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元年,馬進陷江州,侍御史沈與求論九江之陷,由勝非赴鎮太緩。 降授中大夫,分司南京,江州居住。 二年,呂頤浩薦兼侍讀,又薦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給事中胡安國、侍御史江躋交章論罷之。 頤浩力引其入,再除兼侍讀,尋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丁母憂去,起複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上《吏部七司敕令格式》一百八十捲。 時員外郎江端友請營宗廟,議者非之,以為國家期于恢復,不常厥居,勝非方主和議,遂白上營宗廟于臨安。 徐俯罷參政,勝非薦胡松年。 侍御史常同劾松年乃王黼客,勝非徙同左史。 莫儔謫曲江,其家蒼頭奴為勝非治疽而愈,奴為儔請,得復官。 姻家劉式嘗言為兵官獲盜,勝非不以付部用,特旨改官。 會久雨,勝非累章乞免,且自論當罷者十一事。 魏矼亦劾其罪,遂罷。 五年,慶詔言戰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歸。 勝非與秦檜有隙,檜得政,勝非廢居八年,卒,謚忠靖。 勝非,張邦昌友婿也。 始,邦昌僭位,勝非嘗械其使,及金人過江,勝非請尊禮邦昌,錄其後以謝敵。 苗、劉之變,保護聖躬,功居多。 既去,力薦張浚。 然李綱罷,勝非受黃潛善風旨草制,極言其狂妄。 再相,忌趙鼎,鼎宣撫川、陝,欲重使名以制吳玠,勝非曰:「元樞出使,豈論此耶?」蓋因事出鼎而輕其權。 人以此少之。 及著《閒居錄》,亦多其私說雲。 呂頤浩,字元直,其先樂陵人,徙齊州。 中進士第。 父喪家貧,躬耕以贍老幼。 後為密州司戶參軍,以李清臣薦,為邠州教授。 除宗子博士,累官入為太府少卿、直龍圖閣、河北轉運副使,升待制徽猷閣、都轉運使。 伐燕之役,頤浩以轉輸隨种師道至白溝。 既得燕山,郭藥師眾二萬,契丹軍萬餘,皆仰給縣官,詔以頤浩為燕山府路轉運使。 頤浩奏:「開邊極遠,其勢難守,雖窮力竭財,無以善後。 」又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願博議久長之策。 徽宗怒,命褫職貶官,而領職如故;尋復焉。 進徽猷閣直學士。 金人入燕,郭藥師劫頤浩與蔡靖等以降。 敵退得歸,復以為河北都轉運使,以病辭,提舉崇福宮。 高宗即位,除知揚州。 車駕南幸,頤浩入見,除戶部侍郎兼知揚州,進戶部尚書。 劇賊張遇眾數萬屯金山,縱兵焚掠。 頤浩單騎與韓世忠造其壘,說之以逆順,遇黨釋甲降。 進吏部尚書。 建炎二年,金人逼揚州,車駕南渡鎮江,召從臣問去留。 頤浩叩頭願且留此,為江北聲援;不然,敵乘勢渡江,事愈急矣。 駕幸錢塘,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還屯京口。 金人去揚州,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江寧府。 時苗傅、劉正彥為逆,逼高宗避位。 頤浩至江寧,奉明受改元詔赦,會監司議,皆莫敢對。 頤浩曰:「是必有兵變。 」其子抗曰:「主上春秋鼎盛,二帝蒙塵沙漠,日望拯救,其肯遽遜位於幼沖乎?灼知兵變無疑也。 」頤浩即遣人寓書張浚曰:「時事如此,吾儕可但已乎?」浚亦謂頤浩有威望,能斷大事,書來報起兵狀。 頤浩乃與浚及諸將約,會兵討賊。 時江寧士民洶懼,頤浩乃檄楊惟忠留屯,以安人心。 且恐苗傅等計窮挾帝繇廣德渡江,戒惟忠先為控扼備。 俄有旨,召頤浩赴院供職。 上言:「今金人乘戰勝之威,群盜有蜂起之勢,興衰撥亂,事屬艱難,豈容皇帝退享安逸?請亟復明闢,以圖恢復。 」遂以兵發江寧,舉鞭誓眾,士皆感厲# 將至平江,張浚乘輕舟迓之,相持而泣,咨以大計。 