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定四年,拜侍御史,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 以起居舍人曹孝慶言罷。 度宗即位,兼侍講,拜殿中侍御史。 疏言:「恭儉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規自宮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獻者必誅。 」以《詩》進講,因奏:「帝王舉動,無微不顯,古人所以貴于慎獨也。 」權禮部侍郎兼給事中。 進讀《孝宗聖訓》,因奏:「安危治亂,常起於一念慮之間,念慮少差,禍亂隨見。 天下之亂未有不起於微而成於著。 」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國家之福。 」帝曰:「孝宗家法,惟賞善罰惡為尤謹。 」宗禮言:「有功不賞,有罪不罰,雖堯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謹也。 」 遷禮部侍郎,尋權禮部尚書,乞奉祠,帝曰:「豈朕不足與有為耶?」以華文閣直學士知隆興府,再辭,依舊職與待次差遣。 踰年,依舊職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加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 疏奏:「國所以立,曰天命人心。 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墜而加綏定,人心未嘗不可回也。 」卒官,遺表上,贈開府儀同三司、盱江郡侯,謚文定。 所著有《寄懷斐稿》、《曲轅散木集》、《兩朝奏議》、《經筵講義》、《經史明辨》、《經史管見》、《人物論》。 常楙字長孺,顯謨閣直學士同之曾孫。 入太學。 淳祐七年舉進士。 調常熟尉。 公廉自持,不畏強禦,部使者交薦之。 調婺州推官。 疏決滯訟,以剸繁裁劇稱。 臨安府尹馬光祖又薦于朝,闢差平江府百萬倉檢察,不受和糴事例,戢吏卒苛取。 發運使趙與TP兼提點刑獄,屬楙檢核,雪無錫翟氏冤獄。 監江淮茶鹽所蕪湖局,不受商稅贏,光祖益敬之。 改知嘉定縣。 歲大水,勸分和糴,按籍均敷。 發運使王龠、提點刑獄孫子秀俱特薦于朝,簽書臨安府判官,不為權勢撓。 有為淮東提舉常平,闢楙提管,楙知其不可與共事,笑而卻之。 未幾,政府強楙行,遂拂衣去,朝野高之。 主管城南廂,聽訟嚴明,豪石益憚之。 都城火後,瓦礫充斥,差民船徙運,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應役,余率為勢要宦官所庇。 楙悉追之,不服者杖其人,械於他所,無不聽命。 又力拒戶部科買。 葉夢鼎、陳昉深期獎焉。 添差臨安通判。 朝命鞫封樁庫吏范成獄,不肯承廟堂風旨,無辜者悉出之。 知廣德軍。 郡有水災,發社倉粟以活饑民,官吏難之,楙先發而後請專命之罪,置慈幼局,立先賢祠。 故事,郡守秋苗例可得米千石,乃以代屬縣償大農綱欠。 拜監察御史,知無不言。 嘗論天變及賈似道家爭田事,論繼皇子竑嗣,觸度宗怒,遷司農卿,尋為兩浙轉運使。 禁戢吏奸,不以急符督常賦。 海鹽歲為咸潮害稼,楙請于朝,捐金髮粟,復輟己帑,大加修築新塘三千六百二十五丈,名曰海晏塘。 是秋,風濤大作,塘不浸者尺許,民得奠居,歲復告稔,邑人德之。 遷戶部侍郎。 受四方民詞,務通下情。 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刑部侍郎。 極論檢覆之敝。 上進故事,首論雷雪非時之變,帝意不悅。 丐祠,不許,以集英殿修撰知平江。 值旱。 故事,郡守合得緡錢十五萬,悉以為民食、軍餉助。 蠲苗九萬、稅十三萬、版帳十六萬,又蠲新苗二萬八千,大寬公私之力。 飛蝗幾及境,疾風飄入太湖。 節浮費,修府庫。 既代,有送還事例,自給吏卒外,余金萬楮,楙悉不受。 