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元年,帝至會稽。 時金人殘亂之餘,孔彥舟據武陵,張用據襄漢;李成尤悍,強據江、淮、湖湘十餘州,連兵數萬,有席捲東南意,多造符讖蠱惑中外,圍江州久未解,時方患之。 范宗尹請遣將致討,俊慨然請行,遂改江、淮路招討使。 成黨馬進在筠州。 豫章介江、筠之間,俊聞命就道,急趨豫章,且曰:「我已得洪州,破賊決矣。 」乃斂兵,若無人者,金鼓不動,令將士登城者斬。 居月餘,進以大書牒來索戰,俊以細書狀報之,賊以俊為怯。 俊諜知賊怠,乃議戰。 岳飛為先鋒,楊沂中由上流徑絶生米渡,出賊不意,追奔七十里,至筠州。 賊背筠河而陣,俊用楊沂中計,親以步兵當其前,精騎數千授沂中及陳思恭,俾從山後夾擊,以午為期。 俊與賊鏖戰至午,精騎自山馳下,賊駭亂退走,大敗。 既復筠州、臨江軍,捷奏,帝賜御筆,謂:「宜乘賊勢已衰,當官軍已振,驅除剿戮,速收全功。 」俊未拜親詔,已追至北奉新樓子莊。 賊黨商元據草山,挾險設伏,俊遣步兵從間道直趨山椒,殺伏奪險,乘勝追至江州。 成勢迫,絶江而遁,號俊為「張鐵山」。 復江州。 已而興國軍等處群盜聞俊兵至,皆遁去。 俊引兵渡江至黃梅縣,親與成戰。 成懲奉新失險之敗,據石矢坡,憑山以木石投人。 俊先遣游卒進退,若爭險狀以誑賊,俊親冒矢石,帥眾攻險,賊眾數萬俱潰,馬進為追兵所殺,成北走降劉豫,諸郡悉平。 拜太尉。 四年十月,金人與劉豫分道入侵。 先是諜至,舉朝震恐,或請他幸。 俊謂趙鼎曰:「避將何之?惟向前進一步,庶可脫。 當聚天下兵守平江,徐為計。 」鼎曰:「公言避非策,是也;以天下兵守一州,非也。 公但堅前議足矣。 」遂以俊為兩浙西路、江南東路宣撫使,屯建康。 既而改淮西宣撫使。 瀕江相距逾月,敵不得入。 俊遣張宗顏潛渡至六合,出其背。 敵將引去,俊繼遣王進曰:「敵既無留心,必逕渡淮去,可速及其未濟擊之。 」進往,敵果北渡,遂薄諸淮,大敗之,獲其酋程師回、張延壽以獻。 五年,劉麟入寇,俊與楊沂中合兵拒于泗州。 六年,改崇信、奉寧軍節度使。 劉麟兵十餘萬犯濠、壽,詔並以淮西屬俊,楊存中亦聽節制,與俊合兵拒敵。 俊分遣存中與張宗顏、王瑋、田師中等,自定遠軍次越家坊,遇劉猊左右軍,擊走之。 俊率大軍鼓行而前,至李家灣遇猊大兵,與戰,殺獲略盡,降者萬餘人,猊僅以身免。 拜少保,加鎮洮、崇信、奉寧軍節度使。 帝曰:「卿議論持重,深達敵情;兼聞輓強之士數萬,報國如此,朕復何慮。 」又曰:「群臣謂朕待卿獨厚,其仰體眷懷,益思勉勵。 」 七年,改淮南西路宣撫使,置司盱眙。 俊與韓世忠入見,議移屯。 秦檜奏:「臣嘗語世忠、俊,陛下倚此二大將,譬如兩虎,固當各守藩籬,使寇不敢近。 」帝曰:「正如左右手,豈可一手不儘力邪?」命俊自盱眙屯廬州。 八年,金人請寢兵,許之。 賜俊「安民靖難功臣」,拜少傅。 九年冬,金復渝盟,再破河南,圖順昌府,命俊策應劉錡。 俊督軍渡江,金人引退。 繼而金人三路都統自東、南兩京分道來侵,抵亳州北渡河,俊收宿、亳諸軍擊之,盡復衛真、鹿邑等地,師還。 十年,酈瓊在亳州,俊以大軍至城父,都統制王德下符離,乘勝趨亳與俊合。 俊引軍入城,金人棄城遁,父老列香花迎俊,遂復亳州,留統制宋超守之。 俊引軍還壽春,進少師,封濟國公。 十一年二月,兀朮入合肥,漸攻歷陽,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見俊,請速出軍。 俊遣兵渡江,諭諸將曰:「先得和州者勝。 」王德願為諸軍先,士鼓噪而行。 敵已據之,德率眾渡採石先登,俊宿中流。 德抵城下,金人退屯昭關。 