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浩獨秉政,屢請興師復中原,謂:「太祖取天下,兵不過十萬,今有兵十六七萬矣。 然自金人南牧,莫敢嬰其鋒。 比年韓世忠、張俊、陳思恭、張榮屢奏,人有戰心,天將悔禍。 又金人以中原付劉豫,三尺童子知其不能立國。 願睿斷早定,決策北向。 今之精鋭皆中原人,恐久而消磨,他日難以舉事。 」時盜賊稍息,頤浩請遣使循行郡國,平獄訟,宣德意。 李綱宣撫湖南,頤浩言綱縱暴無善狀,請罷諸路宣撫之名,綱止為安撫使。 時李光在江東,與頤浩書,言綱有大節,四夷畏服。 頤浩稱光結黨,言者因論光,罷之。 時方審量濫賞,頤浩時有縱舍,右司郎官王岡持不可,曰:「公秉國鈞,不平謂何。 」 頤浩再秉政凡二年,高宗以水旱、地震,下詔罪己求言,頤浩連章待罪。 高宗一日謂大臣曰:「國朝四方水旱,無不上聞。 近蘇、湖地震,泉州大水,輒不以奏,何也?」侍御史辛炳、殿中常同論其罪,遂罷頤浩為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提舉洞霄宮,改特進、觀文殿大學士。 五年,詔問宰執以戰守方略,頤浩條十事以獻,除湖南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 時郴、衡、桂陽盜起,頤浩遣人悉平之。 帝在建康,除頤浩少保、浙西安撫制置大使、知臨安府、行宮留守。 明堂禮成,進封成國公。 八年,上將還臨安,除少傅、鎮南定江軍節度使、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 頤浩引疾求去,除醴泉觀使。 九年,金人歸河南地,高宗欲以頤浩往陝西,命中使召赴行在。 頤浩以老病辭,且條陝西利害,謂金人無故歸地,其必有意。 召趣赴闕,既至,以疾不能見,乃聽歸。 未幾,卒,贈太師,封秦國公,謚忠穆。 頤浩有膽略,善鞍馬弓劍,當國步艱難之際,人倚之為重。 自江東再相,胡安國以書勸其法韓忠獻,以至公無我為先,報復恩仇為戒,頤浩不能用。 時軍用不足,頤浩與朱勝非創立江、浙、湖南諸路大軍月樁錢,於是郡邑多橫賦,大為東南患雲。 范宗尹,字覺民,襄陽鄧城人。 少篤學,工文辭。 宣和三年,上舍登第。 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 王雲使北還,言金人必欲得三鎮。 宗尹請棄之以紓禍,言者非之,宗尹罷歸。 張邦昌僭位,復其職,遣同路允迪詣康王勸進。 建炎元年,李綱拜右仆射,宗尹論其名浮于實,有震主之威。 不報,出知舒州。 言者論宗尹嘗污偽命,責置鄂州。 既,召為中書舍人,遷御史中丞,拜參知政事。 呂頤浩罷相,宗尹攝其位。 時諸盜據有州縣,朝廷力不能制。 宗尹言:「太祖收藩鎮之權,天下無事百五十年,可謂良法。 然國家多難,四方帥守單寡,束手環視,此法之弊。 今當稍復藩鎮之法,裂河南、江北數十州之地,付以兵權,俾蕃王室。 較之棄地夷狄,豈不相遠?」上從其言。 授宗尹通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禦營使,時年三十。 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宗尹奏以京畿東西、淮南、湖北地並分為鎮,授諸將,以鎮撫使為名;軍興,聽便宜從事。 然李成、薛慶、孔彥舟、桑仲輩起於群盜,翟興、劉位土豪,李彥光、郭仲威皆潰將,多不能守其地。 宗尹請有司討論崇、觀以來濫賞,修書、營繕、應奉、開河、免夫、獄空之類,皆釐正之。 宣靖執政、圍城、明受偽命之人,反用赦申雪;徐秉哲、吳幵、莫儔等並量移;吳敏、王孝迪、耿南仲、孫覿、蔡懋等並敘復。 侍郎季陵希宗尹意,乞詔宰執于罪累中選真材實能,量付以事。 沈與求劾陵,因及宗尹,宗尹求去。 上為罷與求,宗尹乃復視事。 