸,以太子速傅致仕。 疾甚,徙正寢,屏婢妾,謂子瑜曰:「無令我死婦人之手。 」卒。 奏至,帝謂張士遜曰:「朕方欲召奭還,而奭遂死矣。 」嗟惜者久之,罷朝一日,贈左仆射,謚曰宣。 奭性方重,事親篤孝。 父亡,舐其面以代頮。 常掇《五經》切于治道者,為《經典徽言》五十捲。 又撰《崇祀錄》、《樂記圖》、《五經節解》、《五服制度》。 嘗奉詔與邢昺、杜鎬校定諸經正義,《莊子》、《爾雅》釋文,考正《尚書》、《論語》、《孝經》、《爾雅》謬誤及律音義。 初,圜丘無外壝,五郊從祀不設席,尊不施冪;七祠時饗飲福用一尊,不設數登,升歌不以《雍》徹;冬至攝祀昊天上帝,外級止十七位,而不以星辰從;饗先農在祈谷之前;上丁釋奠無三獻;宗廟不備二舞;諸臣當謚者,或既葬乃請。 奭吭援古奏正,遂著于禮。 又請冬至罷祀五帝,大雩設五帝而罷祠昊天上帝。 事下有司議,不合而止。 瑜,官至工部侍郎致仕。 王昭素,開封酸棗人。 少篤學不仕,有至行,為鄉裡所稱。 常聚徒教授以自給,李穆與弟肅及李惲皆常師事焉。 鄉人爭訟,不詣官府,多就昭素決之。 昭素博通《九經》,兼究《莊》、《老》,尤精《詩》、《易》,以為王、韓注《易》及孔、馬疏義或未儘是,乃著《易論》二十三篇。 開寶中,穆薦之朝,詔召赴闕,見于便殿,時年七十七,精神不衰。 太祖問曰:「何以不求仕進,致相見之晚?」對曰:「臣草野蠢愚,無以裨聖化。 」賜坐,令講《易·乾卦》,召宰相薛居正等觀之,至「飛龍在天」,上曰:「此書豈可令常人見?」昭素對曰:「此書非聖人出不能合其象。 」因訪以民間事,昭素所言誠實無隱,上嘉之。 以衰老求歸鄉裡,拜國子博士致仕,賜茶藥及錢二十萬,留月餘,遣之。 年八十九,卒於家。 昭素頗有人倫鑒。 初,李穆兄弟從昭素學《易》,常謂穆曰:「子所謂精理,往往出吾意表。 」又語人曰:「穆兄弟皆令器,穆尤沈厚,他日必至廊廟。 」後果參知政事。 第3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3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