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金人南侵,詔求可至軍前者,邵慨然請行,轉五官,直龍圖閣,假禮部尚書,充通問使,武官楊憲副之,即日就道。 至濰州,接伴使置酒張樂,邵曰:「二帝北遷,邵為臣子,所不忍聽,請止樂。 」至于三四,聞者泣下。 翌日,見左監軍撻攬,命邵拜,邵曰:「監軍與邵為南北朝從臣,無相拜禮。 」且以書抵之曰:「兵不在強弱,在曲直。 宣和以來,我非無兵也,帥臣初開邊隙,謀臣復啟兵端,是以大國能勝之。 厥後偽楚僭立,群盜蜂起,曾幾何時,電掃無餘,是天意人心未厭宋德也。 今大國復裂地以封劉豫,窮兵不已,曲有在矣。 」撻攬怒,取國書去,執邵送密州,囚于祚山砦。 明年,又送邵于劉豫,使用之。 邵見劉豫,長揖而已,又呼為「殿院」,責以君臣大義,詞氣俱厲,豫怒,械置於獄,楊憲遂降。 豫知邵不屈,久之,復送於金,拘之燕山僧寺,從者皆莫知所之。 後又作書,為金言「劉豫挾大國之勢,日夜南侵,不勝則首鼠兩端,勝則如養鷹,飽則颺去,終非大國之利」,守者密以告,金取其書去,益北徙之會寧府,距燕三千里。 金嘗大赦,許宋使者自便還鄉,人人多占籍淮北,冀幸稍南。 惟邵與洪皓、朱弁言家在江南。 十三年,和議成,及皓、弁南歸。 八月,入見,奏前後使者如陳過庭、司馬樸、滕茂實、崔縱、魏行可皆歿異域未褒贈者,乞早頒恤典。 邵並攜崔縱柩歸其家。 升秘閣修撰,主管佑神觀。 左司諫詹大方論其奉使無成,改台州崇道觀。 移書時相,勸其迎請欽宗與諸王后妃。 十九年,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知池州,再奉祠卒,年六十一。 累贈少師。 邵負氣,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許,出使囚徙,屢瀕于死。 其在會寧,金人多從之學。 喜誦佛書,雖異域不廢。 初,使金時,遇秦檜于濰州。 及歸,上書言檜忠節,議者以是少之。 後弟祁下大理獄,將株連邵,會檜死得免。 有文集十捲。 子孝覽、孝曾、孝忠。 孝曾後亦以出使歿于金,金人知為邵子,尚憐之。 洪皓,字光弼,番易人。 少有奇節,慷慨有經略四方志。 登政和五年進士第。 王黼、朱勔皆欲婚之,力辭。 宣和中,為秀州司錄。 大水,民多失業,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發廩損直以糶。 民坌集,皓恐其紛競,乃別以青白幟,涅其手以識之,令嚴而惠遍。 浙東綱米過城下,皓白守邀留之,守不可,皓曰:「願以一身易十萬人命。 」人感之切骨,號「洪佛子」。 其後秀軍叛,縱掠郡民,無一得脫,惟過皓門曰:「此洪佛子家也。 」不敢犯。 建炎三年五月,帝將如金陵,皓上書言:「內患甫平,外敵方熾,若輕至建康,恐金人乘虛侵軼。 宜先遣近臣往經營,俟告辦,迴鑾未晚。 」時朝議已定,不從,既而悔之。 他日,帝問宰輔近諫移蹕者謂誰,張浚以皓對。 時議遣使金國,浚又薦皓于呂頤浩,召與語,大悅。 皓方居父喪,頤浩解衣巾,俾易墨衰絰入對。 帝以國步艱難、兩宮遠播為憂。 皓極言:「天道好還,金人安能久陵中夏!此正春秋邲、郢之役,天其或者警晉訓楚也。 」帝悅,遷皓五官,擢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為大金通問使,龔 璹副之。 令與執政議國書,皓欲有所易,頤浩不樂,遂抑遷官之命。 時淮南盜賊踵起,李成甫就招,即命知泗州覊縻之。 乃命皓兼淮南、京東等路撫諭使,俾成以所部衛皓至南京。 比過淮南,成方與耿堅共圍楚州,責權州事賈敦詩以降敵,實持叛心。 