初,宗尹廷對,詳定官李邦彥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贈邦彥觀文殿大學士。 樞密院副都承旨闕,宗尹擬刑煥、藍公佐、辛道宗三人,煥戚裡,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 密院計議官王佾結公佐,宗尹請除佾為宗正丞,侍御史張延壽劾之,上罷佾。 紹興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輔政無狀請免,上不許。 魏滂為江東通判,諫官言其貪盜官錢,滂遂罷;李弼孺領營田,諫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罷:二人皆宗尹所薦。 台州守臣晁公為儲峙豐備,論者以為擾民,宗尹陰佑之。 會公為妻受囚金事覺,上罷公為,宗尹不自安。 時明堂覃恩,宗尹請舉行討論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歸過君父,斂怨士大夫。 」始,宗尹建此議,秦檜力贊之,及見上意堅,反擠宗尹。 上亦惡其與辛道宗兄弟往來,遂罷。 沈與求奏其罪狀,落職,未幾,命知溫州。 退成天台,卒,年三十七。 宗尹有才智,當北敵肆行之沖,毅然自任,建議分鎮,以是得相位。 然其置帥多授劇盜,又無總率統屬,且不遣援,不通餉,故諸鎮守鮮能久存者。 及為政多私,屢為議者所詆雲。 范致虛,字謙叔,建州建陽人。 舉進士,為太學博士。 鄒浩以言事斥,致虛坐祖送獲罪,停官。 徽宗嗣位,召見,除左正言,出通判郢州。 崇寧初,以右司諫召,道改起居舍人,進中書舍人。 蔡京建請置講議司,引致虛為詳定官,議不合,改兵部侍郎。 自是入處華要,出典大郡者十五年。 以附張商英,貶通州。 政和七年,復官,入為侍讀、修國史,尋除刑部尚書、提舉南京鴻慶宮。 初,致虛在講議司,延康殿學士劉昺嘗乘蔡京怒擠之。 後王寀坐妖言系獄,事連昺論死,致虛爭之,昺得減竄,士論賢之。 遷尚書右丞,進左丞。 母喪踰年,起知東平府,改大名府。 入見,時朝廷欲用師契丹,致虛言邊隙一開,必有意外之患。 宰相謂其懷異。 致虛乞終喪,從之。 免喪,知鄧州,改河南府。 中人規景華苑,欲奪故相富弼園宅。 致虛言:「弼和戎有大功,使朝廷享百年之安,乃不保數畝之居邪?」弼園宅得不取。 復移鄧州、提舉亳州明道宮。 帝方好老氏,致虛希時好,營飭道宇,賜名煉真宮。 靖康元年,召赴闕,道除知京兆府。 時金人圍太原,聲震關中,致虛修戰守備甚力。 朝廷命錢蓋節制陝西,除致虛陝西宣撫使。 金人分道再犯京師,詔致虛會兵入援。 錢蓋兵十萬至潁昌,聞京師破而遁,西道總管王襄南走。 致虛獨與西道副總管孫昭遠合兵,環慶帥臣王似、熙河帥臣王倚以兵來會。 致虛合步騎號二十萬,以右武大夫馬昌祐統之,命杜常將民兵萬人趨京師,夏俶將萬人守陵寢。 兵有僧趙宗印者,喜談兵,席益薦之。 致虛以便宜假官,俾充宣撫司參議官兼節制軍馬。 致虛以大軍遵陸,宗印以舟師趨西京。 金人破京師,遣人持登城不下之詔,以止入援之師,致虛斬之。 初,金人守潼關,致虛奪之,作長城,起潼關迄龍門,所築僅及肩。 宗印又以僧為一軍,號「尊勝隊」,童子行為一軍,號「淨勝隊」。 致虛勇而無謀,委己以聽宗印。 宗印徒大言,實未嘗知兵。 至是,宗印舟師至三門津,致虛使整兵出潼關。 金守臣高世由謂其帥粘罕曰:「致虛儒者,不知兵,遣斥候三千,自足殺之。 」致虛軍出武關,至鄧州千秋鎮,金將婁宿以精騎沖之,不戰而潰,死者過半。 杜常、夏俶先遁,致虛斬之。 孫昭遠、王似、王倚等留陝府,致虛收余兵入潼關。 方致虛之鼓行出關也,裨將李彥仙曰:「行者利速,多為支軍,則舍不至淹,敗不至覆。 若眾群聚而出殽、澠,一蹴于險,則皆潰矣。 」致虛不聽,遂底于敗。 第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