後三日,覆敗金將韓常于含山。 命關師古覆巢縣,遂復昭關。 使左軍統制趙密偃兵篁竹,出六丈河以分金勢。 張守忠以五百騎敗金人于全椒。 未幾,敵斷石樑以拒俊,俊疾作,力疾引眾涉流登岸,追擊之。 王德與楊存中、劉錡會兵,敗金人于柘皋。 拜樞密使。 俊知朝廷欲罷兵,首請納所統兵。 議賞宿、亳功,俊部將王德、田師中、劉寶、李橫、馬立、張澥六人同日首受上賞。 俊力贊和議,與秦檜意合,言無不從。 薦士大夫監司、郡守者甚眾,雖劉子羽自謫籍起家,亦俊力也。 加太傅,封廣國公,尋進益國公。 十二年十一月,以殿中侍御史江邈論之,罷為鎮洮、寧武、奉寧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 初,檜以俊助和議,德之,故盡罷諸將,以兵權付俊。 歲余,俊無去意,故檜使邈攻之。 尋進封清河郡王,奉朝請。 十三年,敕修甲第,遣中使就第賜宴,侑以教坊樂部。 十六年,改鎮靜江、寧武、靜海軍。 二十一年冬,帝幸其第,拜太師,以其侄清海軍承宣使子蓋為安德軍節度使,其他子弟遷秩者十三人。 南渡後,俊握兵最早,屢立戰功,與韓世忠、劉錡、岳飛併為名將,世稱張、韓、劉、岳。 然濠、壽之役,俊與錡有隙,獨以楊沂中為腹心,故有濠梁之劫。 岳飛冤獄,韓世忠救之,俊獨助檜成其事,心術之殊也,遠哉!帝于諸將中眷俊特厚,然警敕之者不絶口。 自淮西入見,則教其讀《郭子儀傳》;召入禁中,戒以毋與民爭利,毋興土木。 二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九。 輟視朝三日,斂以一品服,帝臨奠哭之慟。 追封循王。 子五人:子琦、子厚、子顏、子正、正子仁。 子蓋字德高。 父宏,應募從俊軍河上。 金人破開德府,宏戰死。 子蓋初從韓世忠討苗傅,補承信郎,累功遷武功郎。 紹興六年,劉猊大舉入寇,過定遠縣,將趨宣化窺淮,詔遣俊會劉光世軍剿之。 子蓋從俊擊猊于藕塘,授閣門宣贊舍人。 明年,改昌州刺史、江南東路馬步軍都總管。 十年,金人再取河南,以興復宿、亳功,遷登州防禦使兼宣撫司衙兵副統制。 十一年二月,兀朮入廬州,攻含山縣,漸攻歷陽。 俊遣兵渡江,子蓋從王德馳入和州,金人退屯昭關。 會劉錡自東關引兵出清溪邀擊金人,俊遣子蓋與錡會,大戰于柘皋,敗之,軍勢赫張。 兀朮復攻濠州,子蓋又敗之於周梁橋,除興寧軍承宣使。 和議成,改建康府駐札禦前諸軍都統制。 十三年,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兩浙西路馬步軍都總管。 帝幸俊第,授子蓋安德軍節度使。 三十二年春,金人攻海州急,以子蓋為鎮江府都統往援之,即日渡江,馳至楚州。 淮東漕臣龔濤謂之曰:「敵眾十倍,兵力不支,宜張虛聲攻淮陽,使之必救,則海州可解。 」子蓋曰:「彼若不救,將如之何?」乃亟趨漣水,取便道以進。 次石湫堰,金人陳萬騎于河東,子蓋率精鋭數千騎擊之,謂麾下曰:「彼眾我寡,利在速戰。 」遣統制張略陣,中流矢,子蓋曰:「事急矣!」奮臂大呼,馳入陣,諸將繼之殊死戰。 賊大敗,擁溺石湫河死者半,圍遂解。 金人復整軍來戰,子蓋再率精鋭擊之,獲其車馬、鎧仗萬計,退屯泗州。 孝宗即位,召對,賜鞍馬、鎧甲、束帶,且令招集勇敢,相時而動。 子蓋受命還,招金大將蕭鷓巴、耶律造哩將其眾來降。 尋以疾還鎮江,授檢校少保、淮東招撫使,未上,卒,年五十一。 贈太尉,謚恭壯。 子蓋從俊征討藕塘、柘皋,雖多奏功,未能出諸將右,惟海州一捷可稱雲。 第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