皓先以書抵成,成以汴涸,虹有紅巾賊,軍食絶,不可往。 皓聞堅起義兵,可撼以義,遣人密諭之曰:「君數千里赴國家急,山陽縱有罪,當稟命于朝;今擅攻圍,名勤王,實作賊爾。 」堅意動,遂強成斂兵。 皓至泗境,迎騎介而來,龔璹曰:「虎口不可入。 」皓遂還,上疏言:「成以朝廷饋餉不繼,有‘引眾建康’之語。 今靳賽據揚州,薛慶據高郵,萬一三叛連衡,何以待之?此含垢之時,宜使人諭意,優進官秩,畀之以京口綱運,如晉明帝待王敦可也。 」疏奏,帝即遣使撫成,給米伍萬石。 頤浩惡其直達而不先白堂,奏皓託事稽留,貶二秩。 皓遂請出滁陽路,自壽春由東京以行。 至順昌,聞群盜李閻羅、小張俊者梗潁上道。 皓與其黨遇,譬曉之曰:「自古無白頭賊。 」其黨悔悟,皓使持書至賊巢,二渠魁聽命,領兵入宿衛。 皓至太原,留幾一年,金遇使人禮日薄。 及至雲中,粘罕迫二使仕劉豫,皓曰:「萬里銜命,不得奉兩宮南歸,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願偷生鼠狗間,願就鼎鑊無悔。 」粘罕怒,將殺之。 旁一酋唶曰:「此真忠臣也。 」目止劍士,為之跪請,得流遞冷山。 流遞,猶編竄也。 惟璹至汴受豫官。 雲中至冷山行六十日,距金主所都僅百里,地苦寒,四月草生,八月已雪,穴居百家,陳王悟室聚落也。 悟室敬皓,使教其八子。 或二年不給食,盛夏衣粗布,嘗大雪薪盡,以馬矢然火煨麵食之。 或獻取蜀策,悟室持問皓,皓力折之。 悟室鋭欲南侵,曰:「孰謂海大,我力可乾,但不能使天地相拍爾。 」皓曰:「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自古無四十年用兵不止者。 」又數為言所以來為兩國事,既不受使,乃令深入教小兒,非古者待使之禮也。 悟室或答或默,忽發怒曰:「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許,謂我不能殺汝耶?」皓曰:「自分當死,顧大國無受殺行人之名,願投之水,以墜淵為名可也。 」悟室義之而止。 和議將成,悟室問所議十事,皓條析甚至。 大略謂封冊乃虛名,年號本朝自有;金三千兩景德所無,東南不宜蠶,絹不可增也;至于取淮北人,景德載書猶可覆視。 悟室曰:「誅投附人何為不可?」皓曰:「昔魏侯景歸梁,梁武帝欲以易其侄蕭明於魏,景遂叛,陷台城,中國決不蹈其覆轍。 」悟室悟曰:「汝性直不誑我,吾與汝如燕,遣汝歸議。 」遂行。 會莫將北來,議不合,事復中止。 留燕甫一月,兀朮殺悟室,黨類株連者數千人,獨皓與異論幾死,故得免。 方二帝遷居五國城,皓在雲中密遣人奏書,以桃、梨、粟、面獻,二帝始知帝即位。 皓聞祐陵訃,北向泣血,旦夕臨,諱日操文以祭,其辭激烈,舊臣讀之皆揮涕。 紹興十年,因諜者趙德,書機事數萬言,藏故絮中,歸達于帝。 言:「順昌之役,金人震懼奪魄,燕山珍寶盡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 王師亟還,自失機會,今再舉尚可。 」十一年,又求得太后書,遣李微持歸,帝大喜曰:「朕不知太后寧否幾二十年,雖遣使百輩,不如此一書。 」是冬,又密奏書曰:「金已厭兵,勢不能久,異時以婦女隨軍,今不敢也。 若和議未決,不若乘勢進擊,再造反掌爾。 」又言:「胡銓封事此或有之,金人知中國有人,益懼。 張丞相名動異域,惜置之散地。 」又問李綱、趙鼎安否,獻六朝禦容、徽宗禦書。 其後梓宮及太后歸音,皓皆先報。 第8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