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范鐘進所召試館職二人,上思霖之忠,親去其一,易霖名。 及試,則曰:「人主無自強之志,大臣有患失之心,故元良未建,凶奸未竄。 」是時,丞相杜范已薨,而鐘雖得位,畏奸人覆出為己禍故也。 擢秘書省正字,霖辭不獲命,遂就職。 會日食,霖應詔上封事曰:「日,陽類也,天理也,君子也。 吾心之天理不能勝乎人欲,朝廷之君子不能勝乎小人。 宮闈之私暱未屏,瑣闥之奸邪未辨,台臣之討賊不決,精祲感浹,日為之食。 」又數言建立太子。 遷校書郎。 七年夏,大旱,霖應詔言:「諫議大夫不易則不雨,京兆尹不易則不雨。 」不報,去國。 上遣著作郎姚希得留之,不還。 御筆改合入官,乃改宣教郎。 霖屢辭,曰:「向為身死而不敢欺其君父,今以官高而自眩于平生,失其本心,何以暴其忠志?」又曰:「志貴乎潔,忠尚乎精,即有取,則自蹈于垢污矣。 」 八年夏,添差通判信州,霖皆力辭,竟未拜,改秩之命故也。 尋令守臣勉諭之,特改宣教郎、主管雲台觀,霖乃拜受。 十二年,遷秘書省著作郎,累辭,不許。 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上曰:「今日所當言者,當備陳之。 」霖復以正太子名為言,又奏:「萬化之本在心,存心之法在敬。 」兼權尚左郎官,兼崇政殿說書。 乃上疏言:「葉大有陰柔奸黠,為群憸冠,不宜久長檯諫,乞斥去。 」不報。 兼權左司。 霖知無不言,於是讒嫉者思以中傷,而上亦不悅。 乞補外,知撫州。 祠先賢,寬租賦,振饑窮,誅悍將,建營砦,幾一月而政舉化行。 以言去,士民遮道,不得行,及暝,始由徑以出。 寶祐元年,差知衡州。 三年,當之官,遂辭,差知袁州。 五年,丁外艱,哀毀號絶,水漿不入口七日。 明年開慶元年,差主管崇禧觀。 景定二年,知汀州。 明年,卒。 將終,語其長子心亨曰:「有生必有死,自古聖賢皆然,吾復何憾。 」尚書省請加優異,詔與一子恩澤。 度宗賜祭田百畝,以旌直臣。 霖間居衢,守游鈞築精舍,聘霖為學者講道,是日聽者三千餘人。 徐宗仁字求心,信之永豐人。 淳祐十年進士。 歷官為國子監主簿。 開慶元年,伏闕上書曰: 賞罰者,軍國之綱紀。 賞罰不明,則綱紀不立。 今天下如器之欹而未墜於地,存亡之機,固不容發。 兵虛將惰,而力匱財殫,環亮四境,類不足恃;而所恃以維持人心、奔走豪傑者,惟陛下賞罰之微權在耳。 權在陛下,而陛下不知所以用之,則未墜者安保其終不墜乎?臣為此懼久矣。 陛下當危急之時,出金幣賜土田,授節鉞,分爵秩,尺寸之功,在所必賞。 故當悉心效力,圖報萬分可也。 而自干腹之兵越江逾廣以來,凡閲數月,尚未聞有死戰陣、死封疆、死城郭者,豈賞罰不足以勸懲之耶?今通國之所謂佚罰者,不過丁大全、袁玠、沈翥、張鎮、吳衍、翁應弼、石正則、王立愛、高鑄之徒,而首惡則董宋臣也。 是以廷紳抗疏,學校叩閽,至有欲借尚方劍為陛下除惡。 而陛下乃釋而不問,豈真欲愛護此數人而重咈千萬人之心?天下之事勢急矣,朝廷之紀綱壞矣。 若誤國之罪不誅,則用兵之士不勇。 今東南一隅天下,已半壞於此數人之手,而罰不損其豪毛。 彼方擁厚貲,挾聲色,高臥華屋,而使陛下與二三大臣焦心勞思,可乎?三軍之在行者,豈不憤然不平曰:「稔禍者誰歟,而使我捐軀兵革之間?」百姓之罹難者,豈不群然胥怨曰:「召亂者誰歟,而使我流血鋒鏑之下?」陛下亦嘗一念及此乎? 又極論邊事,謂惠褻而威不振。 論董宋臣盤固日久,矇蔽日久。 又請「使有言責者皆得以盡其言,則國論伸而國威振,臣雖屏處山林,亦有生氣」。 遷國子監丞、秘書省著作佐郎,主管崇禧觀。 遷考功郎官兼崇政殿說書,進讀《敬天圖》。 遷太府少卿兼侍講、兼侍立修注官,遷太常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 知寧國府。 監察御史郭閶論罷。 