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禧間丐外,知信州。 戍卒行掠境內,從龍置於法,索得婦人衣,命梟于市。 召權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兼太子左諭德。 繳還張鎡復官詞頭,以鎡抑令侄女竭資財結姻蘇師旦之子故也。 尋兼太子諭德,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國子祭酒。 為吏部侍郎,仍兼職兼太子右庶子,兼給事中,兼直學士院,權刑部尚書。 嘉定六年秋,陰雨,乞放繫囚。 進對,言「修德政,蓄人材,飭邊備」。 帝善其言。 七年,知貢舉。 疏奏:「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雋,義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 異時謀王斷國,皆繇此其選。 比來循習成風,文氣不振,學不務根祇,辭不尚體要,涉獵未精,議論疏陋,綴緝雖繁,氣象萎TT。 願下臣此章,風厲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 」詔從之。 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太子賓客,改參知政事。 疾胡榘憸壬,排沮正論,陳其罪。 榘嗾言者劾罷,以前職提舉洞霄宮。 起知建寧府。 丁內艱,服除,為湖南安撫使。 撫安峒獠,威惠並行,興學養士,湘人紀之石。 改知隆興府,復提舉洞霄宮,改萬壽觀兼侍讀,奉朝請。 端平元年,授資政殿大學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 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時有三京之役,極論南兵輕進易退。 未幾言驗。 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樞密院使督視江淮、荊襄軍馬。 疏言:「邊面遼遠,聲援不接,請並建二閫。 」詔許之,專畀江淮,以荊襄屬魏了翁。 朝論邊用不給,詔從龍、了翁並領督府。 及從龍卒,贈少師。 弟用虎、天麟、治鳳,皆歷顯任。 鄭性之字信之,初名自誠,後改今名,福州人。 嘉定元年,進士第一,歷官知贛州,改知隆興府。 後以寶章閣待制提舉玉隆萬壽宮,進華文閣待制、提舉上清太平宮。 進敷文閣待制、知建寧府。 端平元年,召為吏部侍郎。 入對,言:「陛下大開言路,以通壅蔽,心苟愛君,誰不欲言,言不切直,何能感動?譬如積水,久雍一決,其勢必盛,其聲必激。 故言者多則易於取厭,言之激則難於樂受。 若少有厭倦,動于詞色,則讒諂乘間,或不自知矣。 」又言:「願陛下明詔百闢,滌去舊污,一以清白相師。 權之所在,勢所必趨,恐懼戒謹,尤防其微,以保終譽。 毋招謗議。 則朝綱肅而國體尊矣。 」又曰:「為君者不以堯、舜自期,則無善治;告君者不陳堯、舜之道,則無遠猷。 」 擢左諫議大夫,言:「台臣交章互詆,願陛下監古今天下安危之變,君子小人消長之機,公以處之,乃得其當。 況夫聽言之道,宜以事觀,若言果有關國體,有補治道,有益主德,則言之過激,夫亦何傷。 彼雖采名,我實有益。 惟虛心納善,若決江河,則激者自平矣。 」 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尋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尋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加觀文殿學士,致仕。 寶祐二年卒。 李鳴復,字成叔,瀘州人。 嘉定二年進士。 歷官權發遣金州兼幹辦安撫司公事。 制置使鄭損薦于朝,乞召審察。 授司農寺丞,遷駕部員外郎,遷兵部郎中。 面對,遷軍器少監、大理少卿,拜侍御史兼侍講。 進對,言:「荊襄制臣有當戒者三:曰去私、禁暴、懲怒。 」權工部尚書兼權吏部尚書。 又權刑部尚書兼給事中、簽書樞密院事。 端平三年,拜參知政事。 以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 嘉熙元年,復為參知政事。 