吏驚曰:「人言常侍郎不愛錢,果然。 」改浙東安撫使。 值水災,捐萬楮以振之,復請糴于朝,得米萬石,蠲新苗三萬八千。 又以諸暨被水尤甚,給二萬楮付縣折運,民食不至乏絶。 民各祀于家。 兩浙及會稽、山陰死者暴露與貧而無以為殮者,乃以十萬楮置普惠庫,取息造棺以給之。 尋以刑部侍郎召。 申明期赦敘改法,與廟堂爭可否,辨偽關獄,救八倉虧欠免死罪,平反天井巷殺人獄,全活者甚眾。 兼給事中,封還隆國夫人從子黃進觀察使錄黃。 帝怒,似道以禦書令委曲書行,楙迄不奉命。 以寶章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 德祐元年,拜吏部尚書,以老病辭,累詔不許,專官趣行甚峻。 楙入見,首言「霅川之變,非其本心,置之死,過矣,不與立後,又過矣。 巴陵帝王之冑,生不得正命,死不得血食,沉冤幽憤,鬱結四五十年之久,不為妖為札于冥冥中者幾希。 願陛下勿搖浮議,特發神斷,宗社幸甚」。 於是詔國史院討論典故以聞。 明堂禮成,進端明殿學士、提領戶部財用,特與執政恩數。 楙以國步方艱,非臣子貪榮之時,力辭恩數。 與廟堂議事不合,以疾謁告。 二年春,拜參知政事,為夏士林繳駁,拜疏出關,後六年卒。 家鉉翁,眉州人。 以蔭補官。 累官知常州,政譽翕然。 遷浙東提點刑獄,入為大理少卿,直華文閣,以秘閣修撰充紹興府長史,遷樞密都丞旨,知建寧府兼福建轉運副使,權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遷戶部侍郎,權侍右侍郎,仍兼樞密都丞旨。 賜進士出身,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大元兵次近郊,丞相吳堅、賈餘慶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鉉翁獨不署。 元帥遣使至,欲加縛,鉉翁曰:「中書省無縛執政之理。 」堅奉表祈請于大元,以鉉翁介之,禮成不得命,留館中。 聞宋亡,旦夕哭泣不食飲者數月。 大元以其節高欲尊官之,以示南服。 鉉翁義不二君,辭無詭對。 宋三宮北還,鉉翁再率故臣迎謁,伏地流涕,頓首謝奉使無狀,不能感動上衷,無以保存其國。 見者莫不嘆息。 文天祥女弟坐兄故,系奚官,鉉翁傾橐中裝贖出之,以歸其兄璧。 鉉翁狀貌奇偉,身長七尺,被服儼雅。 其學邃于《春秋》,自號則堂,改館河間,乃以《春秋》教授弟子,數為諸生談宋故事及宋興亡之故,或流涕太息。 大元成宗皇帝即位,放還,賜號「處士」,錫賫金幣,皆辭不受。 又數年以壽終。 李庭芝,字祥甫。 其先汴人,十二世同居,號「義門李氏」,後徙隨之應山縣。 金亡,襄、漢被兵,又徙隨。 然特以武顯。 庭芝生時,有芝產屋棟,鄉人聚觀,以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 少穎異,日能誦數千言,而智識恆出長老之上。 王旻守隨,庭芝年十八,告其諸父曰:「王公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隨必亂,請徙家德安以避。 」諸父勉強從之,未浹旬,旻果為部曲挾之以叛,隨民死者甚眾。 嘉熙末,江防甚急,庭芝得鄉舉不行,以策干荊帥孟珙請自效。 珙善相人,且夜夢車騎稱李尚書謁己,明日庭芝至。 珙見其魁偉,顧諸子曰:「吾相人多,無如李生者,其名位當過我。 」時四川有警,即以庭芝權施之建始縣。 庭芝至,訓農治兵,選壯士雜官軍教之。 期年,民皆知戰守,善馳逐,無事則植戈而耕,兵至則悉出而戰。 夔帥下其法于所部行之。 淳祐初始去,舉進士,中第。 闢珙幕中,主管機宜文字。 珙卒,遺表舉賈似道自代,而薦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興國,即棄官歸,為珙行三年喪。 第26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2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