德祐元年,起授吏部侍郎兼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兼提領豐儲倉所,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侍左待郎。 乞假督府名稱往本州同守臣防拓,不允。 權禮部尚書兼益王府贊讀。 衛益王走海上,厓山兵敗,死焉。 危昭德,邵武人。 寶祐元年進士。 歷官為史館檢閲校勘、武學諭、宗正寺簿兼崇政殿說書,遷秘書郎。 疏言:「國之命在民,民之命在士大夫。 士大夫不廉,朘民膏血,為己甘腴,民不堪命矣。 」又言:「願陛下與二三大臣察利害之實,究安危之本,明詔郡國,申嚴號令,俾急其所急,凡荒政之當舉者,不可一日而置念;緩其可緩,凡苛賦之肆擾者,易為此時之寬征。 固結人心,乃所以延天命也。 」又言:「願陛下舉考課之事,內以責諸彈糾之職,外以責諸監司、郡守之計。 貪濁昏庸,固在必懲。 廉能正直,尤當示勸。 察之精則黜陟之咸服,行之力則觀聽之具孚,而課吏之實得矣。 」 進兼侍講。 又言:「民者,邦之命脈,欲壽國脈,必厚民生,欲厚民生,必寬民力。 」且條上厲民四敝。 又言:「願陛下為萬世根本之慮,為一時倉卒之防,必求安節之亨,毋招不節之咎,節之又節,則宮闈之費差省,帑藏之積自充,上用足而下不匱矣。 」又乞「察欣瘁休戚之故,酌利害損益之宜,孰為當因,孰為當革,孰為可罷,孰為可行,則折衷泉貨而遠近便,開通關梁而商賈行。 下修身奉法之詔,而吏得自新;出輸倉助貸之令,而民免貴糴;窒墨敕之門,而無官府黜陟之異;止輸台之議,而無疆界彼此之分,則氣脈甦醒、意向翕合矣」。 遷起居舍人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尋遷殿中侍御史、侍御史。 諫作宗陽宮。 權工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乞致仕,特轉一官。 昭德在經筵,以《易》、《春秋》、《大學衍義》進講,反覆規正者甚多。 所著《春山文集》。 子徹孫,咸淳元年進士。 陳塏字子爽,嘉興人。 歷京湖制置使司主管機宜文字,差知德安府,加直寶謨閣、江西提點刑獄,改直敷文閣、提舉千秋鴻禧觀,轉司農寺丞、主管崇道觀、知安慶府。 召赴闕,加直顯謨閣、湖南提點刑獄。 再召為右司郎官,加直寶文閣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改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撫司事。 召為右司郎官,進直龍圖閣、浙西提點刑獄,遷司農少卿,以秘閣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遷大理卿,進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兼淮、浙發運使。 戶部侍郎趙必願舉塏最,詔特轉一官,遷太府卿、司農卿,權工部侍郎兼同詳定敕令官,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 入奏,言:「願陛下轉移世道之樞機,砥礪士大夫之廉恥,使知名義為重,利祿為輕。 久去國以恬退聞者召之,久立朝以更迭請者從之,甘言容悅者必斥,真情丐閒者勿留。 如此,則君臣上下皆以真實相與,四維既張,士大夫難進易退之風,當見于聖世,人才幸甚!」又言:「請以從官仿古昔人從出藩之意,其從臣為諸路憲漕,則以提點刑獄使、轉運使系銜,假之‘使’名,示與庶官別,仍乞除授自臣始。 」自是屢言于帝前,不許。 以言罷。 第2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2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