頤浩曰:「頤浩曩諫開邊,幾死宦臣之手;承乏漕輓,幾陷腥膻之域。 今事不諧,不過赤族,為社稷死,豈不快乎?」浚壯其言。 即舟中草檄,進韓世忠為前軍,張俊翼之,劉光世為游擊,頤浩、浚總中軍,光世分軍殿後。 頤浩發平江,傅黨托旨請頤浩單騎入朝。 頤浩奏:所統將士,忠義所激,可合不可離。 傅等恐懼,乃請高宗復辟。 師次秀州,頤浩勉勵諸將曰:「今雖反正,而賊猶握兵居內。 事若不濟,必反以惡名加我,翟義、徐敬業可監也。 」次臨平,苗傅等拒戰。 頤浩被甲立水次,出入行陣,督世忠等破賊,傅、正彥引兵遁。 頤浩等以勤王兵入城,都人夾道聳觀,以手加額。 朱勝非罷相,以頤浩守尚書右仆射、中書侍郎兼禦營使,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車駕幸建康,聞金人復入,召諸將問移蹕之地,頤浩曰:「金人謀以陛下所至為邊面,今當且戰且避,奉陛下于萬全之地,臣願留常、潤死守。 」上曰:「朕左右不可以無相。 」乃以韓世忠守鎮江,劉光世守太平。 駕至平江,聞杜充敗績,上曰:「事迫矣,若何?」頤浩遂進航海之策。 初,建炎禦營使本以行幸總齊軍政,而宰相兼領之,遂專兵柄,樞府幾無所預。 頤浩在位尤顓恣,趙鼎論其過。 四年,移鼎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 鼎辭,且攻頤浩,章十數上,頤浩求去。 除鎮南軍節度、開府儀同三司、醴泉觀使,詔以頤浩倡義勤王,故從優禮焉。 奉化賊將璉乘亂為變,劫頤浩置軍中,高宗以頤浩故,赦而招之。 尋除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池州。 頤浩請兵五萬屯建康等處,又請王燮、巨師古兵自隷。 將之鎮,而李成遣將馬進圍江州。 乃駐軍鄱陽,會楊惟忠兵,請與俱趨南康,遣師古救江州。 賊眾鏖戰,頤浩、惟忠失利,師古敗奔洪州。 頤浩乞濟師討李成,高宗曰:「頤浩奮不顧身,為國討賊,群臣所不及,但輕進,其失也。 」詔王燮以萬人速往策應。 頤浩復軍左蠡,又得閣門舍人崔增之眾萬餘,軍勢復振。 命燮、增擊賊,敗之,乘勝至江州,則馬進已陷城矣。 朝廷命張俊為招討使,俊既至,遂敗馬進。 進遁,成以餘眾降劉豫。 詔以淮南民未復業,須威望大臣措置,以頤浩兼宣撫,領壽春府、徐廬和州、無為軍。 招降趙延壽于分寧,得其精鋭五千,分隷諸將。 張琪自徽犯饒州,有眾五萬。 時頤浩自左蠡班師,帳下兵不滿萬人,郡人皇駭。 頤浩命其將閻皋、姚端、崔邦弼列陣以待。 琪犯皋軍,皋力戰,端、邦弼兩軍夾擊,大破之。 拜少保、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 二年,上自越州還臨安。 時桑仲在襄陽,欲進取京城,乞朝廷舉兵為聲援。 頤浩乃大議出師,而身自督軍北向。 高宗諭頤浩、秦檜曰:「頤浩治軍旋,檜理庶務,如種、蠡分職可也。 」二人同秉政,檜知頤浩不為公論所與,多引知名士為助,欲傾之而擅朝權。 高宗乃下詔以戒朋黨,除頤浩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開府鎮江。 頤浩闢文武士七十餘人,以神武后軍及禦前忠鋭崔增、趙延壽二軍從行,百官班送。 頤浩次常州,延壽軍叛,劉光世殲其眾;又聞桑仲已死,遂不進,引疾求罷。 詔還朝,以知紹興府朱勝非同都督諸軍事。 頤浩既還,欲傾秦檜,乃引勝非為助。 給事中胡安國論勝非必誤大計,勝非復知紹興府,尋以醴泉觀使兼侍讀。 安國持錄黃不下,頤浩持命檢正諸房文字黃龜年書行。 安國以失職求去,罷之。 檜上章乞留安國,不報。 侍御史江躋、左司諫吳表臣皆以論救安國罷,程瑀、胡世將、劉一止、張燾、林待聘、樓炤亦坐論檜黨斥,台省一空,遂罷檜相。 第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43頁