明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加資政殿大學士,賜衣帶、鞍馬。 淳祐四年,復為參知政事。 未幾,出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尋予祠。 監察御史蔡次傳按劾落職,罷宮觀,後卒於嘉興。 鄒應龍,字景初。 慶元二年進士。 歷官為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權知贛州,遷江西提點刑獄。 尋遷中書舍人兼太子右諭德,復兼太子左庶子、試戶部尚書。 使金還,為太子詹事兼中書舍人。 遷給事中兼太子詹事。 權禮部侍郎兼侍講。 權工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遷刑部尚書。 乞祠,以敷文閣學士提舉安慶府真原萬壽宮。 以徽猷閣學士起知太平州,以臣僚論罷。 以敷文閣學士提舉玉隆萬壽宮,拜禮部尚書兼侍讀。 嘉熙元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進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依舊職提舉洞霄宮。 淳祐四年卒,贈少保。 餘天錫,字純父,慶元府昌國人。 丞相史彌遠延為弟子師,性謹願,絶不預外事,彌遠器重之。 是時彌遠在相位久,皇子疆椓惡之,念欲有廢置。 會沂王宮無後,丞相欲借是陰立為後備。 天錫秋告歸試于鄉,彌遠曰:「今沂王無後,宗子賢厚者幸具以來。 」 天錫絶江與越僧同舟,舟抵西門,天大雨,僧言門左有全保長者,可避雨,如其言過之。 保長知為丞相館客,具鷄黍甚肅。 須臾有二子侍立,全曰:「此吾外孫也。 日者嘗言二兒後極貴。 」問其姓,長曰趙與莒,次曰與芮。 天錫憶彌遠所屬,其行亦良是,告于彌遠,命二子來。 保長大喜,鬻田治衣冠,心以為沂邸後可冀也,集姻黨且詫其遇以行。 天錫引見,彌遠善相,大奇之。 計事泄不便,遽復使歸。 保長大慚,其鄉人亦竊笑之。 踰年,彌遠忽謂天錫曰:「二子可復來乎?」保長謝不遣。 彌遠密諭曰:「二子長最貴,宜撫于父家。 」遂載與歸。 天錫母朱為沐浴、教字,禮度益閒習。 未幾,召入嗣沂王,迄即帝位,是為理宗。 天錫,嘉定十六年舉進士,歷監慈利縣稅,籍田令,超授起居舍人。 遷權吏部侍郎兼玉牒所檢討官,兼崇政殿說書。 遷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 試戶部侍郎,權戶部尚書,皆兼知臨安府。 升兼詳定敕令官,以寶文閣學士知婺州,仍舊職奉祠。 起知寧國府,進華文閣學士、知福州。 召為吏部尚書兼給事中兼侍讀。 疏奏:「臣荷國恩,起家分閫,旋蒙趣覲,躐玷邇聯。 時權禮部侍郎曹豳實在諫省,蓋嘗抗疏謂用臣大驟。 臣與豳父交最久,相知最深,今觀其所論,于君父有陳善之敬,友朋有責善之道。 而豳遂遷官,臣竟污要路。 豳以不得其言,累疏丐去。 夫亟用舊人而遂退二莊士,則將謂之何哉!豳老成之望,直諒多益,置之近班,可以正乃闢,可以儀有位。 慾望委曲留行,使之釋然無疑,安於就職,則陛下既昭好賢之美,而微臣亦免妨賢之愧。 」帝從之。 嘉熙二年,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尋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封奉化郡公。 授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 以觀文殿學士致仕。 朱氏亦封周、楚國夫人,壽過九十。 將以生日拜天錫為相,而天錫卒。 贈少師,尋加太師,謚忠惠。 弟天任為兵部尚書。 兄弟友愛,方貧時,率更衣以出,終歲同衾。 從子晦,歷官尚書,出帥全蜀,嘗置義壯,以贍宗族;然在蜀以違言論知閬州王惟忠死,士論少之。 許應龍,字恭甫,福州閩縣人。 五歲通經旨,坐客曰「小兒氣食牛」,應龍應聲「丈夫才吐鳳」為對,四坐嘉嘆。 入太學,嘉定元年舉進士。 調汀州教授,差浙東宣撫司掾,差戶部架閣。 遷籍田令、太學博士。 時李全、時青輩歸附,應龍入對,有「{艹幵}蜂是懲,養虎遺患」之說,後皆如所言。 遷國子博士、國子丞、宗學博士。 第2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2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